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知识要点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与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及学科要素以及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本章考点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从教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
1、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卜具有广阔的含义
①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事的事物
②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
3、|教育问题|当教育问题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我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学的开端
4、|教育情境|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它包含形象化的典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
5、加入情境的教育学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
6、教育情境的介入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P
77、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P7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知识要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效应本章考点教育、教育目的、个体发展、个体个性化;教育各要素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第一节教育的属性
1、匿司★★★★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从成分上分析,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
3、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吧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他把教育的影响作为手段,用它来吧自己的活动传导到教育对象上去
(2)受教育者★:是教育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可以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VZVWW\ZWWWWWWWWWVW^,\/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好教育环境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5、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z\z\/z\z\/z\zs/\/z\/zzxzw
6、教育的发展
(1)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点★★★: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或(奴隶、封建社会)特点★:
①教育具有独立的活动领域,从生产劳动/\ZZ\ZXZ^/KZXZ\ZV好的和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
②教育内容丰富起来,学校教育方法注重背诵记忆,主要采用个别方式
③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特点★:发展性、生产性、商品性、科学性、民主性;现代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二节.教育的目的WORD资料和独立作业,有疑下载可编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5、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6、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辅导和评价工作第七章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要点学习的分类和过程、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方法的指导本章考点学习的类型、学习的基本思想、能力学习的过程、品德学习的过程;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基本要求、方式第一节学习的分类和过程
1、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学习、道德品质好行为习惯的学习
2、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阶段、领会阶段(第二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最后阶段)
3、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熟练(最后阶段;自动化)
4、能力学习的过程杜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第二节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须符合以下要求★★:P327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①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②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③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④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学习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
①要保•/\/V/*»«/V/\/ZVZV/ZVZV/l*/VZW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②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③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④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解除疲劳的根本方式是休息休息的方式静止性休息和活动性休息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交替进行;文理各科、动静科目的交替安排;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每节课以30分钟为宜第三节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
1、学法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
2、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技能包括★学习条件的最优化、学习过程的最优化、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3、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
①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②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③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④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4、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P334
①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
②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的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信心
③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即这种难度是经过
④
5、学法的指导过程了解学情(重要前提)、制定计划做好准备、实施指导、反馈控制
6、学法指导的方式★: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诊断式★、经验交流式第八章教会学生做人知识要点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目标分解;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德育原则;学生教育的方法本章考点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目标分解、人格教育方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第一节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
1、I素质教育I★: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2、素质教育的特点★★★:整体化★(全面发展)、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zsz\z\z\z\z\z\z\z\zNz\z
3、素质教育目标分解:
(1)思想政治素质★--占统治地位
(2)道德素质★一培养对偶的观念、法✓\-»^%Z^KZ\ZVZKZ^Z%ZXZ\ZV/VZSX^Z\Z%Z,\Z\y»S/V/VZ*--^/WZV/K/k/V/kZKZV/kZ^/V/SZ^ZS/KZS制观念、文明行为习惯
(3)文化素质
(4)生理素质
(5)心理素质
(6)审美素质
(7)劳动素质
(8)交往素质
4、人格教育方法:P352第二节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
2、道德认知即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善恶是非的判断
(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SZVXZ\ZXZsZ\ZX/SZSZS/VZVZS/SZSZS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①从他律到自律
②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
③从他人到自己
④从片面到全面
3、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等如自尊感、荣辱感
4、|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实例分析★)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第三节德育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实例分析★):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无区(实例分析★):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在集体中教育画★: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第四节学生教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P373o教师使用口语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项目,说服★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2、榜样和示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言传重于身教”■zszs/s/v/s/s/v/s/vzvzs/szvzs/szvzs/sz\zsyv
3、锻炼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
4、修养“慎独”--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5、陶冶★:通过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6、评价
(1)奖励赞许、表扬、奖赏★
(2)惩罚★★书P381案例分析
(3)操行评定第一章绪论知识要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四个要点;教育心理学定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发展的三个时期;桑代克、布鲁纳、布卢姆、加涅、奥苏贝尔等代表人物的贡献和代表著作;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五个趋势;六种研究方法;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本章考点教育心理学、六种研究方法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发展历程和趋势可作为简答题出现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P1-
2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它是一门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ZK/V\ZX/WZ\ZX
4、理解教育心理学要注意四个要点P1-
2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迂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节历史、发展与现状
1、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2、教育心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3、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家
(1)布卢姆★其代表作为《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早年的教育目标分类和后来的掌握学习理论是他主要的两大贡献
(2)布鲁纳其代表作《教育过程》,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加涅.《学习的条件》
