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16《赤壁赋》课时1-
⑥今学II标I1分钟i.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说到赤壁,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而赤壁也因为赤壁之战而青史留名,对于军事家们来说,这是一场罕见的以小胜多的战役,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赤壁之战改写了中的历史,对于好吟风月的人,却因为大乔小乔而对赤壁之战津津乐道,不管如何,历史中的厮杀争斗都已随风而去,当FI的风华绝代早已不留痕迹然,赤壁却因一位文人而流传千史……这位文人就是苏轼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赤壁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①展客zhO
④孙之hd
⑦触厚zhulu
二、标注字音,划分停顿,熟读《赤壁赋》全文,初步理解大意.朗读课文,诵读指导1读出重音一般地,着重强调的动词、韵字要重读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战”“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2读出节奏断句在关联词之后、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解题关于赤壁东坡赤壁位于湖北黄冈,长江边有一状似鼻子的红色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为“赤壁”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故此后被人称为“东坡赤壁”,亦称“文赤壁”三国赤壁位于湖北咸宁赤壁市,三国时东吴击破曹操大军的古战场,又称“武赤壁”(24分钟)探究
一、理清文章结构.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解析】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明确(乐)(悲)(喜).这就是这篇文章行文的一个线索,我们接下来就按着这个线索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顺着这样的感情变化,我们来看一下苏轼为何而乐?探究
二、疏通字词和课文(-)研读第1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水波不当()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明确
(1)于介词,在“于赤壁之下”为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要提前
(2)兴动词,起、作
(3)前一个“于”为介词,可译为“从”;后一个“于”为介词,可译为“在”两个“于”,均与后面的词语构成介宾短语并且后置,翻译时要提前
(4)乎用在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翻译重点句子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明确
(1)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浩浩然仿佛要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明确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中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仿佛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皎洁的月光流照而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江天一色无纤尘”游人这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渺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漂荡,就好像在空中乘风飞行;又好像飘飘然脱离人世,超然独立浩渺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卜.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一段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极富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二)研读第2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扣舷画歌之()
(2)舞幽颦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明确
(1)而连词,表修饰关系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2)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哭泣.说明下面语句的句式特点
(1)渺渺兮予怀
(2)客有吹洞箫者明确
(1)主谓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2)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翻译重点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暮,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明确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乂像思慕,乂像哭泣,乂像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第2段写到箫声,有何作用?明确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深谷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坐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这里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三研读第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方其跋荆州,下江陵,顺流而率也2因一世之雄也3侣鱼虾而友麋鹿••4举匏樽以相属5室吾生之须织明确1破使动用法,可译为“夺取”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2固副词,本来3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4属通“嘱”,劝酒5哀哀叹须臾一会儿.说明下面语句的句式特点1何为其然也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而今安在哉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明确1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其然也”2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于”相当于介词“被”;“困于周郎”即“于周郎困”,被周郎围困3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而今在安哉”4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翻译重点句子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明确
(1)我不禁感到凄怆,整好衣襟坐端正问客人“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2)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不能轻易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第3段中,“客”是怎样阐发当时的情绪的?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明确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发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客人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首先连用了两个问句,使文章乂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炮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研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则天地皆不能以一瞬()
(3)耳本天地之间()
(4)里一亳而莫取()明确
(1)夫代词,那
(2)曾副词,竟、简直
(3)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层意思
(4)虽即使.说明下面语句的句式特点
(1)而又何羡乎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明确3)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而乂羡何乎”
(2)判断句注意句中以“……也”表判断,“是”是“这”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其取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明确
(1)至于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人,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亳也不敢取用
(2)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第4段中,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明确作者以江水、明月为喻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加以阐述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因此,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加以阐述大自然是个无穷宝库,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五)研读第5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洗盏更酌()
(2)相与枕藉于舟中()明确
(1)更读gGng再
(2)相与互相乎相当于介词“于”,在.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内容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用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答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中作者泛舟夜游赤壁之下,用“,”表达自己脱离尘世、飞升仙界的惬意感受【答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I(1分钟)疑惑点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11月下泛舟乐22-3吊占伤今悲34〜5阐述哲理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