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党费
一、语言运用专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愿坚善于通过故事来描绘革命者崇高的思想情操,写出他们对自己子女、亲属的深切感情,表现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作全面的历史的()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我们的理解,这光辉的一刹那常常表现为革命者面临生离死别时所的精神火花,作者对此作了的描绘,从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谁能忘掉黄新在被捕前同小妞儿的亲切吻别和她在关键时刻所说的一句语带双关的话“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不但是她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隐含的暗示,也是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母子间的深情,革命者对党的崇敬热爱,两种情感在这里吻合无间.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酣畅淋漓浑然一体淋漓尽致水乳交融淋漓尽致水乳交融酣畅淋漓浑然一体解析选A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勾勒
①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
②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原文是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描写,两个词均可使用暴发
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
②突然发作爆发
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
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原文说的是精神,所以用“爆发九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前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后者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所以应用“酣畅淋漓九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语境说的是两种情感在那一刻融合为一体,应用“浑然一.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B.而是经常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C.不是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D.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解析选D从句式照应、语意关联以及关联词语的角度来说,前面有“不作……”,后面当照应“而是……”,由此排除A、C两项从与后文“善于,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那一刹那,”照应的角度说,对应“捕捉”的应该是“截取”,排除B项故选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隐含的”与“暗示”语意重复,可删除“隐含的”,或将“隐含的”改为“强烈的”;二是语序不当,“不但是”与“也是”后面的内容应互换位置参考答案这不但是她对亲生孩子的最后一次嘱咐,也是对藏在阁楼上的联络员的强烈的暗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有“三山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就是延河与南川河“桥”是延安城的重要风景,最著名的要数王家坪的桥这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远远望去
①过了这座桥,便是著名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城边那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山沟里,也纷纷盖起了居民楼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休闲,城市的建设者在山间打通隧道,在山上修建山体公园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
②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先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窑洞马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我也经常会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
①处以“桥”为本体,第
②处以“道路”“群山”为本体,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解析第
①处,可将“桥”比作彩虹,因为橘红色的钢结构桥与彩虹从颜色和形状上相似第
②处,可将“道路”穿过“群山”比作线串珠子,因为山间一条条隧道穿过群山,从颜色和形状上与线串翡翠珠子相似第
①处注意“以,桥,为本体”,常见喻体为“彩虹”,于是第
①处可填写恍若(仿佛、好像)一道美丽的彩虹第
②处注意前语境“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要求“以,道路”群山,为本体”,“道路”为“线”,“群山”为绿色的珠子,于是第
②处可填写就像(正如)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参考答案
①恍若一道美丽的彩虹
②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细读原句和改句,从内容上看,原句在内容上做了具体描述,改句则概括性强,缺乏具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原句以“游客”为主语,用动词“来到”“找寻”“感受”来描述游客,表明游客主动寻找、感受革命精神;改句以“延安”为主语,是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缺乏主动性而下文写“我”的行为,是承接上文“游客”展开叙事的参考答案
①表达的内容不同改句虽表达出“游客到延安游览革命遗迹,可以接受革命教育”的意思,但未能表达出具体内容;原句表达更具体,内容更丰富
②强调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延安”上,强调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原句的重点落在“游客”上,强调游客主动感受革命精神,且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T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6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越魅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髡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长开始时“冷冷地看着”“冷冷地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地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B.孩子与百姓交谈,还不敢把红五星的帽子拿出来,表明孩子对红五星帽子的珍视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D.红五星的帽子在孩子眼中变模糊,“渐渐地高去”,用红五星来象征红军崇高的精神解析选B表明孩子对红五星帽子的珍视”不对,表明孩子还心存疑虑.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C.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的形象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解析选D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解析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要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参考答案
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解析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合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的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参考答案
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貌,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貌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