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学情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与学的媒体选择课件课程实施类型V偏教师课堂讲授类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教学活动步骤序号1情境体验2引导发现法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45••••••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复习铺垫活动目标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复习旧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
232、9——
53、一28—-
374、-13+
05、―29+-
316、—16——12—
247、
1.6--
1.2-
2.
58、-42+57+-84+-23技术资源(相关技术手段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各类技术资源的目的)常规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外的传统教学资源)活动概述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与学的策略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反馈评价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教学活动2新知探索活动目标讲授新课,有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出示引例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记作上升
4.5千米+
4.5千米下降
3.2千米一
3.2千米上升
1.1千米+
1.1千米下降
1.4千米一
1.4千米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技术资源常规资源活动概述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
3.2+L1+—
1.4
②
4.5—
3.2+L1—
1.4=
1.3+
1.1+-
1.4=
1.3+
1.1-
1.4=
2.4+-
1.4=
2.4—
1.4=1千米=1千米教与学的策略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反馈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学活动3课堂练习活动目标讲练结合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技术资源常规资源活动概述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
4.5+—
3.2+
1.1+—
1.4
②
4.5—
3.2+
1.1—
1.4=
1.3+
1.1+—
1.4=
1.3+
1.1—
1.4=
2.4+一
1.4=
2.4—
1.4=1千米=1千米教与学的策略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反馈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评价量规其它参考书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