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第练)100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姨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2024届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答案与解析(第100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网络小说《甄姨传》以名著为模板”错,《甄姨传》并非“以名著为模板”,而是“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的例证;B.“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错,原文是“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D.“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过于绝对,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只是影响着是非判断标准,并不是“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错误,原文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错误,应当是“中国通俗小说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
4.
①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开头说“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主体部分从“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方面具体论述可见材料一侧重从想象来源的角度,分析古典文本、文物和史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②材料二先说明“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接着阐述了何为“通俗”,冯梦龙从美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接着第二段“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可见材料二侧重从美学传统的角度,分析中国通俗小说美学形态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5.
①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
②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
③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先看想象来源,由材料一“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可知,了解相关人物事迹,做好相应知识储备,借助史书、文物使想象合理化;
②由材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知,传承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
③由材料二“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可知,体现当代性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多元化地反映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现代文阅读II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错误“李培南继续虚心请教着:耍是别人来给揭锅,是不是有什么说法啊?”等运用的是语言描写,“李培南拿着铁锹去找麦糠,先把土过一遍筛子,拌上麦糠成泥后,李培南最先用手抓起一坨泥来,走到锅灶前围着锅沿下边用心地抿着,其他人在一边帮忙,一会儿工夫,就将锅围上了一道湿湿的花边”运用的是动作描写,“李培南呵呵一笑”等运用的是神态描写,小说没有使用心理描写刻画李培南政委的形象故选Co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1.“因此对首长的到来视而不见,没有主动打招呼”错误,“我”在树阴下仔细研究摆梭,并没有注意到首长的到来,也没有因为生闷气而不向首长主动打招呼故选Ao
8.
①“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全文围绕“我”修理摆梭的故事展开
②“我”与首长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
③“我”的形象衬托了首长的形象,使首长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小说通过对“我”的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有力地衬托了首长平易近人、能力强、细心等形象特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全文围绕“我”展开情节,“我”为不会修理摆梭发愁,“我”陈述摆梭修理的难处,“我”见证首长焊接摆梭等情节都以“我”为线索组织故事情节首长的细心询问“小鬼,你这是生的什么气啊?”引出我正在发愁修摆梭的事,有了我的陈述困难,首长决定亲自焊接解决问题,因此,“我”与首长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原文中“但摆梭是个娇贵的物件,它在梭床里不断摆动,很容易损毁……我正琢磨着,结果遇上首长了,还是他先打的招呼,这样可是不礼貌了”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而“我”的不礼貌首长并没有在意,还是耐心的帮我解决问题,以“我”衬托了首长的平易近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心里有些不服气”等对“我”的心理描写,和“首长的手法太熟练了,我不知不觉间张大了嘴巴”对“我”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我们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都没解决的问题,后来首长却帮我们解决了,焊好了摆梭,以此衬托首长能力强;“我激灵一下,快速站起来举手敬礼‘首长好他翻身下马,还一个礼,问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儿?”可见,首长对我的异常的动作和语言十分留心,以“我”衬托了首长的细心
9.
