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单选题.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留马廷尉掌刑辟独客拿诸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治票内史塞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A.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而创设A.郡县制B.内外朝制C.刺史制度D.“推恩令”.该图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制度・帝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下,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当时政事堂设在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门下.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传》)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土庶,故委中正位第等级(杜佑《通典》)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8.宋代择偶,贤与不肖的标准更注重看是否进士及第北宋朱盛在《萍洲可谈》中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试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反映了宋代A.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商人群体控制国家政治C.重农抑商政策根本改变D.文人群体控制国家政治如图是广东怀集县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魏B.隋朝C.唐初D.唐中后期
10.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与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世卿世禄制——军功B.察举制——门第C.九品中正制——品行D.科举制——成绩H.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土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维护了儒家伦理道德B.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C.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D.束缚了土人文学创作.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赋税制度是()试卷第2页,共5页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井田制.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
①②B.
①③C.
①②③D.
②④.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C.削弱了相权,力口强了皇权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汉武帝认为,欲恢弘汉业,关键在于选贤任能,即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此,汉武帝()A.颁布“推恩令”B.推行中朝制C.建立察举制D.实行刺史制.唐律规定“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唐前期的君主也多次强调“律令格式,为政之本”“其制敕不得攀引为例”,禁止“用例破敕及令式”材料说明唐朝A.君主失去了立法专断权B.正式确立了中华法系C.法典效力先于制敕权威D.用例判案的做法废止.宰相由行政和决策部门的首长共同组成,成为制度性规定的集体班子,宰相班子是职务性、制度性规定的,不再是皇帝对某个人的提拔任免这种宰相设置()A.提高了宰相地位B.说明宰相徒有虚名C.加强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行政的规范性.唐玄宗时,宰相科举出身者超过半数,由此引发了唐代宰相等“清望官选拔的一个大转变,打破了秦汉以来“文武不殊途,而将相可兼任”的观念这表明,科举制度()A.优化了官僚政治的结构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C.促进了新兴士族的崛起D.打击了门阀贵族的势力.下表为唐代到宋代科举取士的变化,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宋代科举()A.录用的规模日益扩大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C.程序及录用更趋公正D.基本沿袭唐代的相关制度.下图是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科举制度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成探花进士殿试在京城礼部尚书主持皇帝参加J进京赶考贡士|资格会试在京城,礼部组织考试考中举人既使不做官也是।举人一县名流,见知县有座位择优放官乡试在省城朝廷派员匕持院试-在行城.省学政主持童试府(州)试-在:府城.腐州官主持县试-在县城.县官仁持维生-私塾等读书人A.趋于僵化B.利于强化君权C.讲究论资排辈D.程序严谨
二、材料分析题.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试卷第4页,共5页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三、论述题
22.有学者认为唐代社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以唐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史实说一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因此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无关,中央集权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都从属于官僚政治体系,二者职位都不能世袭,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问题,与世卿世禄制度和科举制无关,故D选项错误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进行了严密的监管,设置十三州刺史将全国地域纳入其监控范围,故C项正确;A项,郡县制为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内外朝制为汉代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所设,排除;D项,“推恩令”旨在削弱地方诸侯国,并非监管地方郡县,排除C【详解】该图显现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这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制度C【详解】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分别是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的执行,C正确;A是负责草拟政令,排除;门下省负责审核,B错误;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场所,D错误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政事堂设置在门下省,选项B正确;中书省、尚书省不是政事堂设置处,排除A、C;中书门下是开元年间政事堂的改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6.B【详解】依据材料《登科后》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描写了登科之后的喜悦心情,描述的是科举制,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政治制度、两税法是唐代的赋税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自隋选官制度多为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D【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用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可知此应为科举制A、B、C、D四项分别属于宗法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故本题应选D项A【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婚姻中更看重科举的成绩,而不再注重家世门第,说明门第出身答案第6页,共4页的观念淡化,故选A;BCD的说法均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因此此饼最有可能出现在唐初,故cm确;北魏、隋朝、唐中后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每个时期的标准和依据是不一样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察举制选拔的主要依据是人的品行;九品中正制选拔的主要依据是人的门第高低;科举制选拔的主要依据是科举考试的成绩,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对应搭配关系是不正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B【详解】根据材料“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土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可知,唐朝科举制注重对时政问题的考查,而考生的试卷也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紧密,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维护,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举制注重考查时政,和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唐朝科举不避时政,不会束缚土人文学创作,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可得出是唐朝的两税法,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中期之前推行的,排除A项;均田制是土地制度,排除C项;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试题分析;木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
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
②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B答案第7页,共4页【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并未基本解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C【详解】根据“关键在于选贤任能”可得出与选官有关,结合所学,汉武帝创立了察举制,c项正确;A项是解决王国问题的,B项是加强皇权的,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C【详解】材料强调判案要依据法律,而不是依据皇帝的“敕”,故反映出法典效力先于制敕权威,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废止”的说法错误,排除DD【详解】材料中说宰相是集体班子,且宰相不是皇帝对某个人的提拔任免,有利于完善行政规范,所以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朝的宰相集体决策的特征,分散了相权,A项错误;唐朝宰相有实权,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君臣关系,C项不准确A【详解】秦汉时期文武不分,武将可以兼任文官,但唐玄宗时这一现象得以改变,文武分职,各负其责,这有利于官僚队伍的优化,A项正确;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说法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度促进了新兴土族的崛起,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打击了门阀贵族的势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取土采取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密;且宋代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只要及第即得出仕,录用更趋公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录用的规模问题,排除A项;唐宋科举制都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科举的变化,“基本沿袭唐代的相关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示意图揭示了明清科举制按照一定的层次、程序进行层层选拔,说明程序严谨,D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日益僵化、强化君权和论资排辈,排除ABC项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6分)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稳定和统一的因素”“选拔”,其次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答案第8页,共4页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结合所学可得出相对应的选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影响【详解】观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理由唐朝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它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提高了行政效率;在选官用人上实行科举制,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提高官民文化素质有效地保持了中华帝国长期繁荣稳定;监察方面由门下省负责,起到保证官员的高效廉洁作用,维护了中央集权综上所述,唐代制度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繁荣,造就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详解】根据材料“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个重要原因”可从唐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进行立题,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特点及影响;科举制的作用;监察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答案第9页,共4页六部吏部掌职官铃选户部拿税收财政礼部掌文仪外事兵部掌兵籍军令刑部掌司法刑狱工部掌营造,程唐代宋代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第论来拔取知名之士,不专凭考试成绩有糊名之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只要及第即得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