(4)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5)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4、现状和趋势P10-11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区察知I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应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改变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条件,因此一般也称其为自然观察法
2、网查法I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它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些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3、|教育经验总延闺:专业研究者同教师一道,从心理学角度对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优秀经验加以总结,有目她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4、椅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5、医验室实堂法卜(略)
6、幅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知识要点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课程的概念;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学生群体心理特征;教师角色与教师心理;期待效应;本章考点学生群体分类、特点;班集体类型、形成;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1、|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只是青少年和儿童的事,只与教育机构有关
2、|学校教育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基础;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个人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其功能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
3、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4、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5、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星湖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包括三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从过程展开分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容输入、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输出
6、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弊端P24第二节教师和学生
1、学生群体根据其组成方式及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
2、|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3、班集体的类型★: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4、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这如下过程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5、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去提高教学效率呢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Schmuck,1975)的建议P
276、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班级中的“团伙”等★
7、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规模2-7人;一般是男生群体较女生大
8、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9、社会测量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后经人改动,步骤如下填写调查表(问卷)、制作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10、教师的中心角色教员★S/S/SZVSZSZS/SZXz
11.教师的角色P
3812、关于教师期望和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是1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
13、|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
4014、讲台效应讲台上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它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
15、我国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心理特征P
4416、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品质与技能:P45-
5117、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
②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
③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
18、.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P54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知识要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教师的责任、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发展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本章考点教育的最终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教育目标的分类第一节.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珍妮特沃斯的“三重四面”教学目标观・
(1)学习的四个层面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习怎样学习、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好艺术能力
(2)三重目的学好技能和有关科目的知识;培养综合概念技能;培养个人技能的态度
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含三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4、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五方面目标)P64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
1、教师发展的方向专业化、人性化★
2、|教师职业专必吁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保证和标志P
683、|教师职业人屉何:P70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1、|学习目标|即(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
2、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美国俄亥俄州的立大学的泰勒他主要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研究
3、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启动功能★一引火线式.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激励作用二效价•ZXZ\Z\/SZ\ZX/SZKZ\/SZKZ\Zw*KZXZw*\.X期望
(4)聚合功能
4、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低耗性标准.
(4)丰富性标准.
(5)高就性标准
5、学习目标的编写:P
766、马杰学习目标模式三要素行为、条件、标准*u/XZ*1Z\Zv*SZXZSZ\Z\Z\Z\ZXZ\Z\ZXZSZ\ZXZ\ZSZXZSZ\Z\ZS✓ZXZSZSZ\SZSZXZS/SZXZ\1/SZXZS/SZ\ZS/\ZXZS/\z
7、教育目标分类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
(1)布鲁姆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分为六项★: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
(2)柯拉斯沃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SZ\Z»ZXS\/ZW^SZSZ✓VSZWSZV\/\Z^KXZZV
(3)齐卜勒心因动作的分类: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知识要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制约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本章考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趋势、制约因素;认知发展的分期;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1、区阂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2、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1)|头一尾梯度|:发展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头一尾梯度
(2)|近末梢梯度I:发展是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
3、发展的趋势:
(1)综合的分化.发展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2)平衡化.
(3)概念化.\z^z\z\z\z\z\z\z\z\z\z\zxz*^\y\z\zxy\z\zxzv«
(4)社会化.
(5)个性化.
4、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ZZSZS/\ZSZS/X/V/\Z/K/XZZ\Z\ZZ\/\/XZ\/SZ
(3)社会环境因素★★•Z^ZVZ*^^ZKZVZKZKZ*^KZKZVZ\ZVZK/KZ\/1Z\ZW^ZW^ZX
(4)学校教育因素一主导作用★,表现在P95
(5)主观能动因素
5、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P96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基本行为倾向组织和适应运]: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壬画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的素质,成长中儿童就能够通过皮亚杰所谓的同化和顺化这两种结构或机制,把他们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巫儿童供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2)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分期
①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
②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
③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
④抽象思维阶段(十一至十五岁)★★•SZ^/\1/*kZ^/\1/**ZS/S/\Zv/*k/*\ZK/\y^ZS/\Z\Z\Z\Z/\/SZKZVZ
(3)布鲁纳的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性的、映象性的、象征性的«^\ZXZ\ZZXZ\ZZSZ\ZXVZ\ZZVZ\Z✓V.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P105
①心理及测量专家--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②课程专家一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③教师一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第三节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1、艾里克森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原理为基础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是他所称的新生论原理
3、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一出生到一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一一两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一-四岁到五岁
(4)勤奋对自卑一一六岁到十一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一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一老年期第四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发展的分期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支「