①官兵平等,对下属不摆架子李培南和首长都会倾听下属在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②面对困难不推诿李培南能亲自与群众沟通解决取锅底灰的困难,首长能亲自焊接摆梭
③深入基层,多想办法,用具体行动解决问题李培南先和老乡拉呱,又和泥补老乡的锅台,解决问题首长先考虑在摆梭上垫钢片,又亲自焊接解决摆梭破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本一中“看见李培南政委,小伙子气嘟嘟地把情况说了一遍李培南呵呵一笑,说道‘看来脾气还蛮大,正因为还有部分落后群众,所以需要我们做细致的工作嘛他说走吧,咱们去看看怎么回事儿’”和文本二中“他点点头,说就是一个精密程度够不够的问题走,咱们试试去;可见,两位首长都会倾听下属在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官兵平等,对下属不摆架子根据文本一“李培南呵呵一笑,说道看来脾气还蛮大,正因为还有部分落后群众,所以需要我们做细致的工作嘛他说走吧,咱们去看看怎么回事儿”可知,李培南能亲自帮助小伙与群众沟通解决取锅底灰的困难;根据文本二“他点点头,说就是一个精密程度够不够的问题走,咱们试试去’”……让它们严丝合缝地粘贴在一起,趁热快速打磨,然后用铁钳夹着摆梭开始精心淬火把摆梭从水中夹出来的时候,我看见那个钢片已经焊接上去,比我们焊得光滑多了可见,首长能亲自焊接摆梭,为我们解决大问题两位首长并没有对小兵进行责怪,他俩面对困难都没有推诿根据文本一“李培南感慨地说,大家生活都还这么苦,所以我们共产党人还要继续奋斗老乡啊,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家里的锅底灰平常不能动啊”可见李培南耐心的和群众拉呱了解真实情况,后来又和泥补老乡的锅台,解决老乡的后顾之忧;根据文本二“‘对头,有道理,咱们再想想办法首长又皱着眉头思考起来,过了一大会儿,猛一拍手说‘焊接,把钢片焊接在上面,就解决问题了嘛……首长亲手操作起来,拽着风箱把手儿使劲拉动……让它们严丝合缝地粘贴在一起,趁热快速打磨,然后用铁钳夹着摆梭开始精心淬火把摆梭从水中夹出来的时候,我看见那个钢片已经焊接上去,比我们焊得光滑多了”可见首长先考虑在摆梭上垫钢片,又亲自焊接解决摆梭破损两位首长都深入基层,多想办法,用具体行动解决问题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C项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
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A【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A、B、C三项分别列述的宋代茶事、宋代山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
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观;D项举宋代香事之例,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收其利”(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原则,因此D项为最佳选项
4.
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
一、雅与俗兼具
②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
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
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多个文本信息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角度来设问,解答“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这一问题,可从两则材料入手筛选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概括材料一着重从“宋韵”文化的内容、代际异同、形成的内外原因等角度展开阐述,材料二侧重从如何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宋韵”文化内容之精华与糟粕的角度来论析通读两则材料,逐一归纳出有关正确对待“宋韵”文化的要点即可
5.
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调
