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重点难点】重点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难点法律与教化的关系[概念梳理]法律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以教导者为核心,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教化的目的是形成好的社会民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德治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德治要求统治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课前预习】将表格补充完成整,总结中国古代法律的变化特点明代法律的发展商西国春秋战・汉01日南北IR唐宋元清【任务一】探究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叔向昔先王议事以制(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为开”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法律公布后)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子产)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1)叔向和子产在争论什么?
(2)子产为什么要“救世”?
(3)子产“铸刑书”带来什么影响?
2.将表格补充完成,分析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1阅读汉朝薛况案的有关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审判结果应包括案情的基本经过、凶手触犯的法条以及凶手依律应接受的惩罚)按照当时的律令,你应该给凶手判什么刑罚?结果(薛)况减罪一等,徙敦煌依据《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圣王不以怒增刑你怎么看待当时的判决结果?2阅读唐朝房强案的有关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3.综合以上案例,总结秦以来判案和量刑标准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5.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和形式有何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德业相劝;
二、过失相规;
三、礼俗相交;
四、悲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人物时代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孔子春秋孟子战国韩非子战国商鞅战国案例出处《汉书•薛宣传》案情申咸毁(诋毁)宣不供养行丧服,薄于骨肉,不宜复列封侯在朝省宣子(薛)况令杨明遮斫(用刀砍)咸宫门外,(申咸)断鼻唇,身八创当时的律令斗以刃伤人,完(判完刑)、为城旦(完成劳役),其贼(伤人者)加罪一等,与谋者(参与谋划的人)同罪案例出处《旧唐书•刑法志》案情同州人房强,弟任(弟弟房任)统军于峨州,以谋反伏诛,(房)强当从坐(连坐)当时的律令谋反大逆,父子、兄弟皆处死,祖孙配没(把罪人的家属发配为奴隶)按照当时的律令,你应该给凶手判什么刑训?当时的判决结果及依据结果今定律,谋反大逆,父子处绞,祖孙与兄弟缘坐俱配没(把罪人的家属发配为奴隶)依据案(按照)礼……祖孙亲重而兄弟属轻,应重反流,合轻翻死,据礼论情,深为未惬你怎么看待当时的判决结果?朝代判案依据判案和量刑的标准秦朝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汉朝《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圣王不以怒增刑唐朝案礼……祖孙亲重而兄弟属轻,应重反流合轻翻死,据礼论情,深为未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