113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P115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学习、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分类、学习的意义;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四种)结构学习理论(两种);本章考点学习(广义和狭义)、学生学习的特点、桑代克三条基本学习规律、强化的类型好技巧、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要点、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要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人本主义提出的教学任务,以及各理论的教学应用第一节概述
1、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2、什么是学习(如何理解学习现象)广义学习|希尔加德(E.R.Hilgard)等人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的J加涅则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J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J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潘菽认为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上述定义的共同之处
①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
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
④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
⑤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3、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反应
4、学生学习的特点★★: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5、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1)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2)学习能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N/WWW^.■XZ\ZS/\Z\ZV\Z\/S/\Z\ZV\Z\ZXZ\Z\ZW\ZSZ\^XZSZ\Z\/
6、学习的分类
(1)我胤一般根据学习内容和结果分类
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的学习
③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④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
(3)加涅的分类P130第二节.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
1、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桑代克★★
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2)练习律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①应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②失用律支“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3)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减弱
3、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支%/x/s/\z\/\z\z\/sz\z\zsz\z\/z\z\z\»
(1)建立的过程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CS(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UR(无条件反射)CS+US的重复(强化)----------------------------------------------►URCS CR(条件反射)►开始时是US引起UR,然后以CS结合US而引起UR,多次这样的结合(|强化|),最后CS能引导起与UR高度近似的反射这个反射叫做条件反射(CR)
(2)几个基本的概念
①恒I: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CS)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US)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即称为消退在消退期间,刺激与反应间所建立联结似乎被破坏了,个体所学到的反应似乎被遗忘了
②叵消退现象发生后如个体得到一段时间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的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就被称之为恢复恢复的产生是因为个体经休息后,原有的抑制作用消失所致
③|美化I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CS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相类似的1条件刺激之二CS
2、之三CS3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一般而言,同类刺激与原来的无条件刺激相似程度越大,即两者越相似,其类化或代替的可能性也越大如幼儿因怕鼠,其至怕兔,某人怕蛇而致怕绳等类化也可被称之为刺激泛化它对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有重大意义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⑤高级条件反射:即人们可利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进一步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日常生活中,经典条件反射的现象“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并绳”等
4、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
1、建立过程P1412主要规律:
①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应今后发生的概念就会增加
②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5、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1社会学习理论最突出的特点★
①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
②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2社会学习理论:P
1436、强化的种类和技巧:P146-1511迦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2正强化增加刺激,增强行为3负强化较少刺激,增强行为
7、理论的区别和教学运用P151-
1558、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逻辑序列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第一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它来解释学习过程的是格式塔学派★★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②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③重视学习过程
④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⑤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⑥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⑦强调基础学科早期学习
⑧强调信息提取
⑨提倡发现学习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几乎同时发生的三种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3|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强调课题的学习结构,在强调分析性推理的同时注意直觉思维以及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等几方面,都可体现在一种教学方法中,这就是发现学习4使用发现学习应具备以下条件:*
1663、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1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2|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有意义接受学司就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的学习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届司,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它类似于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类东西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①|代表性学习卜代表性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代表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既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③I命题学习I:命题学习实际上是学习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5丽|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奥苏贝尔认为,同化也就是所学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原有认知结构包含了新知识并扩大自身,形成更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他还认为,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不是简单的结合,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新知识,也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所以,因新旧意义结合而产生的同化形式还可分为几种具体的模式,而依据同化性质的不同,他又提出了叵阊需改变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知识和透]或称顺化,不需改变认知结构即可容纳新知识,但要导致认知结构扩大的概念6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模式有以下几种:
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A模生类属学可:其性质与日常说的演绎学习相同,当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知识概念、命题的特例,或作为原先知识的证据、例证而加以理解时,便产生了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可:★★新的材料类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如用学到的“笔”的概念来学习“钢笔”的概念
②|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在概念学习中比在命题学习中更为普遍在通过上位学习学习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其实它就是份纳学习第二节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区别及教学应用P180第四节.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及掌握学习理论1教学目标分类理论P189T922掌握学习的口号和理论,其要点如下
①几乎所有学生90%以上智力低下者除外,都能达到掌握90%以上学习材料的目标,其区别仅仅是所花费时间有长有短
②一般地以“正态分布”为基础的测验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提出用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结合总结性评价取代传统的测验方法3掌握学习的方法基础主要是程序教学的技术,其步骤如下
①确定目标;
②根据目标,设计教材,分成细小的学习单元;
③小步子学习每步学习都进行测验,达到掌握后再进入下一步;
④及时反馈,即通过形成性评价进行反馈;
⑤矫正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指导学习理论1加涅的阶梯式学习分类最初分为八类,以后又缩减为五类*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
①信号学习--最低层次★★
②刺激反应联结学习
③连锁
④言语联想学习
⑤多重识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原则学习
⑧问题解决学习一-最高层次支五阶段学习分类・
①智慧技能心智技能
②言语信息
③认知策略
④态度
⑤动作技能2加涅的指导学习理论
①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
②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养成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
③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3加涅提出的指导学习的程序如下
①引起动机
②理解
③获得
④保持
⑤回忆
⑥概括
⑦作业
⑧反馈第四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近三十年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自认为是在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2、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1).教学更多的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3、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