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
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蹈诗剧在春晚舞台上亮相这一时闻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之加以讲评解答此题,可以从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可从舞蹈诗剧内容推断得知),指出其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世俗味的特点,或说“雅俗兼具”的特色,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进而指出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好处;再从如何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角度,指出“有创意的当代表达”“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必要性现代文阅读II
6.(3分)C(A项,叶昆并不是山贵最后一次任务的接头人,接头人应是“红”B项,山贵不认可叶昆的原因是招待所的环境和红石崖不同D项“传达出对早日完成任务的渴求”错,这不符合人物坚忍的性格特征由叶昆对随行人员的解释可知曲子是情报接头的方式)
7.(3分)C(小说并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招待所相会在前,红石崖在后)
8.(4分)
①叶昆让警卫员削藤蔓为拄棍看似闲笔,实则和叶昆在红石崖地面上用拄棍敲击划圈和用脚点击相照应;
②山贵在招待所的嘟嘟自语看以闲笔,实则是在试探叶昆,而叶昆同样用怪异的形式喊唱与之相照应;
③山贵的“踩板”(“梆子”)看似闲笔,实则和叶昆从“踩板”里取出情报相照应;
④政府介绍的“女人”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山贵必须完成任务才去找“槐花”相照应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9.(6分)
①“吃紧”不仅是两人接头暗语,也是当时血雨腥风的写照;
②“吃紧”连接两人两次沟通,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
③在和平年代还用“吃紧”接头,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10.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退”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O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甄姨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B.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C.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的美学性接受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B.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B.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C.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揭锅高军“你说说,不就是用你家一点锅底灰嘛,怎么就不行呢?”小伙子急得脑门子都冒汗了,可还是耐着性子问老乡沉默着不接话茬,就是不同意揭下锅来刮取锅底灰由于当地很难找到石灰,宣传队只好到处寻找老百姓家锅底的黑灰然后用水和成浓浓的黑水,以此刷成黑色标语,可用白石灰水为黑字镶白边,也可用锅底灰水为白字镶上黑边,既能多刷些标语,还美观醒目刚到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宣传队队员打算沿用在晋东南创造的这一经验做宣传又走了几家后,小伙子再也忍不住了,发泄道“这里的群众太落后了!”