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i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一一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而取义也”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正音“夫fii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