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习任务1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方式:中央委任史正直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标准:由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结果: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成为维护组|登权的工具
二、科举制度L创立:隋朝开始采用维度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土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⑴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和明经两科为主⑵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土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⑶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才是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⑴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拓展延伸】[微思]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示:科举制把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具有参政议政权并没有分割宰相权力,排除B;政事堂共议国事只能减少决策失误,并不能避免失误,排除D题组三赋税制度.唐代陆贽在提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解析】选A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故A正确B错误“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种地租形态是未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C错误包内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D错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A.井田制B.均田制C.两税法D.募兵制【解析】选C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赋税制度史上的重要变革故选Ce【补偿训练】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解析】选C唐朝后期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取消其他一切杂税,故选C;两税法征税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宗体现了人身控制的削弱才非除A;两税法中的户税还体现按照人丁的收税标准,排除B;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但没有消除社会矛盾才非除D
8.(
2022.金华高一检测)某校开展主题为“中国古代哪一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评选活动,小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隋唐下列项中能够支撑他观点的有()
①两税法
②科举制
③均田制
④三省六部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自北魏开始推行非隋唐时期的创新,
③错误,排除A、C、D;两税法、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均为隋唐时期的创新,
①②④符合题意B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⑴共同点
①继承性:九品中正制是在继承与改进察举制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②选才依据:才德都成为其选拔人才的依据
③特点:以官举土,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⑵不同点
①荐举方式:前者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后者后来主要看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
②选才重点:前者主要看重才德;后者偏重门第高低学习任务2三省六部制
一、三省制L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武书食,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职权: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二、三省六部制L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迢金淌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开I」、工六部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微思]六部是直属尚书省的具体政务执行者分别掌管国家财政和工程建设的是哪一部?提示:户部和工部》【辨析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⑵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图解】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图⑴三省六部制实现中央决策权审议权与执行权的分离⑵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与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窣的关系⑶三骷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习任务3赋税制度
一、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L租调制⑴确立: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⑵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坦金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⑴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⑵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二、两税法.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财政困难.内容⑴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⑵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⑴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⑵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微思]《旧唐书》记载:“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文中“收其庸”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提示:保证了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
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L演变1世官制:夏商周时期,由贵族子弟世袭官职2察举制:汉代,由官吏察访、推荐授官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品评官)评“品级”,依据品级授官
(4)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走向衰落1905年废除,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2趋势⑴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⑵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⑶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L相权三分: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平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思考】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历史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⑴积极方面:
①国家统治: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官员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选官权力: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⑵消极方面
①奴化教育: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科技发展: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③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才厄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史料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土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究:1依据史料,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破法】关键在于寻找到设问内容的有关提示语:“原则”“基本理念”“打破了”“促进了”“扩大了”等【自主作答】提示: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主题二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税法的特点及评价L特点:以资产和田亩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2.评价⑴积极作用:
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③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⑵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史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探究据史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破法】根据提示语“由于”到“十分困难”可归纳原因,根据信息“当地有资产、土地”“上籍征税”“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可得出变化【自主作答】提示: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题组一选官制度[魏晋时期,大、小中正官多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土族,所垄断他们以喙世”“阀阅,评定品级这表明,此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A.车功B.品德C.门第D.才学【解析】选C根据材料“大、小中正官多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土族,所垄断,他们以豫世一阀阅评定品级”,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故选C.(
2021.浙江7月学考真题)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土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D根据题干“唐代”“登科后”可判断是科举制,故选D.《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指出:“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认为科举制()A.使中下层读书人都能参与政权B.动摇了世族统治的制度基础C.是历代政府选官的唯一途径D.使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析】选B据材料“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故选B;“都能参与”表述过于绝对才非除A;科举之外,恩荫也是选官途径才非除C;“彻底退出”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才非除D题组二三省六部制.(
2022.金华高一检测)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T工部【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工部具体实施B正确才非除A、C、Do【补偿训练】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0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高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解析】选及根据题干示意图结合所学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整套运作流程规范明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选B;根据所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三省分工使决策权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是进一步专制的表现,不具有民主色彩,排除C;分权制衡原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与三省六部制不符,排除D.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分割宰相权力C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决策失误【解析】选C据材料“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可知,唐代政事堂设在中书省有利于军国大事迅速决策,故选C;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而政事堂只存在于中央才非除A;宰相还【课标・定向】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定位】九品中科举制开科举制租庸正制租调制均田令1始形成|完备调制|两税法
1、111111Z220年三省体制581年确立三省618年完善三省六部制780年907年逐步形成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