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上表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B.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缺陷C.军备竞赛带来负担并拖垮经济D.用行政命令干预资源配置积重难返.从1953年起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和苏联南部地区发起玉米种植运动,后来推广到全国各地区如表是苏联农业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数据(单位万公顷),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已经基本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B.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C.农业生产仍然受制于传统体制D.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9年,苏联颁布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明确规定集体农庄庄员家庭可以拥有一头带有一岁以下仔牛的奶牛,一头两岁以下的小牛,一头带有三个月以下仔猪的母猪或两头育肥肉猪,十只绵羊和山羊以及蜂群、家禽和家兔〃这一规定()A.体现了农村经济政策的灵活性B.逐步形成了个体经济的主体地位C.明显冲击了农村集体农庄经济D.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下面是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苏联()确;A项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主题,排除A项;材料与建立平等秩序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C【详解】由材料“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取代可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C项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的僵化体制,排除B项;A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AD项故选C项D【详解】根据题干国家按比收购价格高出50%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项正确;勃利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农业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改革的内容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而非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期间,美国加大了对拉美地区的资本投资和技术援助,这些举措旨在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渗透,D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在当时尚未兴起,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拉美地区并未爆发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美国的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渗透,C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2.C【详解】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此时的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其改革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中苏联教育专家提倡“高难度、高速度的教育风气”可知,当时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教育界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排除A项;教育工作活力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76—1990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三项数据都逐渐下降,至1990年呈现负增长,从时间上可以断定,其直接原因是苏联几经改革造成的后果,但究其根源却是斯大林模式弊端导致的,即用行政命令干预资源配置积重难返,D项正确;A项说法干扰性比较强,但从属于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排除A项;B项与经济负增长有一定关系,但并非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主要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经济停滞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C【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故选C;苏联始终没有实现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突破,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排除B;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苏联在两极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且苏联也不是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排除D故选Co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建交高潮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此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于1953年中印会谈期间,排除A项;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原因在于中国重返联合国及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始于1979年,排除B项;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排除D项故选CC【详解】结合所学判断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是在工业领域,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作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故选C;1965年不是苏维埃政权的新生时期,排除A;勃列日涅夫没有开辟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排除B;勃列日涅夫的这些措施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而非导致苏联经济滑坡,局势失控,排除D故选C示例示例1分期第一阶段,1951-1960;第二阶段,1961-1985;第三阶段1986-1990o说明本分期以苏联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变化为依据第一阶段,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等问题,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后采取了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等举措,推进农业发展,50年代后期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有所提升第二阶段,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勃列日涅夫侧重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且效果有限,农业增长更趋缓慢第三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经济滑坡,农业产值趋向负增长纵观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制约苏联经济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之一示例2分期第一阶段1951-1965;第二阶段1966-1985;第三阶段:1986-1990o说明本分期以国民收入和投资额的年均增长率变化为依据第一阶段,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但并没有真正改善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其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呈恶化趋势并出现了混乱局面投资额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急剧放缓第二阶段,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放缓,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经济滑坡生产投入要素特别是投资枯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滑到崩溃边缘纵观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改革未能在深层触动苏联经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潜力渐趋枯竭,成为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