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贪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祸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言哀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体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耳》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寒意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贪鄙》.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财帛,“财”是金钱财物的总称,“帛”是丝织品的总称,财帛是指金钱和布帛,泛指钱财,常以馈遗B.禄秩,是指官吏食禄的品级,也可指俸禄,意思是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财禄,文中所用即后一含意C.《诗》,即《诗经》,成书以来一直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常常被人们引用,《诗经》对后世影响深远D.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李斯《谏逐客书》中说他“……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明珠弹雀来做比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杀身之祸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C.作者认为,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则可以利民利己,造福子孙D.文末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避免灾害、长保富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贞观初,去家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於须先正其身术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意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余议夫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色卡所明,实同古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金日“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论贪鄙》.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庙号多为“太宗”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示致敬.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答案
1、D本句意为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若徇私贪浊”属于假设的情形,“非止……亦”是假设的结果,“非”前断开,排除AC;“死”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接宾语,“大丈夫”为下句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C”成书以来一直作为儒家经典”错误,《诗经》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D“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错误,原文说的是“皆由贪饵故也”,是贪吃食饵的缘故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参考译文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5、B句意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D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不是“低头拱手”,应该是“以头叩地而拜”C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隋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1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2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
②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
③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栗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佳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