(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2)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3)增加创造性
(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
(5)增强好奇心第四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知识要点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迁移的主要原因及促进方法;遗忘规律及克服遗忘的策略;认知结构的概念、三大变量及利用组织者的教学技巧;本章考点迁移、干扰、前摄抑制、多度学习、组快、认知结构;怎样促进学习的迁移;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遗忘的消退理论好干扰理论;有意义遗忘理论的意义;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第一节学习的迁移
1、匡困★★★★最初来源于桑代克他把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理解的局限性,而认为透|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学习迁移|表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影响方面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2)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①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②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关于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的分类主张最初是由加涅★提出的ZSZXZSZXZXZS/XZSA
①I垂直迁移I★: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依平迁移I★: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3、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的“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了于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记忆和回忆;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各种官能可能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2)共同要素论:桑代克(Thorndike)1913年从其实验归纳出共同要素说以解释正迁移作用的原因根据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例桑代克所指的共同要素,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相同,也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态度、情绪、方法相同它们都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
(3)概括化理论★★:(Judd),1908年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的类化理论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他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强
1、I教育的目的I★: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1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确地解释I”中对教育目的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表述2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③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教育目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②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zvww\^zszs^zw\z\zv^z*构的规定
2、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z\zxz\/sz\zvAz-*v/sz\z\zxz\zs/sz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2教育目标分类★三大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第三节.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方面更多取决于自然的成熟;个体的“心”方面更多受教育的影响个体的“心”方面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梁方面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
②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预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V\Z\/V\Z/S/\Z\Z\ZXZ/W*v*z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教育规定中人大发展方向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KZ\ZSZ\Z\ZSZX✓\Z\|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①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
②阶段性--教育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也要提出高于原水平的要求
③不平衡性-★一抓关键期,适时教育
④个别差异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XZXZ\ZXZXZ\ZXZXZVXZXZW\ZWXZVWX3|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包括政治、道德、社会角色社会化4|个体个性化卜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约和促进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8★
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A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b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c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要的时间d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e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②教育是加速现代化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P49★政治对教育
①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②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
③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种手段是法律
④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这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P50*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51
①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②对文化的普及
③教育还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第二节教育的效应
1、教育的效应★指教育实际干了什么*\ZXZ\Z\Z^ZKZS^/S/SZ/\ZSZ/V/\Z/\/\Z/KZ,*.
2、应试教育的负效应:在左P57
①片面追求升学率
②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
③升学造成学生分化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普及性、群众性、发展性调原则的类推和应用,并不重视两种学习之间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因素
(4)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迁移概括化理论中的另一元素,他们认为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曾用小鸡和一个3岁小孩做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5、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
1、遗忘曲线及规律
(1)|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遗忘和保持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保持过程或保持曲线中也反映出遗忘过程或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65)首先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2)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2、记忆歪曲现象指记忆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常受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一般而论,保持内存变化的倾向是同学习者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或习惯相一致的
3、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4、遗忘的消退理论P
2305、干扰理论P230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倒摄抑制I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6、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①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②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③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④复习,是学习保持和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⑤|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⑦记忆术它是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能力的特殊方法.
7、动机性遗忘理论弗洛依德★★★提出了动机遗忘的理论,他称之为压抑理论.
8、三种记忆转化模式:P236短时记忆容量组快4-7★.
(1)|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对信息编码的方式经常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
(2)叵|就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9、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式P
24010、同化论关于意义保持和遗忘的基本假定P244(
11、有意义遗忘理论的运用P250第三节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
1、|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更精确地分析,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迹|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回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2、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标)
①可利用性
②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③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3、|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比正式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由于它出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人们又将其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同时,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就是利用先行组织者控制认知变量的教学技术或教学策略
4、组织者可分为两类
①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②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操纵的变量主要是清晰性和可辨别性;陈述性组织者操纵的变量主要是稳定性第七章不同类型的学习知识要点知识的理解、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解决问题好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规律本章考点态度、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类化、定势、高原现象、功能固着;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第一节知识的掌握
1、匡蚓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理解的种类P
2673、理解的水平
①字面理解★--最差水平
②解释的理解
③批判性理解
④创造性理解★★一最高水平
