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1898年,光绪帝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等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并进口多种新式农机具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仍是人力和畜力,而且并未推广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B.生存危机倒逼政府调整经济模式C.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D.西学东渐推动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志,不能成法律,一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据此可知一条鞭法改革包括()
①赋役合并
②量地计丁
③一概折银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生产自主权扩大,乡镇企业得到发展,队社企业发展,D项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之前,计划仍是调节手段,城乡物资无法自由流通,排除A项;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排除B项;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定新的教育宗旨,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B项正确;清末教育改革不能说明近代教育普及,排除A项;新的教育宗旨未体现爱国思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教育改革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为配合新政的需要、“仿照德、日民法典〃信息可以得出,清政府试图仿行君主立宪式的宪政来维护自己的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新政实施的外因,而题干重点关注的是清政府改革的内部需求及目的,两者的侧重点不一致,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信息可知清政府并未“废除封建法律体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以来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受时代影响的限制,清廷大部分的新法律仅停留在文本层面并未来得及施行,近代法治国家离建立尚远,排除D项故选C项1政府推动;立法保障;体制完备;参照西方,中西结合⑵推动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促进了西学传播,培养了新式人才;为革命准备了力量;保留了封建思想,阻碍教育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可知,政府推动;根据材料1903年6月,清廷命张之洞主持修订《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等22个法律性文件〃可知,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包括学校教育系统、教育内容、管理方式、行政体制等〃可知,体制完备;根据材料“它以日本学制为媒介,将西方教育制度全面引入〃可知,参照西方,中西结合
(2)评价根据材料学制颁布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增加到3788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24988人〃可知,推动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派样了新式人才;根据材料”而后以西学滴(疏导)其智识,练其艺能〃可知,促进了西学传播,培养了新式人才;教育改革培养了新式人才,为革命准备了力量;根据材料“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可知,教育改革保留了封建思想,阻碍教育发展1978年的考察潮为之后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依据;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在这种背景之下,处出考察人员增多,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改革,西方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等,同时探索中西方经济合作的路径,为之后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外出考察的增多,反映出当时国内思想的逐步解放,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先声【详解】从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此时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因此可得出主题为1978年的考察潮为之后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论述时,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概括,可得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再结合材料中所涉及的考察内容进行说明即在这种背景之下,处出考察人员增多,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改革,西方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等,同时探索中西方经济合作的路径,为之后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外出考察的增多,反映出当时国内思想的逐步解放,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先声.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茶作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急剧萎缩1905年,清廷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章程》,规定如“外国遇有赛会,由商部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并鼓励商人参会上述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为争取经济利益作出努力B.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C.传统经济遭遇了严重困境D.华茶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哲学家贺麟提出“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下列史论体现该观点的是()A.洋务新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B.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C.义和团运动只是农民的暴力运动D.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会成功.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不能传〃推动洛阳走向复兴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一统的重现B.北魏孝文帝改革C.经济重心的南移D.隋唐大运河开通.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在范围上具有全国统一性、被称为“现代素质教育的肇始”下列选项中,体现“在范围上具有全国统一性〃的举措是()
①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②1905年,设立学部@1912年初,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④1929年,颁布《考试法》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北宋时期刘皴在《〈魏书〉目录序》中记,“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土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由此可推知()A.门阀土族长期把持政权B.律令儒家化的时代需求C.这属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因素之一D.曹魏政权认识到了当时的吏治腐败.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1898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这表明当时()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坚持“庶政公诸舆论〃,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土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表明当时()A.国家出路选择的共识增强B.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认同C.清政府无意进行社会变革D.地方土绅成为社会革新主力.1981年春,中央针对当时流传的社队企业“三挤一冲〃(挤国营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市场,冲击国家经济)到江苏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认为“社队机械工厂的产品,对国营大厂有挤有补,目前是补的多一些,挤的少一些〃这一结论反映出当时江苏()A.城乡物资实现了自由流通B.计划与市场关系得以理顺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D.农村生产自主权有所扩大.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说明清政府()A.推动了近代教育普及B.转变人才培养机制C.传播了爱国主义思想D.固守旧式教育理念.从1840年到20世纪初,清政府一直沿用《大清律例》清末预备立宪后,为配合新政的需要,1903年成立修订法律馆,负责起草奉旨交议的各项法律,颁布《公司律》《破产律》等法律1907年,制定仿照德、日民法典并保留中国历代封建法典的民事规范这表明清政府()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废除封建法律体系C.仿行宪政维护统治D.