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文言文专题训练……《孟子•公孙丑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性坳恻隐之心;非所以自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争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熟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有怵幄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C.非所以矍管于乡党朋友也要誉博取名誉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眩者也贼邪恶,不正派.下列对选文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开宗明义立论,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并以“仁心”推导出“仁政”,顺理成章B.孟子用“孺子将入于井”所引发的反应以及对这一反应的分析,既论证了中心观点,又增强说服力C.选文先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再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论证富有论辩力D.文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地论述了发展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应该怎样才有可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敢问左手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慑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勿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篇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夕卷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障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干涉;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上》).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文中即指孔子B.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等几个有名的帝王C.乡党,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选文中指同乡D.四海,指天下,多将五湖四海联系,喻指全国各地如“六王毕,四海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认为只要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浩然之气就会疲软B.告子把义看成心外之物,孟子也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外之物,要培养它,记住它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执政者把善心推及到政治上,则天下大治D.孟子提出人有“四端%这四种萌芽,正好比人有手足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么孟子对于人的后天学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敢问夫子恶乎长?”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娄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推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第二章》)材料二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障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侧隙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叼堪于我者却暨扩而充之矣若K之始然泉之处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第六章》)材料三:孟子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第八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10.下面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B.敢问夫子晋乎长?非当其声而然也(《孟子》)C.悬非之心,智之端也自见者不明,自悬者不彰(《老子》)D.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庄子》)H.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为其无用而措之(《庄子》)
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
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
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孟子》)
⑦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
⑧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⑨蚓无爪牙之利(《劝学》)A.
①⑦/
②④⑤/
③⑥/
⑧/
⑨B.C.
①⑦/
②④⑤⑨/
③⑥/
⑧D.(D®®/
②④⑤/
③⑥/
⑨.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试概括三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答案
1、D贼邪恶,不正派”错误“贼”的意思是“伤害”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D“文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运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错误“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是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①孟子认为,“人”区别于“非人%在于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
②而这“四心”又分别为“仁、义、礼、智”的发端,只有发展扩充这四种发端,才可以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4、D句意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则塞于天地之间%“则”连词,用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AC;“配义与道”,“义与道”作“配”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A“文中即指孔子”错误根据选文出处和对话内容来判断,此处夫子应该指老师,即公孙丑称呼孟子.B“孟子也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外之物”错误根据选文孟子说“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来判断,孟子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
①宋国有一个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些的人,十分疲倦地回去,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孟子同样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可见,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也是一样参考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干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9、DA.错误“心”做“勿忘”的主语,其前断句句意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B.错误“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其后断开句意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C.错误“者”句中表停顿,其后断开,“然”,通假字,通“燃”,燃烧与“泉之始达”形成并列结构,其后断开句意凡自身保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D.正确句意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CA.“善”前者,擅长;后者,完善的境界句意我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恶”前者,什么;后者,厌恶句意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也不是因为讨厌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C.“是”意思相同,认为正确句意人有了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便是智慧的开端/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彰显D产与前者,和;后者,卖给句意一个正人君子所能做到最大的事情,或是所要祈求的最大事情,就是与人为善/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B
①代词,它句意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
②助词,的句意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论语》)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墨子》)
④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句意一个人的事业,往近了说就是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往远了说就是侍奉君主报效国家(《论语》)
⑤助词,的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孟子》)
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句意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孟子》)
⑦代词,他句意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孟子》)
⑧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烛之武退秦师》)
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劝学》)代词/
②⑤助词,的/
③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
⑧/宾语前置的标志
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3)主张闻过则喜,与人为善的思想
(1)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一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3)主张闻过喜,闻善拜再到与人为善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什么意思?”(盂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闹情愿的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颦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报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他们的,只是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麻I情愿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材料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课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材料三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