看见李培南政委,小伙子气嘟嘟地把情况说了一遍李培南呵呵一笑,说道“看来脾气还蛮大,正因为还有部分落后群众,所以需要我们做细致的工作嘛”他说“走吧,咱们去看看怎么回事儿”他们到了一户人家,小伙子刚想喊话,李培南摆摆手制止了他李培南敲门后,主人热情地搬来小板凳让他们坐但李培南早坐在门口的石头上,说:“咱们就在这里拉拉呱儿吧”主人顺势也坐在窄窄的门槛儿上话越说越近乎,老乡甚至问到了他的年龄等李培南告诉老乡,自己虚岁三十六,江苏邳县人,参加革命十四年了老乡说“你们撇家舍业的,图什么?”“图的就是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李培南感慨地说,“大家生活都还这么苦,所以我们共产党人还要继续奋斗老乡啊,我想问一下,是不是家里的锅底灰平常不能动啊?”老乡沉吟了一会儿,慢慢开口道“也不是不能动时间长了,就得揭下锅来把黑灰刮掉,要不然,锅热得就慢了刮下来还可以卖中药铺呢”李培南继续虚心请教着“要是别人来给揭锅,是不是有什么说法啊?”“那当然了!”老乡的话接得很快,“锅要是被揭了,说明这家要么是犯事儿被抄家,要么就是人口断绝了再说,揭下锅来重新安上,锅和灶台之间那条缝儿里会冒出烟火来,重新弄好很麻烦”听到这里,小伙子忍不住张嘴倒吸了一口气李培南叹口气,说“咱们共产党、八路军进行宣传,刷标语口号需要这锅底灰,那该怎么办呢?”老乡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开口说道“那就用呗,先从俺家开始刮,其他家要是说明白了,也没问题”随即,老乡站起身来,说“我这就去锅屋里给你们刮去”他们跟着老乡向灶屋走去,只见锅和泥灶台连得很密实,老乡捏着高出一圈的锅沿使劲往上端着,李培南赶紧上前帮忙向上端,费了一些力气才将锅揭了下来.然后小心地翻扣在平整的地方,一用力刮起锅底灰来刮完黑灰,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培南已经快速端起锅往灶台上送去他小心地把锅安上,指着接缝处说“就是这里会露出烟火来,咱们赶紧和点泥把这一圈缝儿涂好吧”老乡赶紧推着他们,说道“你们快去忙大事儿吧,我自己糊一下就行了”“那可不行!”这时候,小伙子已经拿起一个筐头出去找土了,李培南拿着铁锹去找麦糠,先把土过一遍筛子,拌上麦糠成泥后,李培南最先用手抓起一坨泥来,走到锅灶前围着锅沿下边用心地抿着,其他人在一边帮忙,一会儿工夫,就将锅围上了一道湿湿的花边李培南还顺手将锅台上其他破损处也用泥抹好了离开前,李培南又仔细地嘱咐着“你常看一下,如果新糊上的泥出了裂纹儿,抓紧补几次,别让烟呛着啊”许多天后,李培南又看见了小伙子,笑着问他“现在去刮锅底灰,好办了吗?”小伙子先是打个敬礼,然后笑着回答道“好办了,太好办了群众一点也不落后呢!”李培南听了,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笑了起来(选自《天池小小说》2021年第11期,有删节)文本二焊接高军“小鬼,你这是生的什么气啊?”树阴下,我正气鼓鼓地对着摆梭毫无办法,头顶上方突然传来一声问话,既有外地口音,又掺杂着沂蒙山当地的方言有这种口音的人一般都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干部,级别肯定不低我激灵一下,快速站起来举手敬礼“首长好”他翻身下马,还一个礼,问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儿?”日寇“扫荡”越来越频繁,为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部队的穿衣问题,军区成立了被服厂可是,敌人随时会扑过来,我们有时要背起机架和机头转移有时要急火火地把拆开的机器零件埋入沙土中,就地坚壁可这样机器容易损坏突破封锁到外地购买零部件又远水不解近渴,于是大家集思广益,做出多项改进,使机器能凑合着使用但摆梭是个娇贵的物件,它在梭床里不断摆动,很容易损毁一旦磨损厉害,就会摇头摆尾不走正道,发出难听的声音,接着就会跳针,断线、断针头修复摆梭成了一个大难题我正琢磨着,结果遇上首长了,还是他先打的招呼,这样可是不礼貌了“我瞅瞅”听我说完情况,首长从我手中把摆梭拿过去仔细观察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这是精密零部件,确实难度大了,你是怎么想的呢?”“这不是磨掉了一块儿吗?如果能垫上一小块钢片就行了,可是怎么也垫不住如果能垫上,那些废旧的摆梭就都能重新利用,该多好啊!”