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经典优质范文3篇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你是一座山我观看的是第十集新华社谭元斌讲述的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过程,在看到视频中张富清解释到为何多年雪藏战功那一段,我也深受感动,让人动容,张富清报道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和轰动,一方面是他的故事极具震撼力,另一方面就是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上所具有的传统优势观看节目后,我的整体感受如下;
一、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谭元斌说到,对老英雄张富清报道中雪藏战功的镜头,堪称典型人物报道中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之后其他与张富清相关的报道都会有这个镜头的身影,也正是这个镜头让报道小组成员下定决心要把老英雄的故事讲好但是在开始采访时,大家内心还是憧憬又忐忑的,一方面是张富清的主要事迹真实可信,但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细节还不清楚,还有一种就是对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否还存在如此圣洁的信仰的质疑,显然这种信仰真的存在,正如谭元斌所说“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一位在战场上看过血海尸山的老人,一个将无尽的悲伤埋在心底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你的面前像一个孩子一样啜泣,他不为他自己,只为那些一起并肩作战却再见不到的战友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还能有什么质疑呢我们甚至觉得,任何质疑都是对老人圣洁信仰的亵渎J而这种感动是对事实的充分了解,采访丰富具体,事实不断交叉卬证后的感动,并非“半山腰的哭喊”这正是“四力,,中的“笔力努力把采访中那种深深的感动,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敬佩,深深的启迪,自然而然的通过笔触和剪辑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克制,用事实说话将感动转化为全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认真思考,深情创作,在事实还原中传递情感,在场景重现中引发共鸣
二、好新闻是抢出来的从整个张富清事迹报道过程可以看出,首先是新闻线索的获取,20xx年是建国70周年,2018年底开始分社就在筹划相关报道,每个记者都对自己分管的基地和报道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由此谭元斌才能及时从恩施州来凤县宣传部门获得张富清事迹的线索,同时又能迅速以新闻敏感性判断这条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待对基本事实做出核实申报后,及时出手比中央媒体采访团提前5天赶赴来凤县对张富清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挖掘,并进行多途径立体化可持续的宣传,产生显著品牌效应,实现张富清先进事迹教育意义的最大化不得不感叹,好新闻是抢出来的!在整个采访报道中,又极具人文关怀,例如报道团队赶到时,老英雄颈椎病复发住院了,于是采取先外围采访,又外围逐渐至中心,在对大量事实进行掌握后,再把宝贵的对张富清的采访都用在核心问题的提问上,既照顾到老英雄的身体,同时又提升采访报道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采访地点选取在张富清生活了30年的老房子里,一是有助于缓解老人被采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采访团队对采访人深入的了解和生活细节的抓取
三、“四力”渗透在典型人物采访报道的全过程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有几大难点,老英雄年事已高,其经历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也大,亲历者又难寻如何对战功进行确认?如何挖掘一手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全媒体时代与人民日报央视等兄弟媒体同台竞技?如何发挥新华社典型人物报道传统优势,出新出彩“四力”脚力、眼力、笔力、脑力,渗透在采写编的全过程脚力,就体现在对张富清服役部队、工作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实地走访调查,丰富事实信息,尽可能找到事件相关人员,来完整报道眼力,体现在细节上,写人物最是细节动人心,在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笔力,用事实说话,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但并非要求情绪化报道,内容要求克制又具有张力最后是脑力,就是报道整个精神内核和报道基调,需要经过仔细研判与分析,在张富清报道中,精准总结提炼事迹核心关键词“本色、初心”奠定报道基调
四、结语整个报道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老英雄的故事,还有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像张富清这样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像新华社这样的专业力量也应该被更多新传学子传承和发展下去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2能够成为学生电视台的一员,我们感到万分荣幸在新生活的触动下,我们满怀青春的激情好奇地接受了这项既陌生又刺激的挑战在短短几个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受用终生的东西当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万分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人生舞台,让我们尽情地放飞理想的翅膀,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打下监视的基础回想起参加面食的种种情况,心中不禁百般交杂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有成功必有失败,但我相信每一位参赛者都是一名成功者,因为他们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考官,挑战自我当真正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我们才深深地体会到其实当一名成功的小记者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因为电视台是一个媒体的网络,其功能之多,联系之光以及涉及的知识面是我们素不能面面俱到的!还有其处事娴熟的应变能力都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黄牛”所缺乏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面和交际能力才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素质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电视台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一个整体,没有所谓的阳光道和独木桥更不允许有“楚河汉界”的现象存在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在不断的合作中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宽容理解的快乐!