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中药是区别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占主流,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古称本草
(二)草药是指在民间运用,局部运用,未得到官方权威认证的以植物类药材为主体的药物
(三)本草中药旧称,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四)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道地药材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六)四性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四气)
(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八)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九)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十)毒性古代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或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十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十二)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
(十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
(十四)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十五)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十六)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十七)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十八)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九)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十)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十一)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二十二)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二十三)补虚药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二、比较异同(-)麻黄与香禽
①二药同具有辛温之性,同归肺经,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②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还能宣肺平喘,治疗咳喘实证;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③香耨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为夏月麻黄,暑天解表要药,尤适夏季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阴暑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脚气
(二)紫苏、荆芥、防风
①三药同具有发汗解表之功,皆可用于风寒表证
②紫苏用于风寒表证,发散风寒力较缓和,又宣肺止咳,兼理气,尤适风寒兼咳喘胸闷者,常与防风相须理气宽中,用于脾胃气滞证,能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用于鱼蟹中毒,能解鱼蟹毒
③荆芥用于外感表证,性较平和,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显者皆可外感风寒,常与防风相须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可轻扬透散而宣散疹毒,祛风止痒用于疮疡初起兼表证,可祛风解表,消疮用于多种出血证,可炒炭止血
④防风用于外感表证,可祛风解表,除湿止痛,尤适风寒夹湿而头痛身痛者,外感风寒,常与荆芥相须用于风湿痹证,寒热不拘,主攻风邪,为风药中之润剂用于破伤风,能祛风止痉
(三)黄苓、黄连、黄柏
①三黄皆为苦寒之品,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较强,用治湿热诸证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②黄苓主入上焦,善清上焦湿热,泻肺火,为治湿温、暑湿、胸月完痞满及肺热咳嗽之要药还能泻火止血,治血热吐血;清热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
②黄连主入中焦,善清中焦湿热,泻心胃二经实火,既是治疗湿热泻痢、痞满呕吐之要药;又为治热盛火炽、高热烦躁之良品;而且善泻火解毒疗疮
③黄柏主入下焦,清下焦湿热火毒,为治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黄疸及足膝肿痛等证之良药;而且善泻相火,清虚热,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四)金银花、连翘
①二药均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既透热达表,又清泻里热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卫气营各阶段发热、热毒疮疡等证相须为用
②金银花清透解毒力强,炒炭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制露解暑,为小儿解暑之良药同时是治疮痈要药
③连翘清心解毒力强,善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嗦疡痰核
(五)独活、羌活
①二药均能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风寒夹湿之证,相须为用
②独活药性较缓和,发散之力较羌活弱,多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
③羌活药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多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属风寒者
(六)苍术、厚朴
①二药药性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治疗湿阻中焦证,相须为用
②苍术以辛散温燥为主,具有较强的燥湿运脾之力,又祛风除湿,发表
③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胀平喘,又下气消痰平喘下有形之实满,又散无形之湿满,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七)茯苓、猪苓、慈鼓仁
①三药均味甘淡,皆能利水渗湿,用治水肿、泄泻、小便不利,带下等病证,常相须为用
②猪苓性平,利水渗湿力较强,但无补益之力茯苓、蔗蔗仁均利水渗湿,又健脾,具有利和补的特点
③茯苓性平和缓,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蔗段:仁强,又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而蔗段:仁性凉,虽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茯苓为缓,但可清热排脓、除痹治肺痈、肠痈,湿热痹证
(八)大黄与芒硝
①二药均为攻下药,常相须为用治实热积滞便秘同时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用于治疗火热上炎之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热毒疮疡
②大黄味苦泻下力强,为治疗热结便秘之要药芒硝味咸,善除燥屎坚结
③大黄兼有凉血止血,活血散瘀,清泻湿热等功效,可治疗血热的出血证、瘀血证和湿热黄疸淋证等
(九)柴胡、升麻与葛根
①三药皆有发表、升阳、疏散风热之功,用于外感表证发热