“对头,有道理,咱们再想想办法”首长又皱着眉头思考起来,过了一大会儿,猛一拍手说“焊接,把钢片焊接在上面,就解决问题了嘛”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心里有些不服气,没好气地说道“我们试过,钢片硬度大,弹性也大,焊上这头儿,那头儿还翘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焊起来,不是在锂平磨光的时候裂开,就是在淬火时又分了家,到现在还没解决”他点点头,说“就是一个精密程度够不够的问题走,咱们试试去”来到车间,首长亲手操作起来,拽着风箱把手儿使劲拉动,炉中火焰逐渐大起来,他把摆梭放在火中烧着,差不多的时候,快速将钢片放在火里,他瞪着眼睛观察着,火候一到马上夹出来,快速将已烧得眼看就要化开的钢片粘贴在已变得红彤彤的摆梭上,用细铁棍儿使劲按压钢片,让它们严丝合缝地粘贴在一起,趁热快速打磨,然后用铁钳夹着摆梭开始精心淬火把摆梭从水中夹出来的时候,我看见那个钢片已经焊接上去,比我们焊得光滑多了首长的手法太熟练了,我不知不觉间张大了嘴巴我疑惑地问“首长,您怎么这么熟练啊,可给我们解决大问题了,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啊?”首长一边用我递的毛巾擦着脸,一边回答“我在苏联学习的时候就对机械工艺很感兴趣,学习过一些焊接技术不过.可不是咱们这个样子”说着,哈哈大笑起来“咱们这是土法上马,也可以叫中外结合”我拿着维修后的摆梭在缝纫机上试验起来,缝纫机发出和谐的刷刷声十几年后,我在报纸上再次看到了首长那是首长率领一个代表团出国访问的照片多年过去,我的眼前时常会浮现出首长那焊接摆梭的身影来……(选自《天池小小说》2021年第11期,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欲扬先抑,开头说坚决不同意揭锅取锅底灰,在和李培南政委沟通交流后,即使心有顾虑,也主动刮锅底灰B.老乡对不同意揭锅的原因的解释,既照应了前面宣传队工作的不顺,又自然引出了后面李培南糊灶台的行动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李培南政委善做群众工作、关心百姓疾苦的革命家形象D.小说使用“拉拉呱儿”“锅屋”“筐头”等口语化、地域特征鲜明的词语,既接地气,又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因无法修复摆梭,正在树阴下生着闷气,因此对首长的到来视而不见,没有主动打招呼
8.摆梭本身娇贵易损,又因为我们受日寇频繁侵扰,需要将它多次转移、掩埋,最终造成摆梭磨损掉块C.其实“我”有解决缝纫机摆梭问题的方法,但限于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工艺,无法顺利完成D.小说用“拽”“瞪”“按压”等动词,把首长亲自焊接摆梭的细节刻画得真实具体,画面感极强
9.文本二中,“我”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文本一中的李培南和文本二中的首长形象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一一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一一“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材料二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之治”,涌现出苏轼、程景页、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颍、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
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吃紧奚同发一直到半夜三点没合眼的叶昆,突然决定,天亮去红石崖地处太行山麓中段沟谷之间的红石崖,山势险要,葱郁的树木下,是色红如血的岩石,有些地方万仞如瀑,裸露的石线似霞光万道陪同的县长昨天就说,山贵一直不肯搬出,甚至为他介绍了女人,也坚决不走硬搬!自己又回来这样两三年出出进进,大家认了,就他一个人,由他去吧!他靠什么生活叶昆问拉弦子走村串郎,这一带熟门熟户,都会给他一些米面菜蔬有时逢集,拉弦也能换几个零用钱人传他曾是八路军情报员,但一直没落实,无法给子照顾阳光很好,鸟鸣花香沿盘山石阶,叶昆边走边喘,突然见到那种藤蔓,便让警卫削了一根用做拄棍一行人劝他还是别去了,叶昆笑言,当年在这打过三年仗,许多山路比你们这代人还熟!日晌,来到红石崖村口,麻雀穿梭,野雉飞翔远远望着那个遍身绿苔的石碾盘,叶昆泪水模糊了当年,小鬼子曾在这碾盘上杀害了两名交通员,残忍至极…….