还剩17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数学材参加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为了使大家对我们的一年级下册教材有个概括的了解,我对这册教材做个介绍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册教材的编排风格和主要教学内容
1.这册教材沿袭了上册教材的风格,也是全套教材的风格,教材图文并茂,编排形式活泼多样,“编者的话”和“目录”都以学生喜欢的方式编排但编者的话与第一册略有不同,从第二册开始采取了图文的形式,用对话表示所学的主要数学内容并介绍二位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它们的作用很大,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鼓励时,当学生遇到困惑,需要提醒时,它们就会出来帮忙,这一点老师们在教学时就会体会到
2.有很丰富的内容增加了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标准》为依据,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知识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来设计的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们与其他几个单元的内容(数与计算)组成了本册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
3.这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第一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1.加强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从整体上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本单元开始的第1页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通过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版块,加强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使学生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
2.通过猜测、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培养估计意识•P36第2题呈矩阵排列的百球图,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了100个球的数量,而且还渗透了估计的方法,估计数量时,要有一个参照物,这里可以一行为标准,又可以每10个红球或蓝球为标准不仅渗透了估计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十个十是100的认识•P44,通过估计糖豆的数量,既让学生0感知数量,又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
3.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大小的意识,,多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是日常生活中描述两个数大小的词语,虽然不很精确,但学生对这些词语已经有了一些感受,这些日常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材根据课标精神,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P40),给出了三缸金鱼的数量,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做一做”中还安排了相应的习题这一单元的内容与义务教材基本相同,老师们都很熟悉了,不再逐一介绍每个例题
四、教学建议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数感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上一册教材和本册都得以充分体现教学中要继续重视数感的培养除了用足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举实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等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虽然从义务教材试用修订本就开始编写“实践活动”,但由于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活动的编排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原来我们编排的实践活动,大多数是探索、研究、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对实践活动做了一个尝试,安排了一个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这个活动是给定一定数量的圆片,让学生在数位表中去摆,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当O是2个时,可以摆出3个不同的数,当是3个时,可以摆出4个不同的数,随着圆片数量的增加可以发现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这样通过探索,使学生一方面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含义,另一方面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这种尝试的效果如何,广东的老师提供反馈信息,他们做了一节研究课,从课上情况看,学生表现出了对探究数学规律的极大兴趣,并且发现了很多规律•横着看”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个数”多lo•竖着看,圆片数量逐一增加,所摆数的个数也逐一增加•所摆的数,与数的组成有关(举例说明)学生做得兴致勃勃,下课之后还余兴末尽,可以感觉到是数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在这方面也希望老师们提供反馈意见,同时也希望在实践活动的编写方面得到老师们的宝贵的经验和建议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I元=10角,I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情景中引入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P47)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P50)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P50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2)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而购物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找钱、换钱等问题・设计了一些换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P48例
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P43例3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在模拟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在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后,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如P如例7,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P52例8(减法)P8687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
(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第六单元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00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儿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
13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一退位减・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一一进位加一一不退位减一退位减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
57、P
61、P67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
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一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上册学生已认识整时和半时,这里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
二、教学目标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材说明
1.从上课起立情境图引出,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教学5分5分地数,因为钟面上一个大格是5分,先教学5分5分地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P81先让学生通过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再出示两个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钟面上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分来读取,第一个时间是几时5分,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分针走过了多少分,教材把分针走过的区域涂上了颜色・1分1分地数,也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P82例2,左图通过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415,右图在此基础上,接着往下数16分、17分、18分、19分,并且把一分一分数的过程清楚地标示了出来,以帮助学生读取这一思路在“做一做”中得到了体现教材把分针经过的大格,都注明了对应的分钟数,以提醒学生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1分1分地往下数
2.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P83第1题,结合儿童的一天,练习5分5分地数时间,感受时间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注意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P85第8题,结合一个同学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时间上面四幅图把小朋友周末一天的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了出来,下面的时间没有按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上面的图与下面的时间对应起来P85生活中的数学,给出了升国旗,火车票两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受到国旗教育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教材中采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
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体会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还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在这里,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示,可能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结合分针、时针转动的关系,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所以半时写成30,分针正好指着30分,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30o・这一单元,老师们反映比较难,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读时针,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学生往往弄不清,究竟是几时对此,老师可以通过拨表,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也就是拨出整时,再多拨一点点,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如有条件,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经常性地认读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第八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按照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新增加的内容义务教材也有,但没有单独编排,只是作为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意义
1.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很多事物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如栅栏上的图案,节假日摆放的花,地板上的装饰图案等,这些有规律排列的图案,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2.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现状因此我们把它单设一单元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材说明
1.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的彩灯、彩旗、彩花以及跳舞的学生等规律排列的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广泛性,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2.这部分内容安排了7个例题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例5例7,层次不同,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例5,规律与例4类似,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也是循环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从观察数量角度寻找规律,教材把每种物体对应的数量都写了出来,引导学生按这样的角度,寻找后面的规律例6,没有循环组,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为了明确这一规律,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差标明了出来例7,没有图形,只出数,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也是等差数列这一单元的数字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
四、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可以设计这样的系列活动・猜一猜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想下一个图形是什么・找一找针对同一种排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如形状、颜色、数量等)观察寻找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安排用学具卡片设计规律的活动如用圆、三角形、五角星等・摆一摆让学生自选或给学生提供材料,设计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演一演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如声音、动作、节奏等(如用拍手、跺脚表示△O4O△的规律等等)通过身体语言来感受规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培养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材说明
