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读书法、学案自学法的学习方法,提升语感,提高快速把握文章意蕴的能力
2.向高考看齐,规范答题,掌握类题答题模板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知人论世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学会责任担当重点、难点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难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方法
2.读书法
3.学案自学法
4.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习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导学案课时安排3课时,此为第2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用3分钟时间,背诵下列诗句
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一一元好问
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一一刘过
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鹫齐飞一一郑光祖
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一一吴承恩
5.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二、课文朗诵同学们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补齐课文结构图总写(思秋赴秋)--------------------分写(绘秋品秋)--------------------总写(赞秋恋秋)总特点庭院秋晨景图对比J南国之秋品秋槐树秋落蕊图呼应开头;北国之秋寒蝉秋残鸣图雨后话秋凉图果树秋丰收图赞秋议论,到,才感受到秋
四、分组,问题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第3段文字在写景的同时,也写了作者观景的心态、动作,请找出有关词语,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以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还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为什么?
4.从第4段文字中找出相关语句,分别表明“清”“静”“悲凉”的特点
5.这两段,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阅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中列举的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0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7.“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8.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提升
1.阅读[知识库赏写法
12.概括本文用了以景驭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了故都的秋的景色,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的真情,并流露出的心境写景还具有特点
五、阅读.拓展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鲸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J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3.文章结尾说小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附录[知识库识作者]爱国赤子——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兄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后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底,赴南洋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知识库探背景]《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知识库赏写法]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二注意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一般都是通过传力工动3景i勿描号工蓑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景由情牵,融情于景,营造一种情和景高度融合统一的境界,达到“情语景语浑然一体”的高度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1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2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描写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正如王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于凄凉的景物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