记得第一次实习采访本届校田径运动会由于大家都是新生,所以很多事情往往会不知所措任性的我居然和一名同事大动肝火过去才发觉自己确实错了!值得高兴的是事后双方都能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包容对方这让我感慨万千,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就是宽容一直以来我们都合作默契我非常庆幸我收获的一点一滴!记者的生涯是忙碌的,更是充实的每一次活动前我们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能收到一个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拟草稿,训练节目主持人,还有编辑记者要细心裁剪等等真是百般交忙往往回牺牲性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的心痛是愉快的,看到我们编辑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放演着我们感到自豪,骄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不断的实践使我们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分工合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即使有时会产生意见的分歧,但大家都会正确处理同心协力办好每一个节目当然,在工作期间我们确实遇到许多困难的挫折例如: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技术不过关,光线的调整,重新配音等问题!但电视台成员都能虚心学习,不断向上,以绝不再犯同一个错误为工作座右铭,以求效率,求质量为工作标准,同心协力解决每一个问题!所以工作中所有的困难对我们而言只是成功的基石我们有自信我们会笑到最后学校的电视台是一间年轻的电视台,正处在一地由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向前摸索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的电视台更显得是沧海一粟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提高电视台的质量,使其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不断地走向完善以确保我们的电视台的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电视台的成员应不骄不馁,不断地向新的方向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电视台的发展准备强大的后备军!虽然,目前我们的电视台还存在种种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下去,力求把我们的电视台越办越精彩!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3不到现场不写稿,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一条铁律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的张炜向我们讲述到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新思想产生的温床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更是要做到细而有节,贴合主题,多余的事不写,多余的话不说人民日报的头版“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就是采用亲历者、当事人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获得积极的成效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累计网络浏览量超过3亿,20xx年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讲堂中我学习到佳作难得,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也很难,既不像突发新闻的天生有料,也不像评论那样可以一鸣惊人,做不好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无人理睬的窘境重大主题报道块头大、跨度大、宏观性强、综合性强,不好掌握XX总结道,重大主题报道写不好,通常是因为掉入了以下四个陷阱当中其一是没料,沦为材料的复印机通篇文件表述连例子都是干干巴巴的,只有重大事件中的知识点,却没有让人回味的记忆点其二是没有“魂沦为“历史的复读机”看上去旁征博引,纵古论今,但细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事物的成因缺乏探究,或究之不深,对变化的规律缺乏揭示其三是没有“骨沦为“拼凑的故事汇”左拼右凑,松松垮垮,缺乏提纲,没有逻辑统摄,缺少结构铺排,只见物理组合,不见化学反应,故事一大堆,满篇皆闲话其四是没有“气“,沦为”叙事的流水账二重大主题报道需要叙事的大气魄和历史感但大气魄不是大而无当,历史也不能过度拔高料、魄、骨、气”四个方面,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缺一不可,四者相得益彰如何跳出重大主题报道报道中这四大陷阱,可以从四个问题入手,那就是”如何采、写什么、如何写、怎么说”,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怎么采就是怎么去收集素材;写什么,就是怎么去筛选素材;如何写,就是如何把握主题,而怎么说就是需要的表达问题这四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新闻“四力”中脚力、眼力、笔力、脑力”给出我们答案“眼力解决了“如何采”的基础问题,“眼力”解决了“写什么”的筛选问题,“脑力解决了“如何写”的把握问题,“笔力解决了“如何说”的表达问题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守正创新,才能够在收集最有价值的素材,确定最有价值的选题,创造最有价值的内容,书写出最有价值的语言,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也做好对外传播此次报道中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鲜活的群众语言,是《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故事化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我,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是以前单纯的“爬格子”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我们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努力成为一名全能记者,既能采又会编,又会拍又能写,熟练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时代进步,增强“四力”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我们守正的途径,更是我们创新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理应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我始终牢记心中的至理名言,也将指引我永远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