②柴胡兼有疏肝解郁之效,为疏肝解郁之要药,和解少阳之要药长于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举陷,与升麻相须治外感表证发热,与葛根相须,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③升麻兼有清热解毒,发表透疹之效,善清阳明热毒为升阳举陷之要药,常与葛根相须,治麻疹不透
④葛根兼有透疹、生津止渴之效,升阳长于止泻,同时为治表证发热、项背强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热皆可
(十)桑叶与菊花
①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常相须为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咳嗽,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风热或肝风及肝虚目疾
②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功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③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止咳,凉血止血
(十一)天花粉与芦根
①二药药性上都甘、寒,归肺胃经甘寒清热生津,所以都能用于热病烦渴,常相须为用;都能用于肺热咳嗽以止咳;都善于消肿排脓
②芦根善于清肺止咳,主要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为治肺痈之良药用于胃热呕吐,能清胃热,止呕吐用于热淋涩痛,能清热利尿
③天花粉善于润肺止咳,主要用于肺热咳嗽或燥咳,既清肺热,又润肺燥用于痈肿疮疡,能清热消散,溃疮排脓
(十二)蕾香与佩兰
①二药都能化湿、解暑,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证及暑湿外感或湿温初起,常相须为用,但毒香的作用强于佩兰
②然佩兰性平善于治疗脾经湿热的湿瘴证;蕾香还有止呕的作用,用于治疗湿阻中焦的呕吐
(十三)茵陈与金钱草
①二药均能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②茵陈苦泄下降,清利湿热、退黄疸力强,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同时,清利湿热,也可用于治疗湿疹、湿疮瘙痒等症
③金钱草善于利水通淋,排石,为治疗结石病之要药,并能解毒消肿,又常用于热淋、石淋、砂淋、肝胆结石,以及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等证
(十四)川可与丹参
①二药都是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都能活血祛瘀止痛
②川号用于血瘀气滞诸痛,既活血化瘀,又行气止痛,为〃血中气药〃,尤善于治疗妇科血瘀诸证用于头痛、痹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应用
③丹参用于血热瘀滞最为适合,为活血祛瘀之要药;用于妇科瘀滞诸证,既活血调经,又祛瘀止痛同时,还善于凉血清心,除烦安神,治热入营分或杂病心悸失眠
(十五)焦三仙
①三药皆有消食化积之功,治食积证常相须为用,共炒焦后入药合称〃焦三仙〃,善治一切食积
②山楂善消油腻肉食积滞,并能行气散瘀
③神曲善消面食积滞,略兼解表之功
④麦芽善消面米面薯芋积滞,又能回乳消胀,疏肝解郁
(十六)附子、干姜、肉桂
①三药性味均辛热,均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寒证
②干姜主入脾胃,善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附子、肉桂味甘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多种阴寒内盛之证,两药还能补火助阳,用治脾、肾阳虚证
③肉桂还能温通经脉,用治寒凝经脉之阴疽、痛经等;附子、干姜都能回阳救逆,但附子力强于干姜,干姜能降低附子毒性,常相须为用,用治亡阳证
④干姜还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注(-)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二)干姜回阳通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三)肉桂温经通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十七)桃仁与红花
①二药均以活血通经为主要功效,治疗妇科经产血瘀诸证及胸痹、跌打损伤等瘀血证常相须为用
②桃仁破血生新之力较强,而且质润能滑肠排脓,也治肠痈、肺痈、肠燥便秘及咳嗽气喘
③红花质轻温通,对血热壅滞之斑疹紫黯常用
(十八)青蒿与地骨皮
①二药都是清虚热药,都能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都能用于阴虚发热
②青蒿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亦可用于热病后低热不退;用于阴虚发热,有显著的退虚热作用;苦寒清热,善解暑热,故用于外感暑邪,发热烦渴;截疟之功强,善除疟疾寒热,尤兼暑热者
③地骨皮药性甘寒,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善除有汗之骨蒸;用于血热出血,吐蚂尿血;寒还可用于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既清虚热,又泄实热而凉血,还清泻肺热
(十九)半夏与天南星
①二药均辛温有毒能燥湿化痰、外用消肿止痛,可配伍治寒痰、湿痰、风痰及痈疽肿毒、爆疡痰核等
②半夏主入脾胃肺经,重在治脏腑湿痰、寒痰,且能止呕
③天南星味苦,主入肺肝脾经,既走经络祛风痰而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又可入脾而治脏腑湿痰
(二十)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
①四参皆可补气、生津,治疗气虚证及津伤口渴证其中人参与西洋参为峻补效强之品,党参与太子参为平补力缓之品
②人参功专大补元气,为补气救脱之要药,补肺气之要药,补脾益气之要药;并安神益智,治心悸失眠等,还能生津止渴
③党参性平力缓,善补脾肺之气,为脾肺气虚之常用药,兼养血治血虚萎黄
④西洋参性寒,气阴并补,兼能清热,气阴两伤兼火热者最宜
⑤太子参为清补气阴之品,其补气之力较弱,但生津作用较好,用于气阴两伤,津液不足者
(二十一)羚羊角与水牛角
①二药皆寒,归心、肝经,都能清热解毒
②羚羊角咸寒质重,主入肝、心二经,清肝,长于清肝热,息肝风,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热极生风者;清热解毒,用于温病热毒炽盛之证及肺热咳喘,能凉散血分热毒而消斑,又为清热解毒消斑之要药;又善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及肝火上攻之头痛目疾病
③水牛角苦寒,清热解毒定惊,凉血止血,主清心,用于热入营血,惊风抽搐,血热吐蝴及喉痹、疮疡
(二十二)天麻与钩藤
①二药均能平肝息风、平抑肝阳,皆可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②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于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
③天麻甘平质润,为治风圣药,清热之力不及钩藤,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
(二十三)火麻仁与郁李仁
①二药皆为润下药,药性甘平,都能润肠通便,都归脾、大肠经
②火麻仁甘平而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略兼滋养补虚作用,适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
③郁李仁功似火麻仁而作用稍强,兼行肠中气滞,尤适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
(二十四)白芍与赤芍
①二药古时统称芍药,均苦而微寒,入肝经走血分,具止痛之功
②白芍偏于养血敛阴,柔肝、平肝,主治血虚肝旺之证,又治自汗、盗汗
③赤芍重在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主治血热、血瘀之证,兼治肝热目赤肿痛
(二十五)熟地黄与生地黄
①两者同源,炮制不同,均具甘味入肝肾而有滋阴之效,治肝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消渴等证
②熟地黄甘微温,功专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主治血虚诸证及精血亏虚之证
③生地黄苦寒,以清热凉血为主,主治热入营血证及血热出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