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
(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王韬在《毁园文录》中日“机器固有局矣,方言固有馆矣,遣发子弟固往美洲攻西学矣,行阵用兵固熟练洋枪矣,而何以萎靡不振者仍如故也……是非西法之不善,效之者未至也,所谓变之之道未得焉”这一认识()A.阐明了开放国门的紧迫性B.反思了洋务运动的不足C.强调了中西融合的重要性D.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历史学家汤志钧评价近代中国某人物“他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革命高潮未曾掀起以前,反映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有其重要贡献;但等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他的思想仍旧停留在原地上,就成为历史的障碍”该人物()A.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B.领导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C.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D.通过和平手段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在与保皇党进行论战时,孙中山针对保皇党成员将形容汤武革命的“天下归心”也用来形容华盛顿(称“十三州人民归心也”),明确予以批驳,华盛顿“为十三州国民之一分子,虽职有等差而分皆平等同心一致以赴公义,固无所谓谁归心于谁也”孙中山的批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长沙站不住,城市站不住,就到农村去,下乡组织农民,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可知,此时毛泽东提出到农村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体现了对新式革命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此时中共中央依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排除A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B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对苏联革命道路进行了系统反思,排除D项故选Co.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国家对重大行业的掌控,不允许私人掌握,而必须中华民国人才能承租,这是带有一定国家干预色彩,故B正确;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不能私人承担经营,A项错误;将矿业国营并不是为了推动民族工商业,C错误;统制经济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材料反映的不是统制经济,D错误.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可知毛泽东维护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故选C项.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普选制,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选A项;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排除B项;中共设立边区政府,作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D项n.答案d解析由材料“今天蒋管区学生处境之险恶……然而他们的奋斗,就其觉悟性、组织性、勇敢、机智和坚持性来看,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以广大青年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其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D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爱国统一战线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青年学生斗争的方式,排除C项故选D.答案:B解析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会议上没有涉及到完整的建国方案的提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1949年9月份召开的其主要的目的是又要筹备建立新中国,材料中“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体现了这一特点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6年召开的,当时新中国早就成立了,不需要提出建国方案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不需要提出建国方案故选Bo.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国不仅与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先后同日本及欧洲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建立了商务关系”,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改善了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已经打破美国外交孤立,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项;中国只是与法国建交,并未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无法说明摆脱了外交困境,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根据材料“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C解析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故选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排除A项;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排除B项;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排除D项.答案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都有割地赔款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开设工厂)为主
(2)危害刺激列强侵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国库空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来侵华(内政外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趋势侵略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解析
(1)同根据材料一“贸易通商无碍”材料二“只交所定进口税”可分析出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根据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分析出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根据材料一“香港岛割与英国”材料二“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可分析出都有割地赔款异根据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可分析出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开设工厂)为主
(2)危害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刺激列强侵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国库空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来侵华(内政外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趋势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概括出侵略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答案
(1)有利条件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棉花品种的改良和棉花种植技术的改进;国内企业家的团结互助
(2)评价推动了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提高了国内的棉花产量;促进了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加强了产业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既无法完全满足民族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也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农业近代化;对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抵御作用有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1)关于“有利条件”,从材料一中的数据可直接得出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结合材料一中新增产棉地区的分布,可推知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从材料二中可得出棉花品种的改良和国内企业家的团结互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农村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推动了棉花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2)关于“评价”,需结合时代背景一分为二进行分析积极方面,可从植棉技术的改良对棉花种植业、对民族纺织业、以及对产业结构整体等角度进行概括;消极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的植棉改良并没有触及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无法解放农村生产力,也没有减轻工农业技术上对西方国家的依赖,从而难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
(1)亮点“一面党旗”指秋收起义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采用工农革命军的番号;“一条新路”指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先声;“走出了一个伟人”指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武装斗争踏上职业革命家戎马生涯的起点
(2)革命路线城市中心论表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均以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秋收起义最初进攻当地中心城市长沙,结果失败;忽视农民战争和苏维埃根据地
(3)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认识革命道路的确立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成功地指导行动实践解析
(1)解读根据材料“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和所学知识可知,“一面党旗”指秋收起义打出了共产党的旗帜,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采用工农革命军的番号;“一条新路”指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先声;“走出了一个伟人”指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武装斗争踏上职业革命家戎马生涯的起点
(2)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当时的革命路线是城市中心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均以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为指导;秋收起义最初进攻当地中心城市长沙,结果失败;忽视农民战争和苏维埃根据地
(3)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革命道路的确立和方针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成功地指导行动实践.答案
(1)时间1957年;处理“团结——批评——团结”意义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矛盾;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新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新制度的巩固(有利于新中国的建设);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背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解析
(1)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于1957年处理根据材料一“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可以得出“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矛盾、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新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新制度的巩固、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分析