4、促进理解的方法:★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学习中的所谓“触类旁通”,就是知识系统化的结果要使知识系统化,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5、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
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
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
④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第二节技能的形成
1、捱围★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例如,说话、行走、写字、运算、操作机器等等,都是技能的表现1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2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具有自动化水平这种水平的技能也称之为熟练技巧★熟练技能
2、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1I动作技能I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如写字、做体操、操作理化实验等依据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动作是否有连续性,可以把动作技能分成非连续性技能和连续性技能依据是否操纵工具,可以分为操纵工具的动作技能和不操纵工具的动作技能前者如打字、驾车、做木工活等,后者如唱歌、徒手体操、练拳等2图另装科★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如阅渎、心算、★实验设计等智力技能又叫认知技能、心智技能
①1般的智力装眼是可以广泛应用到许多活动领域的技能,如分析技能、观察技能等;
②I专门的智力硒是在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中形成并得到运用的技能,如下围棋、速算等
3、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起点行为|、学习技能的动机、技能的性质、教师示范和说明的状况、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强化的状况
4、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认知和定向阶段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5、智力技能的形成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活动阶段的划分1活动的定向阶段--智力的准备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即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6、智力技能的培养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7、练习过程的规律支1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
①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a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b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c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后比较一致;在很少的情况下,练习的进步既没有明显的先快后慢现象,也没有明显的先慢后快现象,这时练习进步的速度比较一致,其练习曲线就接近于直线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这“高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在高原之后,又可看到曲线继续上升.第三节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1、解决问题的过程1发现问题*一-第一阶段、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4和检验假设★—-最后阶段
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⑴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4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4、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同造性思阑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的新颖性和独创性2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3发散性思维有下列三项特征:★★★★
①变通性如一个儿童能说出砖头的多种用途
②独创性
③流畅性功能固着
5、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发展发散思维
②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
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④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第四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
1、底闾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即坚信不疑的事实、意见与一般知识、情感、行为倾向对事物的趋向、回避或冷漠等各种反应的可能性学习态度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
2、态度形成的途径是后天的学习
3、态度的改变的心理学方法1提供信息法2认知失调法
4、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压抑有时是有意的,有时则是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当一个学生不能正视自己所厌恶的事物包括自己过失的根源时,就可能产生投射行为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移置★是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认同★是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视地位所谓阿Q精神就是认同作用的一个典型第三节巩固和增加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P312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第四节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1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了未然”;2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3加强对与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4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
7、教师帮助学生防止不良行为出现的技巧:P312了解内情、重叠、持续不断、平和、利用小组开展教育第八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知识要点学习动机的概念、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注意和感知状态对学习的影响本章考点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焦虑、自我意识、因材施教;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的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竞争和奖惩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利用注意规律教学、焦虑对学习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常用的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节.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2、需要层次论较为完整的需要理论是马斯洛★Maslow,1954提出的,这种理论模式后来经卢特Root,1970修正,能够更全面地对需要结构做出说明需要的结构包括生理和组织的需要--最低层次山、关系和社会的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
3、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百词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力,它是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目的的内部原因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
4、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学生对待学习任务、学习对象的一种关系,一般把它称为|学习积极性|或|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我们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来对它进行考察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P320一般来说,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学习效果也较好,动机差,学习效果也较差
6、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7、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认知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8、|交往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它是指人们愿意与他人交往,建立友谊关系的动机交往动机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有效性有些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有些学生不愿为他所喜爱的老师而努力学习,这就是交往动机★的表现
9、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P331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10述学习竞赛和奖惩对学习动机的影响P338第二节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
1、学生学习中的注意状态是指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状态
2、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两种注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怎样利用注意规律教学:P343-
3484、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下面三个规律1差异律★即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2活动律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例如街道上行驶的车辆、黑夜里的流星、活动的模型等易于被人所感知3组合律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便于感知的重要条件
5、观察力的品质主要有目的性、条理性、敏锐性、精确性、细微性
6、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P357第三节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
1、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分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
2、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向★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
3、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4、回国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5、焦虑对学习起促进或者是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①学生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
②学习材料难易的程度;
③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等
6、焦虑对学习的影响:P370第四节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因素
1、I自我意识I是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或衡量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2、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教学原则:★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3、父母促进子女学习的原则P380第五节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1、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2、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常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