建立近代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9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1903年6月,清廷命张之洞主持修订《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等22个法律性文件,它以日本学制为媒介,将西方教育制度全面引入,包括学校教育系统、教育内容、管理方式、行政体制等它强调各等级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渝(疏导)其智识,练其艺能”学制颁布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增加到3788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24988人——摘编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的教育改革.1978年,中国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考察潮,从1月到11月底,外出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表2为1978年中国代表团部分考察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据余皓洁、张海燕《改革开放前夕考察潮历史经验新探》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78年的考察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振兴农业进口了多种新式农机,但是缺乏机械动力,同时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有着丰富人力资源进行精耕细作,解放生产力的动力条件不足,农业机械化意愿不高,不能很好推广,可见当时在农业方面的近代化变革缺乏经济基础,C项正确;传统经济政策主要指的是重农抑商,材料体现的清政府推动农业近代化的努力,未涉及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经济模式指的是按各国、各地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经济类型,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与材料时空背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凡是一个国家颁布的法律必须由人民参与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如果是一个人或者是少数人的意志,就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出一定的主权在民思想;一个国家中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以契约为手段,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由此可知,梁启超的思想中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A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并未体现出梁启超思想的局限性,排除B项;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是从西方的视角,而不是中国,且否定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梁启超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未涉及资产阶级参与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3.C【详解】依据材料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可以看出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三位改革者的结局悲惨,但是三人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和牺牲,C项正确;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是改革者也可能有好的结局,排除A项;不能因改革有风险,就畏首畏尾,排除B项;优秀的改革者也可以对反对势力因势利导排除D项故选C项A【详解】依据材料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得出“一条鞭法”改革包括赋役合并、量地计丁和一概折银,
①②③A项正确;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指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对赋役制度的改革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A【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和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进行变法,但因为变法内容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均以失败告终,A项正确;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宋神宗后期对变法的支持已经出现动摇,致使变法最终失败,而非皇帝去世致使变法失败,排除C项;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是其中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C【详解】根据材料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C项正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非为了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通过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提高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排除B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大一统,也有防止被其他国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A【详解】根据材料1905年,清廷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章程》,规定如夕卜国遇有赛会,由商部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并鼓励商人参会〃可知面对华茶在国际市场上份额急剧萎缩的情况,清政府颁布章程,鼓励商人参会,说明清政府为争取经济利益作出努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施措施后的影响,排除B项;传统经济遭遇了严重困境〃此说法只反映问题,没讲解决问题的措施,片面反映材料,排除C项;华茶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只是材料中的表象问题,未涉及如何解决,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A【详解】根据“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及阶级的角度考虑洋务和新政都是当时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开展的改革运动,虽然收效甚微,但都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这符合材料的主旨,A项正确;强调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则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不必于〃同情,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并不只是农民运动,更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因此也没有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排除C项;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也不会成功,排除D项排除A项B【详解】从题干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中可以获取到自从晋、宋以来都说洛阳成为荒土说长江以北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穿戴豪华的土族都在中原地区,人们很讲礼仪生活富裕6世纪初写的这本书反映了公元5世纪后半期洛阳地区在北魏统治下出现的繁华景象因此洛阳走向繁荣的原因是因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使其成为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B项正确;当时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A项;洛阳在北方,而不是南方,排除C项;隋朝在北魏之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都是清政府对全国教育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
①②符合题意,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是全国性的选官改革措施,
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是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当时全国并未统一,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官吏存在吏治腐败问题结合所学可知,针对改革前官吏没有俸禄腐败严重的问题,北魏孝文帝实行俸禄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北魏官吏存在腐败问题,而没有提到门阀士族把握政权,排除A项;魏晋以来律令儒家化,而材料没有提到法律,排除B项;材料是北魏政权而不是曹魏,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材料表明多位官员都主张科举改革,但是康、梁主张立废八股〃反对渐进式改革,表达出改革的急切与决绝,改革形成急进与缓和的不同追求,D项正确;废除八股是维新派的改革主张,不属于社会共识,当时的社会传统观念强大,追求科举占主体,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集中反映了多位官员的主张,地方“各界〃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贵州学政和浙江巡抚的建议都在百日维新之前,是主动的改革建议,排除C项故选D项A【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可知,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希望加快立宪,但是“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众多立宪士绅认识到清政府立宪的实质,纷纷转投革命,说明当时更多的立宪派倾向于革命,国家出路选择的共识增强,A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认同是辛亥革命后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排除B项;清政府的社会改革其目的是维护其腐朽的封建调整,但不能说清政府无意进行社会变革,排除C项;材料信息描述的是立宪派转投革命,但无法判定此时地方士绅成为社会革新主力,排除D项故选A项D时间团长考察情况3月2日至3月23李一氓(中联部1965年,南斯拉夫开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市场经济道路考察南斯拉夫后,李一氓认为,〃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日副部长)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体制当做是唯一的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3月28日至4月22日林乎加(上海市委书记)主要向日本学习如何在经济萧条时期迅速重新起步,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发展状况6月1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了其考察报告,得出经验三点大胆引进新技术,充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科教事业5月2日至6月6日谷牧(国务院副总理)西欧考察让中国有了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合作的初始愿望代表团成员认为,〃我们的一个省市,比欧洲一些国家还大,可是省市管理经济的权限却很小〃〃从战略形势看,我们要搞快点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引进,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