(2)背景根据材料二“现在全国也还有个别的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公社所有制,群众不愿意拆散,能够保持的就让它保持好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表现根据材料二“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比较多的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些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地方,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并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以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A.强调了古今革命具有相通性B.意在论证反清民族革命的合理性C.体现了其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D.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缺乏群众基础上海乡镇旧志从书中写道;“昔商贾不衣锦,中产家妇女无金珠罗绮,土大大一筵之费不过一二千钱;今(民国九年前后)则无论土庶舆台(奴仆),但力所能为,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这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上海()A.尚奢成为主流价值B.等级观念趋于淡化C.服饰西化现象严重D.民众生活水平提升1919年,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指出自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战胜后,欧洲劳农两界,忽生最大的觉悟,人人出力和资本……俄、匈、德等国的劳农都出来组织新政府,实行社会共产主义这体现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新探索B.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传统纲常礼教遭受到沉重打击D.共产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指出长沙站不住,城市站不住,就到农村去,下乡组织农民,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毛泽东的这一言论()A.得到中共中央的一致认可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C.蕴含对新式革命道路的探索D.是对苏联革命道路的系统反思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这一法规()A.受当时苏联经济模式影响B.带有一定国家干预色彩C.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D.是战时经济体制的表现
9.1940年1月11日,毛泽东说“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这一讲话旨在()A.宣传党的土地革命策略B.鼓励民主人士投身革命C.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D.号召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年满16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A.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B.奠定人民共和国理论基础C.作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D.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48年6月新华社社论《爱国运动的新高涨》写道谁都知道,今天蒋管区学生处境之险恶,远甚于过去的“五四”“五卅”“一二•九”时期,然而他们的奋斗,就其觉悟性、组织性、勇敢、机智和坚持性来看,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里“他们的奋斗”()A.体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B.形成了广泛爱国统一战线C.主要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D.有效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胡乔木在回忆某次会议时说道“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这次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世纪60年代,中国不仅与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先后同日本及欧洲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建立了商务关系这些外交成就()C.表明开始发展友好外交D.使中国摆脱了外交困境.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C.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回望建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策的是()A.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B.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C.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D.进一步部署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自今以来,香港岛割与英国……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获得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力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依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6分)
(2)依据材料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受气侯、棉花生产特性等自然因素影响,中国棉花主要产区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江苏、陕西等省民国时期,这些省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1914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4124千亩,1937年增至12760千亩近代中国棉花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上海、天津、汉口以及华北4省的华商纱厂、日本纱厂以及日本本土纱厂这一时期新增的棉花种植区城主要分布在毗邻纱厂或近代交通线的地方,如山东棉花种植集中在黄河以北、小清河流城、津浦沿线一带由此可见,棉花种植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城性的——摘编自王建《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材料二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
一、二,归纳民国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工商界的植棉改良行动进行评价(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战斗、攻击目标都在城市广州起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在广州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城市政权“八一功在第一枪”(周恩来语),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秋收起义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摘编自余伯流《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与毛泽东的卓越贡献》材料二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据《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等整理材料三遵义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虽然党中央部署了向晋、陕、甘、绥、宁五省大发展的工作,但这已不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基本的革命路线,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这一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5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路线的认识(6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整个人民内部继续推广和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去解决他们内部的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材料二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全国也还有个别的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公社所有制,群众不愿意拆散,能够保持的就让它保持好啦,也有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的,比较多的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些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地方,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以各种形式包产到户的恐怕不只是百分之二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邓小平《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发表的时间,说明文章认为应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简析该文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发表这篇讲话的背景,并简述这些“新的情况”在新时期取得真正成功的表现(6分)答案以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材料“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可知晚清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倡导、默许地方捐纳入仕的行为,官吏的选拔、升降由各省捐局签发,不利于中央集权,使传统的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中央集权而非皇权与相权的君主专制,排除A项;列强入侵只是促使官僚选任制度变化的外在因素,“制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灵活高效”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王韬认为洋务运动表面上成绩斐然,但实际上却“仍如故”,这体现了王韬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故B正确;材料没有论及开放国门的紧迫性,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西融合,故排除C;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而非王韬,故排除D故选Bo.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为近代中国革命作出贡献;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康有为固守立宪主张、反对革命,体现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因此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是康有为,其思想特点是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D两项是孙中山的活动,排除故选Ao.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非常注意在性质上将近代民主革命与古代改朝换代的革命区别开来,“归心”为旧式革命,着眼点仍在君主的作为上,而“同心”则为新式革命,其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体制,凸显人民的重要性和主体性,这符合民权主义的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今革命的不同,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主义的问题,故排除B项;“无所谓谁归心于谁也”强调的是“同心”,而非缺乏群众基础,故排除D项故选择C项.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越次犯分不为怪”可知,当时在上海,社会上的吃穿用度已不分等次,说明等级观念趋于淡化,B项正确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尚奢成为主流价值的说法偏颇,A、D两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刊的《每周评论》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