13、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有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知识要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策略本章考点禀赋优异儿童、智能不足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情绪困难儿童、禀赋优异儿童的教学策略、常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认知风格的主要差异第一节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性别差异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生理上的差异小学阶段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学阶段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第二节特殊儿童想心理特点与教育
1、|禀赋优异儿童卜★一般而言,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儿童,其身体发育、学习成就、情绪表现、道德观念、社会适应等均较一般儿童优异;
2、禀赋优异儿童的教育策略:★P3961|加速制教学碎2|充实制策略|3|特殊制班级教学策略
3、|智能不足儿童根据美国智能不足协会的定义,智能不足是指在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
4、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P
2105、|学习困难儿童★指在理解和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新路历程的失常起失常现象包括;知觉障碍、大脑受伤、阅读困难等
6、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P
4017、林绪困难儿童]: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
8、情绪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P
4029、常用因材施教的原则策略P403第三节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
1、|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包括接受、贮存、转化、提聚使用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认知风格有三个特征
①它们是学生理智特征
②它们描述的是那些在时间上相对稳定的过程
③学生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
2、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
1、场依存和场独立:
①在所有的认知风格★中,最著名的是场依存和场独立研究认知风格最著名的是赫尔曼.威特金
②场依存受环境影响影响大;场依存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更感兴趣场独立受环境影响影响小;场独立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对不易接收别人的暗示,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表现在数学★成绩上2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①代表人戈登帕斯克・
②整体性策略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未雨绸缪;系列性策略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一步一步地解决⑶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①与求异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发散思维★
②早在1950年,吉尔福特就提醒心理学家们要关注求异思维★4冲动思维与反省型思维冲动思维★的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做出回答;反省型学生则相反5内倾的和外倾的卡尔荣格认为存在着两种人格内倾的和外倾的・*z\/s/\/s/\z\zs/\z\zxz\z\/^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知识要点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本章考点教学心理气氛、课堂问题行为、教学设计、凯勒计划、教学策略、教学顺序;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一节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及策略
1、心理气氛★指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一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2、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课堂的领导方式、校风与班风、师生的人际关系、班级的规模
3、在师生人际中,教师★是较为主动的一方
4、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P429**
5、课堂管理应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第二节有效教学设计
1、I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它的具体可操作性还表现在对教学系统的各方面的分析与设计都明确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
3、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P433支
4、教学设计过程P434开始环节是学习需要的分析;教学设计工作中,中心是分析教学对象
5、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具体性、灵活性✓sZS/S/VZS/S/XZS/S/VZS/S/V
6、教学设计的应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P
44378、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加涅好布里格斯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中,把教学组织形式分成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1集体授课主要特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一个班的学习者优点是教学效率高O2师生相互作用是一种小组学习形式3个别化教学主要特征是学生独立学习、自定进度、接受教师个别指导,这些以具体学习目标好运用各类教学媒体的活动为基础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出具上述特点外,还需根据个别学习者的特点,包括:预备知识、需求和兴趣等,为个人选择好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
①个别化教学特点P451
②个别教学系统PSI系统是心理学家凯勒开发,常称为凯勒计划P453,学生教学生是凯勒计划中一大特点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和灵活运用
1、I教学策略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包括四个具体的方面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
2、课的划分:P
4553、|课堂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4、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P465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知识要点不同类型的学习测量的概念;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本章考点测验、测量、评定、效度、信度;学习测验和评定的主要功能;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编制客观测验的一般原则;第一节.概述
1、逗★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测量是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主要是借助于测验★★来进行河图★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目、施测和评分等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
2、宣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3、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诊断功能、反馈与鞭策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心理功能
4、学习评定的分类布鲁姆Bloom,B.S的分类:配置性评定一般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施行,其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具有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准备状态即是知道学生的底细形成性评定一般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总结性评定一般在学期末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此作出较全面的总结性评定成绩报告单
5、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1测验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致性高,说明这个测验的效度高,反之则低2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的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只有信度高的测验才能够作为一个稳定可靠的测量工具加以应用通过该题的人数某题难度二X100%学生总数3难度是指一套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果题难度-该题的满分xl00%4区分度是测验题目对考生水平鉴别能力的指标,是测验题目能够鉴别受测者水平的程度5可用性即测验在解释学生的能力、知识等方面有多大用处;测验的形式与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测验所花的时间和人力是否合适;以及评分是否客观,主持测验是否通过过特殊训练等如果在这些方面使人不能接受,测验的可用性就低第二节.常用的测验方法
1、常用的测验方法★论文式测验、客观测验、标准测验、心理测验
2、论文式测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解答问题论文式测验的利弊P
4833、编制客观测验的一般原则:P
4874、心理测验的形式P490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自陈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兴趣测验、价值测验、行为观察、投射人格测验
5、智商表示儿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比率智商第三节常见的几种学习评定量表
1、图示量表是将答案的定序尺度用标线的方法提出来,回答者可在标线的任何一点上划上标记以表示自己的评定举例P
4952、形容词量表在提出的问题之后,用一组序列化的形容词或修饰短语的方式提供各种不同程度的答案,回答者在每个形容词及短语上画圈或做上记号,以表示自己的评定.举例P
4973、行为量表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表现及其行为,也可以用来评定教师及其教学,而且还可以不使教师察觉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资料进行行为评定的首要前提是准备或设计教学行为的量表,以此表明被评教师在这个量表中所居的位置举例P498第四节影响学习测量和评定的心理因素
1、怯场是指考生由于心理紧张,情绪不安,对那些平时能解答的考题也会束手无策,以致影响考试的结果和成绩的评定
2、如何防止怯场?1基本原则
①是端正学习动机包括应试动机;
②是控制能增强兴奋度的各种刺激2具体作法如下
①做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②做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
③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3、影响学习测验和评定的教师心理因素: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1|宽大误差即由于教师的心理作用,而导致对学生学习夸大的评定它使测验的辨别力降低,不利于发挥评定的正常功能2|光环效应卜即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定不适当地受到对这个学生总的印象的影响如一些教师对一贯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给分较高,就可能是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3|集中趋势即教师自觉地避免对学生学习进行极端的评定,从而使评分接近中点的倾向这种倾向也降低了评定的分辨作用,不能真正反映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4|逻辑误差即教师对学生学习评定由于受学生某些特征之间的相似而给予同样评分倾向5忖比误差卜即教师有对自己的倾向相反的学生学习给予较低评价的一种误差例如酷爱整洁的教师有可能给予卷面不干净的学生较严格的评分等教师也有可能给两张形成鲜明对比的学生试卷以两个极端的评分,虽然并不见得合理6|邻近误差即相对邻近的几张试卷给予较一致评分的倾向一个班的试卷分几次批改,那么每次评定的标准可能较为一致第二章教师认识自己知识要点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教师的角色、本章考点角色、敏感性、交往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的角色、角色冲突第一节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1好老师的职业情感和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促进2促进★: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帮助,包括通过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促进的教育态度★可以综合为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3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简答师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怎样做?
