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3《百合花》课时1
(二)
⑥咛学目标】(1分钟)1•熟悉小说内容,理清小说思路结构,分析“百合花”在小说中的作用2•明确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关系,赏析人物形象在“淮海战役”中,民众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救护伤员在长达四年的国民革命战争中,无数百姓冒着枪林弹雨,把家里仅有的物资运往前线支援共产党的军队这其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像冬日里的炭火一样温暖像春天里的百合花一样纯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作者信息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曾用笔名阿如、初旭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茹志鹃家境贫寒,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之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八OO机车出动了》(合作)、《百合花》(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写作背景《百合花》里的人物和一些事件并非真人和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她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危险之境,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在承受着紧张的政治氛围和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与她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向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不能让人有长谈的机会,却能让人深交于是茹志鹃决定写一个关于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几经周折,小说《百合花》终于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发表.了解常识文工团全称文艺工作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专业性、综合性的艺术团体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各部队遵照古田会议的决议从士兵中挑选优秀分子组成宣传队此后红军军团、方面军相继建立了红军剧社(团),如战士剧社、八一剧社、火星剧社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宣传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许多剧团和宣传队,如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艺工作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烽火剧团、新四军战地动员服务团、前方鲁迅艺术学校实验剧团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野战兵团、军和军区,调整和组建了文艺工作团,文艺队伍有了较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团加强专业化建设,于1951年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各军区也相继成立或调整了文艺工作团长期以来文艺工作团坚持深入群众,深入部队,深入斗争实际,形成了富有思想性、战斗性、群众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活动探究(30分钟)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及人物形象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里说“于篇首预伏一二句以为张本,则中后文章皆有脉络”写作时,作者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在前文做出某种暗示,即“预伏”,在后文对其进行呼应、说明或深化,即“照应”预伏和照应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系统结构的产物有伏必有应,伏是为了应,是为了改变平铺直叙而设悬释悬,以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百合花》多处运用预伏和照应,十分自然妥帖、巧妙周严.速读文章,找出小说中的预伏和照应,并指出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解答本题需要认真研读文本,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敏锐地捕捉前后呼应的语句预伏和照应
①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②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③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
④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作用:不仅能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能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请细读文本,概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小说刻画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来进行的,其中有不少对人物直观的评价,也有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通讯员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我”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爱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他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了人民群众新媳妇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她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和羞涩一条印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所以她十分珍惜这条被子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让本来就拙于与女性打交道的通讯员很为难通过“我”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同时心里对通讯员充满了歉意当通讯员牺牲后,她不仅坚持给通讯员缝衣服上的破洞,还毅然把新被子放进通讯员的棺材并给他盖上探究
二、分析意象“百合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主要从意象本身的特点、意象与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对意象的运用方面进行思考意义百合花清丽、纯洁、高雅,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进而象征了人情美与人性美作用小说中运用“百合花”这一意象,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还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百借被通讯员跟着“我〃借被子合花救护新媳妇和〃我在包扎所救护伤员牺牲通讯员因救人牺牲高潮、献被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结局园)课堂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适从1963至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少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期,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鹊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B.1963至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C.茹志鹃坚守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以后,就近乎搁笔了D.十年浩劫期间茹志鹃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革”结束后,茹志鹃迎来了人生的春天【答案】D【解析】“期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这期间她创作上荒芜、空白
2.小说《百合花》中写到通讯员在战火中牺牲,自然是残酷,为什么却能给人以美感?请谈谈“美”在哪里【答案】(观点一)人物美小说中新媳妇在借被和献被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纯洁善良、果断坚毅的形象特点;通讯员在小巷中扑向那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保护了担架队员,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观点二)情感美(人性美或人情美),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着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疑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