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自主学习与梳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苏联的发展.成就
①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问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主要内容1政治领域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2经济领域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②评价⑴积极A.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C.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D.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2消极:A.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评价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2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6内容:1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3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022年版本
②结果良济易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12月26日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成就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问题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南斯拉夫改革
①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②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波兰1956-1960半篓3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
59.6%农业增产20%o.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递增率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增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三)东欧剧变.时旬1989-1992年.原因
①根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内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外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④思想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实质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概况
①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1949-1978).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3年,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术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就(1956-1978)
①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②意义•一运些晟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L背景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方)2010年,中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位
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④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
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O
⑤加快推进司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2版)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诊断检测(第20课)有苏联学者指出,1957年赫鲁晓夫〃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该学者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制形式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A.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C.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苏联却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尽管在若干重工业领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在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方面却明显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材料说明苏联()A.经济战略深受国际格局影响B.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C.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不明显D.科技实力逐渐落后西方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到了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国力衰落有人这样描述当时情景“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多〃出现这一变化的现实原因是A.经济〃滞涨〃波及社会主义苏联B.商品贸易及货币流通已被取消C.国防力量增长加重国民经济负担D.垦荒与种植玉米违背苏联国情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国内〃影子经济〃(即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发展迅速,并从洋货生产转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批发、销售的巨大产业链这种现象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就B.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C.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面貌D.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病1985年上台执政的戈尔巴乔夫转变对外政策.提出了“新思维〃外交.主张“合理足够〃概念维持低水平战略均势.同时提出“全人类利益优先〃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从多样性中寻求各国利益的均衡〃等观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A.表明苏联放弃与美国冷战B.带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C.反映出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D.体现了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1989年苏联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1990年,苏联国营店的鸡蛋便宜得几乎等于白送,但是要买到定额的十个鸡蛋,必须排队四五个小时由此可知当时苏联A.已基本解决消费品匮乏问题B.经济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仍然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D.没有注重工业对农业的反哺1990年,联邦德国向苏联承诺〃北约不会向东扩张,而且也不会在原东德的领土上驻军〃而1993年,德国国防部长在北约防长会议上称“中东欧国家不能被排除在欧洲大西洋安全结构之外,东欧国家不能成为安全概念上的无人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德国维护自身安全需要C.德国国家统一最终完成B.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结果D.德国主导推动北约东扩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的表述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说明改革没有局部的尝试就急于推向全国,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是有改革计划的,排除A项;B、C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D【详解】根据〃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所以实在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但并不能说明废弃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不是在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此时的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B【详解】对比表格数据明显可以看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当时苏联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苏联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个体农民生产效率远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C项正确;1950年代初,苏联的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农民只在自留地上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排除D项故选C项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基于苏联霸权主义的需要,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注重发展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在若干重工业领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排除B项;材料说明苏联经济战略深受国际格局影响,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根据材料〃在若干重工业领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可知,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C【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联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到了70年代后半期,苏联经济发展陷于困境,国力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着重发展国防工业,最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停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滞涨〃波及社会主义苏联,排除A项;“商品贸易及货币流通己被取消〃表述错误,排除B项;垦荒与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影子经济〃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之下轻工业发展较弱,因此才会私下生产,D项正确;根据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可得出并不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排除A项;这种现象并不能满足民答案第5页,共2页众的需求,排除B项;这种现象不能改变苏联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B【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思想否定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差别,这表明当时戈尔巴乔夫对当时国际环境缺乏清醒认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B项正确;〃新思维〃外交不表明当时苏联放弃了与美国的冷战,排除A项;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是指国际关系遵循生物学中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C【详解】根据材料“要买到定额的十个鸡蛋,必须排队四五个小时〃可知,即使鸡蛋价格便宜,但也不能随便购买,而是有限制,反映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说明这时期仍然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购买鸡蛋的困难,说明并没有解决消费品匮乏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仍有计划经济的束缚,没有强调经济改革成效,排除B项;工业对农业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D项故选C项A【详解】1989年底,柏林墙〃开放,两德统一进程加快1990年底,两德统一联邦德国的“承诺〃是为了安抚苏联情绪,降低苏联对两德统一的担忧1991年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此后德国转而支持北约东扩,希望通过北约的东扩增加自己的战略纵深,稳定中东欧地区,解决自己的安全关切,故A项正确,排除B项;德国国家统一的完成,是德国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但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应放在国际大背景中进行考虑排除C项;北约东扩的主导者是美国,D项说法错误答案第6页,共2页年份苏联粮食产量19538250万吨19548560万吨195510370万吨195612500万吨195710260万吨19581347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