①理解学生心胸豁达心胸豁达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②与学生和谐相处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教师应该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
③积极*xz\zv/\z\zv/\z\zx,的自我意识
④教育的期待包含两方面对学习潜力的猜想、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2、教师智能结构★:1知识结构:★PBI
①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②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③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能力结构:**P82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第二节教师角色★P
851、|教员角色|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
2、领导者角色P
893、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
4、心理医生角色P
955、青少年的朋友角色P
966、父母角色P
987、榜样角色P99教师的表率角色主要表现在言行一致
8、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P
1019、研究者角色P103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
10.学校管理者
11、教师的角色冲突★:知己朋友与权威的冲突%ZS/S/\ZVS/\ZVSZ\ZW*\ZVSZ\ZV^第三节教师劳动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原因★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2教师劳动任务既教书又育人体现了复杂性支3教师的工作是综合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2、独特的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SZS/S/S/SZXZV/NZXZXZS/XZSZS/XZSZS/XZXZS/XZ^/N/XZV\Z
3、显效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空间的广延性好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量的隐含性
6、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7、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知识要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多种特征、师生之间的关系、本章考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类型、师生关系的改善第一节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①是一个能动体
②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③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①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②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③具有活的成人关怀的需要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①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③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P
1326、学生的社会地位:
7、1学生的权利
①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②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XZSZKZV/\/VZV/X/*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2我国宪法第46挑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二节学生的多种特
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1)初中阶段★是指127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展期^S^/\Z\/\Z\Z\/^/\Z\/S/XZ\/S/XZ\/\«%yZ\/Z\ZK/\/\ZK/V/xA/XZKZ\/SZ*J\ZXZ\Z\Z^/XZ\/\ZK/\/\ZK/\/\/\/\/\Z\Z*
(2)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①初中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
②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③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12-15岁
2、初中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好教育P144-
1473、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P147-148第三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1、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1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vXZWXSZWZ»ZWSZWSZWSZ^2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3组织关系4心理关系★:
①认知关系
②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vZ\Z\Z\Z\ZK/S/XZ\i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特征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发展阶段:接近、亲近、共鸣
(5)|非正式关系发生在正式组织以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它出于感情、友谊、共同需要的结合
2、师生关系的改善1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P162*注出题方式
1、依据师生相•ZXZ^Z\Z\Z\ZXZ\Z\Z\ZSZ\Z\/*%ZSZ\ZSZKZ\Z\ZKZ\rf*w^ZXZSZ*互态度、感情关系的表现特点来选择是属于那种类型
2、简答、论述民主型关系的特点、如何建立等2教师的人格态型柏恩博士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PAC三态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
3、教师的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相互关系的知觉
①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
②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第四章教育环境知识要点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影响;社区文化的影响;新的教育机制本章考点校风的概念、形成与影响;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同伴影响、花盆效应;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表现、家庭教育的特点、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社区、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社区的教育功能第一节学校环境的影响
1、辰闻★★: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校风Z\Z\ZXZ/z的培养是在过去长期工作中、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既经树立,则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领导的作风✓\/ZSZZVZWVZWVZVSZVZVSZVZ✓SZVZ,XZ✓Z\ZZZ\^W\Z\Z\Z\ZW\/ZXZ1/W/X/B
2、第二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3、微观环境的影响有★:同伴效应、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等P178
(6)|同伴效应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等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俱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7)|花盆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只强调求同思维,不允许求异思维;只限于“标准答案二不要独立思考;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要求洞察这种结论产生的过程,这样就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力差、难获得社会成就
(3)教师的期待效应:第二节家庭教育的影响
1、首席地位的教育影响是家庭教育
2、家庭的教育功能:★★P
1823、家庭教育的特点★:P184
(1)先主性先主性,指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3)家庭群体交往的密切性
(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过夫,知女莫过母”表现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4、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有影响★:P187家长职业类别、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5、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0
(1)父母的表率作用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3)父母的文化修养第三节校外之校十一一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1、回回是社会学中一个以空间形式存在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
2、|社区文化|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要一定特殊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教育、宣传、经济、协调功能第四节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的结合
1、如何理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P
199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主要方式有★: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寄送学校出的《校刊》《报刊》《家庭教育通讯》
(3)召开家长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有全校性家长会、年级%//1V\ZVZ\Z1\Z\Z\ZWZ\ZV/1VZ\Z\Z\^^V/V^XZ家长会、班级家长会最常采用的是班级家长会%/zx/\zszxz\zv*\z\/\/z\zv*\zszv*z\zv^z,v,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P205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于学生有益的活动
(3)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另外,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支持和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一般而言,学校在联系中应起主导作用,学校是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第五章课程结构知识要点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课程内容的结构和类型、国内外课程改革趋势、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本章考点课程要素的演化与成分;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必修、选修、活动课;显性与隐性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要素、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我国课程改革趋势;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1、课科★: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课程结构的要阑★: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四方面的要素★★: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健身经验要素
3、课程的结构
(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
①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外语★
