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1分钟,学生阅读下面的导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理解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通过探究,掌握西汉巩固中央集权的举措和历史意义(1分钟,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期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民族就融合为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民族都是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虽然汉以后的朝代名称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两汉时期,我国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是怎样得到巩固的?(14分钟,教师以问题引导和精讲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请你根据两汉时间轴讲述两汉时期统一民族国家巩固的主要史实(选择2个主题的史实讲解)【精讲要点】
(1)汉朝削藩刘邦建立政权后剪除了异姓诸侯王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形成了郡国并行局面到汉景帝时为加强统治,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引起了七国之乱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开疆拓土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之后,西汉政权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另外,西汉还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3)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之后又建立太学,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光武中兴”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18分钟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完善答案探究
一、汉朝中央集权的巩固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解析】第1问第
①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等方面提取信息;第
②小问调动教材知识可知是汉承秦制第2问,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出现的角度回答第⑶问第
①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
②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汉承秦制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的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探究总结】汉朝政治的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布衣将相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多没有贵族头衔,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整个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典例示范】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止匕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等信息可知,汉武帝通过材料所述措施可以笼络诸侯王,也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达到自己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后,血缘政治已经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了,因此材料所述汉武帝举措不是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A项错误;材料所述汉武帝分封自己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C项错误;材料所述“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这样就无法实现使王国彼此分立并相互牵制的目的,D项错误【答案】B(3分钟,根据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和素养进行小结)(4分钟完成课堂检测,2分钟核对答案)
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解析】根据“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的制度兼有周代的分封制和秦代的郡县制,即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所以D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诸侯的措施,这与材料不符,所以A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这与材料不符,所以B项错误;“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C项错误【答案】D
2.(2021•安徽芜湖高一期末)《汉乐府诗集•匈奴歌》记载“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河西四部的设立C.张骞两次成功出使西域D.丝绸之路的开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排除【答案】A.(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下图为该画像石拓片),画像石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饮烹宰”场景,图中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B.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C.农民比较富裕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解析】材料是对东汉田庄经济的描述,说明的是地方豪强经济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D.(2021•安徽高一期末)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B.经济发展水平倒退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解析】材料说明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到汉初全国人口大大减少,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刑罚,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D项,排除A、B两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D.(2021•福建三明高一期末)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大一统”的民族观也日渐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汉代“独尊儒术”()A.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B.促进了各派学术思想的自由竞争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D.保证了专制皇权和政局的稳定【解析】根据“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大一统’的民族观也日渐深入人心”可知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大一统”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说明汉代的“独尊儒术”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故选A项;“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排除B项;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独尊儒术”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专制皇权和政局的稳定,排除D项【答案】A(2分钟,写出你在学习本课后还没有学会的困惑点)疑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