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这说明公务员制度()A.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逐渐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北洋政府废除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尽管文官仍有高等与普通之分,但从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从此获得了文官的身份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这反映出当时()A.文官制的等级差别消失B.平等观念为多数人接受C.民主政治得到一定发展D.行政分工利于管理科学.1914年2月27日《政府公报》称“考试任用之法,一时不能速为施行,而任用之途稍广……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考试任用之法〃指的是第一部《考试法》B.该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更具开放性和平等性C.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落实了孙中山的思想主张D.甄别的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清末废科举后,保留了优拔考试作为善后之策按照清廷布置,浙江在提学使支恒荣主持下先后于丙午年底(约1907年1月初)举行了优贡考试,于己酉年
(1909)夏举行了优拔考试,这两次考试均产生了很多争议,引起较大反响,被趋新媒体视为“不科举之科举”清廷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自身封建统治B.选拔更多优秀人才C.迎合舆论挽救民心D.改变僵化的选官体制.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强化巩固科举制度,且与材料强调清政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符,D项错误B【详解】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乂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B【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转而全面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与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D【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度打破传统四书五经的考试内容,增加社会实用科目及西方政治文化,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传统以官取土价值理念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传播西学进行成为社会各界认识,排除B项题干重在阐述科举内容的变化,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清政府依然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并未体现选拔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排除B【详解】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己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所组织的文官考试和外交官考试只是形式上走场,没有真正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说明北洋政府的文宜选拔存在弊端,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郁达夫具有真才实学,C项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项错误B【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呼唤改革,于是有了维新变法,改革选官制度,增设经济特科等,B项正确;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A排除;清政府迫于局势进行改革,是被动的,而非主动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经世致用是当时的主流,排除D
(1)笼络人才,维护统治;开放性原则;考试内容单一(知识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逐级筛选;分类考试;程序严格;公平性原则⑵不同考试的法制化(有法律保障);考试权的独立(由专门机构负责);平等性和开放性增强;考试内容的现代化,重视实用能力;借鉴西方教育、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评述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带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的特点;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为后世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理论设计与实践实施脱节【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可知,中国科举制笼络人才,维护统治;根据材料”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可知中国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原则;根据材料〃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可知,中国科举制考试内容单一(知识本位),以儒家思想为主;根据材料“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可知中国科举制逐级筛选;分类考试;根据材料〃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誉录”等防弊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科举制程序严格;公平性
(2)不同根据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可知,民国时期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相比考试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可知,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相比考试权是独立的;根据材料〃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可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相比等性和开放性增强;根据材料二〃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知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的现代化,重视实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借鉴西方教育、文官考试思想和实践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带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的特点;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为后世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理论设计与实践实施脱节评析19世纪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开展,出现了大量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陆续出现也冲击了科举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比如政党分肥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英国国内出现了文官改革的呼声;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改革,借鉴中国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公开考试平等择优;文官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中国则废除科举取土,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详解】对材料现象的评析可从两个角度进行,首先阐释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其次分析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考试,推行新式教育体制的背景和影响;最后进行总结,探讨两国文官选拔制度变革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比如政党分肥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英国国内出现了文官改革的呼声;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改革,借鉴中国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公开考试平等择优文官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19世纪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开展,出现了大量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陆续出现也冲击了科举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中国则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A.对公务员队伍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C.从源头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D.极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下表为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该表说明(资料来源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A.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B.抗战以前国民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C.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D.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民主性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占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土,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土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进行鼓励,还对在华的外国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这一现象表明清政府旨在A.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B.积极引进先进技术C.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D.强化巩固科举制度.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土人这些举措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土制度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批准开设经济特科、以外交为六科之一,〃凡考求各国政治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隶之〃同时诏令改八股为策论;清末新政期间,国学正式入科举考试范围这表明A.传播西学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B.清政府开始关注国际法方面的问题C.清政府的人才选拔制度发生根本变革D.中西文化冲撞下传统价值体系被打破.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世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据此可知()A.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B.局势推动官制变革C.清政府积极进行改革D.经世致用成为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成功地将知识分子从专制政权的批评者发展成为自己的同盟军科举规定凡士子皆可以“投碟自应”,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考试内容虽几经演变,儒家经典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级,为防考官子弟与一般人士入同场考试出现不公,创造了“别头试”“弥封”“锁院”“卷录”等防弊之法―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写入“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北京政府颁布新官制,构成了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运行之基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公布《考试院组织法》民国考试还废除了妇女和所谓“贱民”的应考限制考试内容既包括各学科基本知识,也关注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任命人员之正式经过考试者,亦千万人难觅一二”国文试题内容大都出典于四书五经,许多文题古旧呆板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与科举制的不同.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渝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土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材料二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考试,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请评析这一现象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可得出市场经济助推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公务员制度也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上层建筑,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故,而非取代党的干部制度,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是通过考试录用,而非通过人民选举产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公务员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没有涉及法制化的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实行文官制度,淡化了等级制度,并给之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史以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等级差别消失〃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平等观念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不是在强调行政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本题考查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根据材料〃故《文官甄别法》之规定,实属根据事实所必需之法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建设看,都是比较重视法规建设的,在文官的甄别、登记方面,北京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文官的法规、章程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使得文官管理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通过甄别审查了解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淘汰庸劣不合格的官吏,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D项正确;根据“1914年〃判断,此时为北洋政府时期,所以〃考试任用之法〃是指《文官考试法草案》,而不是第一部《考试法》,排除A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判断该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是否更具开放性和平等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已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落实,排除C项故选D项A【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把优拔考试作为废科举之后的“善后之策〃可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A项正确;选拔人才是直接目的,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清政府的做法〃被趋新媒体视为〃不科举之科举〃〃排除C项;科举选官制度已被废除,并非改变僵化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C【详解】根据“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得出公务员通过考试录用,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这种做法使更多知识分子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对结构改变较大,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不能避免腐败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针对女性,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程度的把握材料中肯定了中国的考试制度,西方也曾效仿但在中国古代“虽讲资格,也是虚文〃,旨在说明其功能并没有得到正确发挥,而“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才道出了孙中山的本题根据四个选项的表述,D项正确D【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来看,抗战以前和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全部,因此AB无从体现;C与史实不符抗日战争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党外合作方式,共产党不加入国民党,而且理解也过于片面化,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其他人士也可能包括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因此最佳答案为D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C【详解】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c项正确京师大学堂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后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京师大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的方式,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B【详解】材料中“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御史弹劾,考试〃论述的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其中后两权是中国固有的制度,故B项正确;A中只实现前三制度;从来没有比较中西制度的优越性,故C错误;D是1924年,时间不符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土,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加强对科技人才以及留学生的奖励,主要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项正确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与材料强调清政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符,A项错误材料强调晚清政府加强对科技人才以及留学生的奖励,目的在于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而不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C项统计年度综合比例
192936.3%
193322.0%
193945.0%
194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