突然响起二夹弦,悠扬曲折,似风凰翩翩,像莺歌私语石板、石块搭就的小屋前坐着盲艺人山贵,县文联主席轻声对叶昆介绍,这一段是《大帘子》,说的是梁祝隔帘相会……正当大家沉浸在曲乐与唱词之中,盲人突然用手拉断一根弦,剩下的三根弦被他挑得一震一响,铿错分明,时不时,还踩一下绑在小腿外侧的梆子,〃啪〃的清脆一响随行密码专家凑近叶昆说,曲子似乎在呼叫,构末构木,并说他的名字叫红叶昆便扯起嗓子喊唱山曲,加杂嗨哟海哟的号子,或高亢或低沉,尤其各种硬停顿,弄得明显跑了调,像刚学语的孩子只会半句话,令一行人想笑又不敢笑密码专家明白,叶昆在告诉对方,石磨在村东,枣树在西,磨旁还有一棵柿子树盲人侧着左耳倾听,眨着那双失明的眼睛,表情与昨日相见时明显不同……盲艺人山贵,叶昆找了好几年折腾了三天半,昨日下午,一行四人赶到太行山下县城招待所,颜受颠疑的叶昆哪有心情休息,根本不听县领导劝说,服了一把各种药剂,便急匆匆要见人他与山贵在战争年间有过特别的接头,此时再见,一眼便认出对方他激动地拉着山贵的手说〃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我吗〃对方把耳朵侧向他,迟疑地说〃你,你是〃〃我是叶昆,叶昆,当年太行山交通员咱俩在红石崖见过,你跟你哥一起送情报来……〃盲人的脸部肌肉抽动了几下,喃喃自语;〃交通跑马车,还是驴车〃叶昆的笑僵住了,果如来前预料,对方毕竟是盲人,不可能记得他的相貌,如何证明当初见过面成为关键盲人自语般嘟嘟,石磨的柿树,又结柿子了有人笑,有人对叶昆轻语,这瞎子脑子有时糊涂,常说些别人不明白的话盯着山贵,叶昆突然来了一句〃吃紧!〃盲人的头瞬间敏锐地扭向他叶昆再次说〃吃紧!〃这是当初第一次见面的接头用语山贵也说了一句〃吃紧〃,便不慌不忙左手摸索身后有人搬来椅子,另一人跟叶昆耳语,又要拉曲了,不管见了谁,都这样瞧,又来了……超然客公众号脚下梆子一响,盲人自顾自唱起县文联主席忙介绍,拉的《站花墙》,说的是杨二舍与娃娃亲美蓉长大后相认的故事……曲终,虽然叶昆再次激动地握着盲人的手说〃我就是,我就是〃,对方却淡然收起二夹弦和踩板,不再言语叶昆百思不得其解,接头人牺牲前告知他的接头细节都是对的,山贵怎么就不相认呢他只能叹了一声,让县里先安排盲人住下他对随行人员解释,当年八路军借用一个盲人交通员,在太行山日本人眼皮底下凭拉唱曲子传递情报,这种曲子的快慢轻重很有讲究,跟电报密码类似搞情报接头必须万无一失,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重大失误,许多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晚饭也没胃口的叶昆,双眉不展,半夜无眠,终于想起要回到原有的环境,让往事再现……红石崖的空气清新且富有山野之味,此时盲人自娱似的一曲终了,叶昆手中的木棍往地面咚咚敲了三声,然后拖着木棍重重地画了个圈他欣慰的是,山贵听得非常仔细当他脚尖、脚后跟变化着触地的点击声响过,山贵的两只盲眼盯着他,突然说〃吃紧!〃如释重负,叶昆边喊〃吃紧〃边快步迎着与盲人拥抱在一起事后,从盲人踩板内侧的一线木纹处挑开,缝隙里有片拇指长的纸条……这是育艺人山贵的最后一个任务哥哥途中落崖身亡,几年过去,都说建立了新政府,可失去联络员的他,仍在等那个接头人比刻,山贵嘴里念着〃吃紧〃,一脸开心的笑,单纯得像个孩子事后破译,纸条标注的是八路军转移时埋藏的一个装备库警卫员不解地问叶昆是怎么做到的,他笑着摇摇手中的藤棍,抬抬脚,伸伸布鞋说,招待所的地毯不对盲艺人并没有跟叶昆走,他说,虽然老了,但要去我那个叫槐花的女人(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山贵最后一次任务的接头人,叶昆的身份被山贵反复试探,可见山贵的谨慎和所传递的情报十分重要B.山贵是个盲人,叶昆用的接头方式没能与山贵的对上,这些因素造成了叶昆在县城招待所没有得到山贵认可C.当年小鬼子在石碾盘的血腥行为,使在此斗争形势下形成的情谊弥足珍贵,这也是叶昆多年寻找山贵的原因之一D.山贵拉的曲子一一《大帘子》和《站花墙》,是山贵在向接头人表明他的等待,传达出对早日完成任务的渴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对红石崖的景物描写,写其色交代了红石崖名称的由来,写其形又显示了情报传递环境的险恶,山贵的哥哥为此献出了生命
8.叶昆的随行人员不是可有可无的安排,他们的介绍为叶昆寻找山贵提供了线索,叶昆也可通过他们引起回忆,补充完善故事情节C.小说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先写叶昆去红石崖见山贵,再写两人在县城招待所相会,这样的情节安排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D.这篇小说呈现双线结构的特点,叶昆的坚持寻找是明线,山贵的漫长等待是暗线,这两条故事线相向而行,最后在红石崖交汇
9.小说多次出现的照应,使小说〃闲笔不闲〃请列举两处并加以说明(4分)10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了这篇小说,大家对小说以〃吃紧〃为题产生了争论反方认为〃吃紧〃在小说中出现次数有限,只是山贵与叶昆相认的一个暗语,不适合做标题请你代表正方,结合文本,列举反驳要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