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前些日子与朋友小聚,正好听朋友介绍《道德经》,心血来潮,就趁业余时间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开始还难以走进,慢慢地,却有了一种拨云见雾,柳暗花明之感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1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一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一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一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一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一政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一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一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是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如果我们具备一项这样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爰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