1.“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由于“上、下”“前、后”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教材结合一些情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
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
③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伸出右手握一握,引起认知冲突,为什么同是右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对面同学的右手和自己的右手不在同一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由于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以理解,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如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判断两人中间的学具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等,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第九单元统计一意义
1.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
2.统计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数学课程标准把它作为四个知识领域之
一二、回顾传统教材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的教学其实统计我们在统编教材就开始学了,但那时比较重视统计图、表的教学,也就是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绘制成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问题或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学生遇到一个统计图表读懂它、分析它,也就是读取信息、分析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要解决问题,许多问题的数据没有现成的数据,这就需要你去收集数据且收集数据有许多的策略和方法(举例)因此收集、整理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应该让学生去了解、去经历,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的一个契机因此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也成为共识义务教材.比较注意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但还重视得不够在低年级有所渗透,到中年级才正式教学实验教材
1.从一年级就开始教学,考虑到儿童的知识水平一册我们结合数与计算的知识进行了渗透,
2.到本册正式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教材说明本单元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例1,通过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这里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这个问题,其实学生已经会解决,也就是把每种颜色的花的盆数数一遍就可以了,我们就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收集数据,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收集、整理数据的信心在收集出数据后,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条形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条形图还不是正式的条形统计图,图的左边没有标出每个方格对应的数据,图下面没有写出项目名称,而是用图标来代替主要是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条形图直观、简明的特点,为正式引出条形统计图做一些铺垫
2.例2,是例1的延续,通过统计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学习收集简单的随机的方法,认识条件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这里的收集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采用例1的方法,分类统计也就是如果要统计喜欢红色的人数,可以让喜欢红色的人举手来统计,喜欢其他三种颜色的人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统计还可以用收集随机数据的方法所谓随机数据,也就是下一个数据是什么不能确定我们这里重点教学第二种方法对于随机数据的收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上,汇总后,用唱票的方式来收集对于收集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教材呈现了不同的方法有画/的,有画的,还有画“正”字的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引导学生选用简单、准确的方式进行收集,对于画“正”字的方法,可以介绍,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以后还要正式学习在收集出数据后,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涂出来、并填在统计表中并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条形统计图是正式的,图下面写出了统计的项目,图的左边标明了方格对应的数据,这样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统计的各项事物的数量,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直观、简明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统计“我们的生日”P
95、“喜欢的交通工具”P97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围绕上面两个教学目标进行
2.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另外在素材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可选取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统计课外小组的人数,统计喜欢水果的情况等等•对教材中素材的处理,也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稍加变化,进行适当的改进如,在统计不同颜色的花时,教材中图不太容易看清,老师可以改变图的画法,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数出每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切身经历统计的过程本册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欢迎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我们的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准?这是实验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来的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你说“我要以图片中的物体为标准”,也未尚不可对于以谁为标准,平时我们说话交流问题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确了那么考试时,有两种可能时,为了明确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这个问题是很多老师提出来的,这里说明一下
3.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这方面通过前面的实验,老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河南开封的范静老师,•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明同学的位置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绍好朋友的位置接着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再打乱座位卡,重新找座位然后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纸上找位置,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深入•并且对教材上的有些活动加以改进,如第7题,教材让学生回答这些爷爷、奶奶……各住在哪里,范老师将这个活动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这个活动设计成送信游戏,把其中几人先遮起来(用纸做了两扇窗户),让学生根据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给第二门第三层的老奶奶”,送到后,让学生打开窗户看一看是不是送给一位奶奶的这题这样一改,就活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参与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教学建议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内的退位减法20
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0以内的退位加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材说明知识结构表义务教材中我们是按照十几减
9、十几减
8、十几减
7、十几减
6、十几减
5、
4、
3、2的顺序编排的,在算法上主要教学“想加算减”的方法实验教材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简化为十几减
9、十几减几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计算的编排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类似•结合具体情境,教学计算知识•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四、具体编排
1.十几减9o1主题图从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教科书第1011页,老师们可以看一下,这里呈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有四〜个小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材以“卖气球”为例,提出15-9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教材呈现了点数结果、想加算减两种计算方法这幅主题图还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套图游戏”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出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参与14—9的学习“卖风车”“猜字谜”提供了背景资料,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计算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⑵例1P12教学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很多,这里呈现了两种“想加算减”和“破十法”其他方法通过学生问“还可以怎样计算?”来呈现以此体现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基础,其他方法容易理解,这里重点教学“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与义务教材相同,先利用风车的实物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两种方法算理的理解与义务教材相比,降低了说理要求,不再给出“想”思考的过程例1应与主题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要单独讲操作,应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⑶例2P15教学十几减几由“小猫观鱼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13-8,13-5两个算式,让学生将“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迁移、类推到这里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还通过“你还可以怎样算?”启发学生想出其他的算法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4用数学这是我们安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这里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直观呈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所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在这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没有直观呈现,只通过文字来给出举例,因此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通过数来解决,只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
五、教学建议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首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要注意从具体情境中引出计算内容,二要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计算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计算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个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第三元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说明
1.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例
1.P27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
2.感知图形间的关系1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例2P
27、做一做P
28、折纸这一单元有一些手工活动,如做风车、折飞机,教材把折的每一步都画了出来,让学生照着折,从中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2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例3P283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用长方形的纸让学生一卷就做成一个圆柱做一做P28
四、教学建议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在拼搭活动中,学生一般不怎么用球,因为球容易滚动,呆不住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再有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三、编排特点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多种活动,(如结合数小棒、计数器)加强数数和数的组成的教学•结合数的组成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加强数与计算的联系等等,加强对数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但有一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