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提出问题一一猜想一一动手操作一一验证公式一一运用公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发现一验证一解释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活动
1、课前的复习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揭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然后设疑激趣让学生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渴望能解决问题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学生兴趣最高了,他们能很快的摆出长方体,并发现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在一旁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等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亲身体会得到的知识学的也快,记得也牢,效果很好,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练习的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特别是判断题是学生常出现的错题,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2、不断深化基于概念的图形计算方法感知,是帮助学生获得公式意义理解的关键本节课中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让学生数小立方体的个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长方体体积计算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学习长方体这个特殊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但其本质还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载体,再次让学生去深刻地感知体积概念只有当学生弄清楚了长方体的体积是其所包含的体积单位个数,进而理解体积单位的个数可以有结构的呈现一一即每排个数义排数X层数时,才是帮助学生获得公式意义理解的关键所在,至于体积计算公式只是理解之后的副产品罢了由此,我想到了新课程改革以来整个小学阶段学习过面积、周长等概念后,再教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这样类似的教学,教材明显淡化了计算公式的概括总结,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最后都没有提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就是避免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过早的“形式化”,而是让学生在周长、面积、体积等基本、原始的概念上多停留一些时间,从而为学生不断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提供时间与空间,也是为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自主建构、优化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留有余地,当然,这样讲并不意味这教师对学生在计算周长、面积、体积时所使用的方法任之听之,而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不断体会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最终让学生在基于原始概念的基础上更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方法
3、着眼空间观念培养,是对学生获得公式意义理解过程的提升和拓展在《标准》中,对空间观念进行了刻画,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以上关于空间观念的描述是一个包括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的相结合的综合刻画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加以体现如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想象并用手势比画“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课中通过操作、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即发现长、宽、高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公式意义的正确表象;练习环节我首先安排了估计、测量、计算书本体积,接着猜测已知体积物体的长、宽、高,并要求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致形状这些环节的穿插都是在有意识的整合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测量,其目标指向都是不要把空间观念的发展进行孤立的看待,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图形、测量图形、想像图形以及利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对学生获得公式意义理解过程的提升和拓展,又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