之一【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呈现出战后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增长率,涉及到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些指标与苏联经济改革措施有关,在作答时可以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期比如以苏联农业产值的年增长率变化为依据,可以分为第一阶段,1951-1960;第二阶段,1961-1985;第三阶段,1986-1990原因有第一阶段,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等问题,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后采取了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等举措,推进农业发展,50年代后期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有所提升第二阶段,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勃列日涅夫侧重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且效果有限,农业增长更趋缓慢第三阶段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经济滑坡,农业产值趋向负增长示例一观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反映了英国殖民霸权的兴衰阐述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并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击败法国,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权苏伊士运河成为英殖民帝国的重要贸易通道与生命线,有力地维护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20世纪初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的崛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殖民霸权受到冲击,埃及实现独立,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逐渐削弱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高涨,埃及在美、苏干预与支持下,彻底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反映出英国殖民霸权的进一步衰落示例二观点苏伊士运河主权回归的历史,就是一部埃及人民反殖民反侵略的抗争史阐述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进一步侵略扩张,埃及民族危机严重1882年,英国军事占领埃及并取得运河驻兵权,埃及军民进行了武装抵抗一战后,欧洲列强元气大伤,埃及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埃及人民通过斗争,实现国家独立,但运河主权仍为英国所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埃及利用美、苏冷战的矛盾,于1956年夺回运河主权(若考生从其他角度提出观点亦可,如“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化〃冷战时期,苏伊士运河成为美苏争夺北非及中东地区利益的关键阵地〃“苏伊士运河开凿与扩建顺应了全球贸易的发展〃等)【详解】观点本题关于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自1869年在法国极力支持下,苏伊士运河开通;再经1882年,英国军事占领埃及并取得运河驻兵权;1888年,德国联合法、意等国缔结公约,要求保障运河通航的自由通航;1922年,面对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运河特权;1955年,埃及遂宣布运河收归国有,从而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在美、苏联合施压下,英国被迫停火,埃及彻底收回运河主权;1975年,苏伊士运河重新通航,得以扩建;2015年,苏伊士运河实现了南北双向航道同时通航可以概括以下观点苏伊士运河主权回归的历史,就是一部埃及人民反殖民反侵略的抗争史阐述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加快对非洲侵略扩张步伐,埃及民族危机严重1882年,英国军事占领埃及并取得运河驻兵权,埃及军民进行了武装抵抗一战后,欧洲列强元气大伤,埃及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埃及人民通过斗争,实现国家独立,但运河主权仍为英国所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埃及利用美、苏冷战的矛盾,于1956年彻底收回运河主权,体现了埃及人民反殖民反侵略的爱国精神考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观点亦可,如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化〃“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反映了英国殖民霸权的兴衰”等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希望改变农业落后局面C.农业改革效果显著D.工农业发展趋于平衡.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各个共和国利用苏联法律中语言地位模糊不明确的情况,开始通过法律确定命名民族的语言在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国语地位1989年至1990年上半年,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有14个颁布了语言法由此可推知()A.民族自决导致苏联解体B.苏联民族语言多元化发展C.苏联存在民族分裂隐患D.苏联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1962年,某位苏联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B.推动了苏联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A.努力建设福利国家B.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D.力图摆脱苏联强权政治控制
8.下表是历届非盟会议的主题,据此可知非洲联盟()A.反对殖民主义的强烈呼声B.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C.致力于建立平等国际秩序D.认为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俄罗斯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我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取代〃这说明勃列日涅夫进行经济改革()A.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B.突破了斯大林时期的僵化体制C.未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D.体现出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针对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勃列日涅夫在农业方面采取了相关政策与改革措施,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凡是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指标后交售给国家的农产品,国家按比收购价格高出50%的价格收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B.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农业问题C.改革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不但同意成立美洲开发银行以更加便利和系统地向拉美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本和技术援助,还决定拨款5亿美元设立社会进步信托基金”美国的这些举措旨在()A.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B.阻止拉美民族民主运动C.助推美洲地区经济合作D.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渗透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如果一个小孩学会了加法,并不应该让他继续练习,而应该让他马上学乘法在这种高难度、高速度的教育风气之下,苏联培养出不少“天才小孩〃可见,当时的苏联()A.“加速发展战略〃启动B.教育工作活力凸显C.传统体制影响广泛D.社会问题积重难返1976一一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上表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B.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缺陷C.军备竞赛带来负担并拖垮经济D.用行政命令干预资源配置积重难返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总产品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6%〜7%国民收入保持在6%〜8%工业生产保持在7%〜9%居民实际收入保持在4%〜6%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苏联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利用了商品市场来扩大生产C.