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其蕴含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源于()A.中共七大B.中共一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中共一大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要求各种产业部门都应建立工人学校,还应成立工会,教育工人;指出在反对军阀和官僚的斗争中,要求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的关系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致力于推动国民大革命B.大力扶助民族产业C.尚未认清中国基本国情D.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五四运动后,国民党人以《觉悟》《建设》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开始对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宣传如戴季陶发表了《经济之历史的发展》等,提出中国人本来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是随着私有财产的扩大才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组织上的缺陷〃才发生了革命〃这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增强B.文化多元并存的复杂状况C.国共合作思想条件已成熟D.封建思想已退出历史舞台.1928年,叶圣陶先生曾说,1919-1921年各派社会主义“象佳境胜区一样,引起许多青年幽讨的兴趣〃,但很多人不过是流连瞻仰,并没有凭行动来创造一种新境界的野心”他意在表达()A.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民党一大召开,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作开展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这场革命团结了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也被称为大革命,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爱国运动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主要矛盾是代表广大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抗日战争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主要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根据材料大总统徐世昌”“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可知,此事件是五四运动,学生们罢课,彰显了爱国主义,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内容赞扬苏俄革命;反对欧洲列强的强权政治;世界分成主持公理与坚持强权两大阵营;强调与苏俄进行联合⑵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内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多年救国探索的失败;共产国际的帮助(答出四点)【详解】
(1)内容根据材料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可知,赞扬苏俄革命;根据材料“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可知,反对欧洲列强的强权政治;根据材料“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可知,世界分成主持公理与坚持强权两大阵营;根据材料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可知,强调与苏俄进行联合
(2)背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上述分析的内容可知,关于背景可从一战的爆发、苏俄内外政策的转变、孙中山多年救国探索的失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等角度进行分析1论题2论述示例一论题北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黑暗中酝酿着光明论述北洋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新的进步力量也在孕育着政治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为旧民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实业救国思潮发展;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思想武器示例二论题北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或剧烈变革的时代)论述北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时期政治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转型,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观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延续经济上,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由封建传统文化向资产阶级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愚昧和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详解】论题据材料“北洋时期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与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织,……而中国社会就是在繁杂矛盾中发展和进步的,黑暗中酝酿着光明”可拟论题为北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黑暗中酝酿着光明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北洋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新的进步力量也在孕育着;政治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实业救国思潮发展;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等方面论述论题据材料“北洋时期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可拟论题为北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或剧烈变革的时代)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北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时期;政治上,由封建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转型;经济上,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由封建传统文化向资产阶级文化转型,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愚昧和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等方面论述B.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学派成分复杂C.进步青年必须参加社会主义革命D.社会主义理想需要用实践去创造.有学者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与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学者相比学问气象不如其前辈学者博大,思想却要激烈得多;而无论文化激进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或其他流派的思想群体,其态度几乎都是同样激烈,缺乏容忍不同之见、乐闻相反之论的雅量,这很值得注意并加以反思据此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A.民族危机加剧不同流派的思想矛盾B.政治家们反封建的态度更为彻底C.近代学者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D.多种流派批判封建礼教的主张趋同.时间轴能帮助我们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时间轴梳理的主题最可能是()1919年1920年5月1922年•••••——1918年1920年前后1920年8月李大钊发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培养了陈望道翻译《庶民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共产党宣言》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B.五四爱国运动爆发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海《星期评论》周刊曾发表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这里的新潮〃应是指()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实业救国.20世纪初某知识分子曾说:“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这段材料可以说明()A.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C.民主价值观的重建获得广泛认同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已经明确.中共成立之初,重视对工农进行思想和理论宣传,但在工人心目是“学生党〃”过激派〃在农民心目中不是“同路人1926年,共产党在工人心目中是为工人阶级奋斗的党”,在农民眼中是为穷困农民谋利益的“穷人党〃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中共()A.通过了扶助农工的政策B.积极参加反帝反封斗争C.制定了实事求是的路线D.对国情的认识水平提高.“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此次会议的召开()A.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后,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这些活动()A.表明工人成为了办报的主体B.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C.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重建D.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反映出五四运动()A.促进了社会主义传播B.是一场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C.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D.成为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最高纲领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C.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D.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是流行于近代中国一首歌曲的部分歌词据此判断,该歌词应该创作于()A.