②知识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公民、物理、化学、生物等
③技艺类学科体育、艺术、技能等
(8)必修、选修、活动课
①必修课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
②|选修课|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好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③活动课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有人称为第三课堂
4、课程的基本类型:
(9)|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①概念P221
②特点★:P222
③孔子★★—-分科教学之始;亚里士多德--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夸美纽斯-一提出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
④相关课程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成的新学科,它是吧相关课程融为一门学科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书们相邻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核心课程: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及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联系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2)忸动课程|P223
①概念
②特点
③活动课程基本出发点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④学习者的动机分类: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
⑤倡导者杜威和克伯屈
(10)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好考核的依据之一
②|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④隐性课程的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
⑤隐性课程的功能★:陶冶、育美、益智、健体
4、简述必修、选修、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5、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P235⑴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
(1)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①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
②学科的知识结构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第二节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它体现了根据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好重要依据
2、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教学大纲卜是依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4、教学大纲的结构★: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5、|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同时,教科书(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6、教材的编写原则:P244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在编排上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7、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P246★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2、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3、教学设计的步骤:
2504、教学目标的叙写
①用教育目标代替.如“把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公民”
②含糊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③明确的行为目标.“根据参考手册,学生能用正确格式书写求职函”第六章课堂教学知识要点教学过程的要素、基本功能、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课堂气氛;教学组织形式;本章考点教学过程的要素、基本功能、规律;八个教学原则;十个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六种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参观法、教学基本环节第一节,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教学过程
1、I课堂教学I★: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过程的要素加涅认为有九个要素
(1)引起学生的注意(是教学过程中首要因素★)
①激发学生的X^^XXZSZXZS/SZXZS/SZX/^ZXZX/w/NZSZ*w*\ZS/v*\ZS/\1Z\ZZSZ\ZZSZX/w*\/\/Z\/\ZZ«求知欲★
②变化教学情境
③结合学生经验,从已知到未知
(2)提出教学目标⑶唤起已有经验
(4)提供教材内容
(5)指导学生学习
(6)注意学习表现
(7)实施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传授知识-一最基本的功能
(2)形成技能-一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写字、实验、体操等肢体或器官的活动是动作技能
(3)培养智能
(4)发展个性
4、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支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支
(4)教学要素整体性的规律第二节教学原则**出题方式
1、名词解释
2、举实例,让判断教师遵守或违背了哪种原则
3、判断《学记》里的话体现了何种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2、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和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①一般分为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模拟直观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观
②书P273原实例,要求判断符合什么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4、循序渐进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7、可接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教学方法、技术、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读书指导法,也叫自学辅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知识的方法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6|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通过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或验证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7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8实验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获得知识的方法9氏现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提供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10卜青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
2、教学方法现在的衡量标准★:P2891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就是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3、指在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好进行教学的技术手段它的作用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P293
(1)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别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4)能增进教学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
(1)演播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演示图像,播放录音,以传递教学信息即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
(2)插播法在教师讲解时,穿插播放电教教材的有关片段,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或例证,作为抽象概括的基础,并激发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即讲解-播放-讲解-播放-小结
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习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5、教学策略分类P295*出题思路给出运用的原则或主要步骤,让选出属于哪种策略如“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属于概念形成策略★:
6、发展性教学策略:P2961)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和可操作性
(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5)研究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教学过程规律,融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使学生在整体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第四节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P298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教室常规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300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型期望,定型期望指人们对某一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不易过大,一般以30-4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50人
(4)教师的行为方式
①强制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规范感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尊重感的教师地位,使学生产生敬畏感的奖惩手段;这部分因素靠的是教师职务影响
②亲和性因素包括使学生产生向往感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的教师人格,这部分因素是就是本身具有的,属于教师个人专业影响,是课堂控制中的一个根本因素
③操作性因素包括教师对课堂活动做出判断的实践经验;实施教育控制的教育机智,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技术性能
3、|课堂气氛卜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
4、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P305日本冈德雄认为积极的气氛即“支持型”,特征是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主动;自发型与多样化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有创造性地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中性力量|★的处理:P306中性力量指不增进也不干扰学生学习的行为
(1)表现形式有
①不在听课,但静静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②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③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④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
⑤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这些中性因素个别出现时,可以带来对教师一种课堂情绪的影响,但也可以在不扰乱主要工作的条件下,接受这些中性因素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诱导,从而转化为积极状态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