多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在两极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读《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对三次建交高峰解读正确的是1949195919691979198919992008年份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49年第一次建交高潮形成的主要原因B.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建交是重要推动因素C.第三次建交高潮出现时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D.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都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1965年,苏共中央决定,“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三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促进了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D.导致苏联经济滑坡局势失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战后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变化(年均%)——王金存《苏联剧变深层原因初探》从表中选取一个或多个经济指标,对战后苏联经济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划分依据(要求历史分期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苏伊士运河大事记1869年,在法国极力支持下,苏伊士运河开通12万埃及劳工为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被迫出售运河部分股票,主要被英国购得1882年,英国军事占领埃及并取得运河驻兵权同年,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英斗争,但抵抗失败1888年,德国联合法、意等国缔结公约,要求保障运河通航的自由通航,英国虽对该公约不满,但不敢挑起众怒,遂于1904年加入公约1922年,面对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运河特权1955年,因埃及与苏联的军事合作,英、美截留埃及阿斯旺大坝建设贷款埃及遂宣布运河收归国有,从而引发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英国对埃及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在美、苏联合施压下,英国被迫停火埃及彻底收回运河主权1975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关闭8年后重新通航之后,在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得以扩建2015年,苏伊士运河实现了南北双向航道同时通航——据【英】阿诺德]威尔逊《苏伊士运河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D【详解】根据表格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的数据可以看到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三项数据都逐渐下降,至1990年呈现负增长,从时间上可以断定,其直接原因是苏联几经改革造成的后果,但究其根源却是斯大林模式弊端导致的,即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D项正确;A项说法从属于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D项包含A项,排除A项;B项与经济负增长有一定关系,但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C项与经济负增长有一定关系,但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苏联的玉米种植运动是依靠国家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推动的,苏联不适应播种玉米,因此当时农业生产仍然受制于传统体制,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排除A项;苏联仍是集体农庄生产体制,排除B项;在集体农庄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排除D项故选C项A【详解】依据材料“集体农庄庄员家庭可以拥有一头带有一岁以下仔牛的奶牛……〃结合时间1969年可知,这一时期的集体农庄改革允许庄员家庭有自己的畜牧养殖,体现出政策的灵活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农村改革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农业投入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反映了苏联力图改变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长期滞后的现状,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改革效果,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苏联希望改变农业落后局面,未体现工农业发展趋于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C【详解】从材料各个共和国利用……通过法律确定命名民族的语言在苏维埃共和国中的国语地位”14个颁布了语言法〃可知,苏联没有统一的国语,民族国家认同感较弱,存在分裂隐患,C项正确;民族自决并非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苏联民族语言的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苏联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支持苏联教授利别尔曼“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的观点,为此,赫鲁晓夫改革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是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但并不能说明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也不是在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A、B项;当时苏联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有害而需要改变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东欧国家实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恢复经济后,该体制的弊端也阻碍东欧国家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各国开始对体制进行改革,捷克斯洛伐克也进行了改革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抛弃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材料提到经济方面,未涉及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B【详解】由材料可知“发展新伙伴计划、消除地区冲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一体化进程〃“非洲发展、外债、减少贫困、地区冲突、一体化进程”“经济共同体与地区一体化协调发展〃非洲工业发展”可知,各主要非洲盟国把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发展成为非洲联盟的共识B项正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
4.
23.
31.8-2国民收入
4.
33.
21.0-4劳动生产率
3.
33.
11.0-3年份1953年1954年1955年1960年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350430180028003700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国家及集体农计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
311.
719.5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肥料(百万吨)164065时间主题2003年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消除地区冲突2004年加紧落实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一体化进程2005年讨论了非洲发展.外债、减少贫困、地区冲突.一体化进程2006年推动经济共同体与地区-体化协调发展.2008年非洲工业发展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
4.
23.
31.8-2国民收入
4.
33.
21.0-4劳动生产率
3.
3.
11.0-3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1951〜
195511.
413.
14.
112.
09.61956〜
19609.
110.
45.
713.
07.41961〜
19655.
78.
62.
36.
23.91966〜
19707.
88.
53.
97.
36.81971〜
19755.
77.
42.
56.
74.51976〜
19804.
34.
41.
73.
73.31981〜
19853.
23.
61.
03.
72.71986〜
19901.
82.
60.
50.
32.01990-
4.0-
1.2-
2.3-
19.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