五四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其可问,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据此可知()A.国民大革命影响深远B.五四运动感召力巨大C.新文化运动富有成效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好.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洋时期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与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织,呈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而中国社会就是在繁杂矛盾中发展和进步的,黑暗中酝酿着光明——张华腾《北洋军阀史研究百年历程、特点及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源头,红船精神源于中共一大,B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于延安,并非“红船精神〃之源,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并非中国革命的源头,排除C项;1927年中共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并非嘉兴南湖红船见证的大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要求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可知共产党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敌人的强大以及同其他党派合作的重要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不足,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1924年才开始,时间不符,另外国民大革命是国共合作下进行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成立产业工会,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并不是在扶助民族产业,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要求各种产业部门都应建立工人学校”是为了教育工人的阶级斗争精神,并不是在积极扩大职业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B【详解】根据题干“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指的是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题干指的是五四运动,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体制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统治根基的是国民大革命,排除C项;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的是抗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A【详解】根据“开始对唯物史观等内容进行宣传〃“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内容可得出,这些宣传的内容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关,说明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不能体现多元,排除B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共还没有成立,排除C项;封建思想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D【详解】据材料“不过是流连瞻仰和并没有凭行动〃说明叶圣陶主张“青年应该积极实践,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理想,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叶圣陶强调的是青年并没有凭行动来创造……新世界〃,并非各派社会主义,排除B项;进步青年必须参加社会主义革命中,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A【详解】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变,激进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学说在国内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大多出现了较为激烈的现象,“缺乏容忍不同之见,乐闻相反之论的雅量〃,这都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结果,A项正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传统文化采取过激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家们都彻底反封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该学者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激烈、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但不能体现所有的学者都持这种态度,排除C项;当时,多种思想流派对封建礼教批评的程度不同,但并未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著作发表来看,反映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范围过大,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C【详解】根据材料......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可知,材料中的新潮〃应是指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成为主流,激励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旧世界,所以材料中的“新潮〃应是指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潮,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黑暗的中国〃分得那曙光的一线〃”新人生的道路〃等信息可知,材料阐述的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人受到启发,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B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阐述的只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没有说开创新的道路以及对人类的贡献,而且最终它失败了,不符合“新人生的道路〃为人类活动〃,排除A项;“广泛认同〃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明确的,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依据材料“是为工人阶级奋斗的党,穷人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使得党的形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B项正确;扶助农工的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A项;形象的转变,得益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斗争,与实事求是的路线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和农民对党的进一步认可,不能得出其对国情的认识水平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A【详解】根据题干该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即所学知识可知,此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A项正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排除B项;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是国民党一大,排除C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排除D项故选A项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人刊物的创办以及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工人中创办补习学校,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D项正确;工人成为了办报的主体属于过度解读,排除A项;为工人运动提供物质基础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教育方面的发展,无法得出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重建,排除C项故选D项
1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19年11月各地群众运动高涨,全国各地的群众知道必须合群自救,这反映出五四运动唤醒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救国,B项正确;五四运动传播了社会主义,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列强特权的完全废除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合群自救”没有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没有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指向真正应该推翻的对象;而中共二大的纲领中更切合中国实际说明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共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B项正确;这一调整体现的中共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并没有体现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排除A项;仅根据这一调整不能说明中共开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排除C项;中共三大上才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依据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等信息,可知应该创作于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国评分等级评分要求第一档次
①论据准确,充分运用史实,史实引用合理
②阐述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档次
①能够运用史实,论据较准确,史实引用较合理
②阐述较明确,证论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楚,表述较清楚第三档次
①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阐述不清,逻辑关系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