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张洞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牵不群未冠,晔然有声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改大理丞、知巩县会殊留守西京,复奏知司录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宜责接区甚坚殊为迎止闻亦自必丕负其初枢密副使高若讷、参知政事吴育荐其文学,召试学士院,充秘阁校理、判祠部时民去为僧者众洞奏“旧敕诸路三百人度一人,后率百人度一人;又文武官、内臣坟墓,得置寺拨放,近岁滋广今祠部帐至三十余万僧,失不裁损,后不胜其弊”朝廷用其言,始三分减一知太常礼院,聿痛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扑等复议,改日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抨等议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时天下久安,喜纬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致书欧阳修极论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移淮南转运使,转工加郎中未几卒,年四十九(节选自《宋史•张洞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B.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丽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C.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D.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京,北宋京城之一北宋实行“两京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B.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其名称随朝代更替有所不同,如相国、大司徒、中书令等C.荐绅,同“缙绅”“缙绅”亦作“措绅”,原意为插笏于带古代以“缙绅”指官员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D.工部,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屯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有些朝代亦称大司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宗为平定赵元昊叛乱之事一筹莫展,向朝廷内外征求谋略,平民张洞进呈方略,并因此入仕;后得晏殊等人赏识,张洞屡得升迁B.针对出家为僧的人很多的现状,张洞上奏陈说僧人增多的原因和已产生的诸多危害,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下令减少三分之一僧人C.张洞在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时,充分意识到契丹对河北东路有觊觎之心,于是奏请朝廷在相关地区设置将帅,增加兵力,巩固防备D.英宗因仁宗驾崩而无比悲伤,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以情、理劝说英宗,其他大臣也劝说,英宗醒悟,开始用心处理朝政.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土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2)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之意,厌元元之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牵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日“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另享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耒兔,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再调颍州泉誉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日“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瀛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幸才目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盍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扑等复议,改日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扑等议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此何为者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日:“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日“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鹿之,不使知辛苦婢妾声也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扬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傕胃肉之爱宜因叁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榆钱,官为汆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后,他义正词严地反驳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诽谤,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以输钱代替缴纳小麦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⑵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答案
1、C句意晏殊晚年爱用刑罚,幕府都不敢劝阻张洞平时与晏殊赋诗饮酒,畅所欲言,一旦遇到公事,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晏殊为之改变初衷,张洞也自认为没辜负晏殊的知遇依据语法结构,“赋诗”和“饮酒”是并列成分,同时做谓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作谓语,主语应是“洞”,应在“洞”前断开,排除AD“长官为工部尚书,有些朝代亦称大司农”分析错误,“大司农”应改为“大司空”,“大司农”是秦汉时全国财政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管国家仓縻或劝课农桑之官B”张洞上奏陈说僧人增多的原因和已产生的诸多危害”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今祠部帐至三十余万僧,失不裁损,后不胜其弊”可知,张洞只是说如不设法减少,以后将无法承受这种状况带来的弊端,而没有提到“已产生的诸多危害”1应当加重他们的责任而减缓他们升迁的速度,使端庄优秀的人才不急于变动官职,而使浮躁的人断绝升迁的想望2陛下应当亲自处理政事,招揽各种人才,以便符合先帝将国家托付给你的用意,满足百姓的愿望参考译文张洞字仲通,并封样符人自幼聪明,才能超出常人,与众不同还没到加冠的年龄,已经大有声名当时,赵元昊叛乱,侵扰边疆,关、陇一带萧条,粮草运送不便,并且朝廷多次作战失利仁宗为之叹息,想征求朝廷内外的谋略张洞以平民身份请求进呈方略,(仁宗)召他在舍人院考试,擢升试将作监主簿晏殊任永兴军知军,上奏(请任张洞为)管勾机宜文字改任大理丞、巩县知县恰逢晏殊留守西京,再上奏(请任张洞)为司录晏殊晚年爱用刑罚,幕府都不敢劝阻张洞平时与晏殊赋诗饮酒,畅所欲言,一旦遇到公事,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晏殊为之改变初衷,张洞也自认为没辜负晏殊的知遇枢密副使高若讷、参知政事吴育向朝廷推荐他的文章学术,召入学士院考试,充任秘阁校理、判祠部当时出家为僧的人很多张洞上奏“旧的诏令是各路每三百人允许出家一人,后来大都每百人即出家一人;又文武官员、内臣坟墓,可以设寺拨放,近年数量越来越多现在祠部账上有僧人三十多万,如不设法减少,以后将无法承受这种状况带来的弊端”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减少三分之一主持太常礼院,宰相陈执中将安葬,张洞与同事们给谥号为荣灵,他的孙子向朝廷申诉,诏命孙乔等人重议,改谥号为恭张洞驳斥道“陈执中身为宰相,无功德而罪恶多,活着时不能依法免职,死后也应正名以示斥责”但朝廷最终还是采用了孙扑等人的意见出朝任棣州知州,转官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养蚕织绢的人很多,契丹称之为“绫绢州”,朝廷以为位处内地不必戒备张洞上奏“现在沧州、景州,正是契丹可以侵入的路线,防守的士兵有不少缺额,契丹经常以贩盐为名,乘船往来境上,这不能不警惕希望审时度势,通过设将帅增加屯兵来扼守”当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益,张洞认为这对朝廷不利又说“谏官靠进谏来震动皇帝,没经过几年就位至显职应当加重他们的责任而减缓他们升迁的速度,使端庄优秀的人才不急于变动官职,而使浮躁的人断绝升迁的想望”写信给欧阳修极力论说英宗即位,转为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痛,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上奏“陛下正当盛年,刚继承帝位陛下应当亲自处理政事,招揽各种人才,以便符合先帝把国家托付给你的用意,满足百姓的愿望”大臣们也这样劝说,于是听政调任淮南转运使,转为工部郎中,不久去世,享年49岁
5、D句意为婢妾声伎,多少都没有限制,以致于灭绝礼义,极其嗜欲宽纵则扰乱法律,惩处则有伤亲戚的感情,应按品级职位立制度,挑选老成之臣教导他们“无多寡之限”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所以在“限”后停顿,排除A项、C项;“乱”的宾语是“公共之法”,所以在“法”后停顿,并且从句式结构来看,“贷之则乱公共之法”与“刑之则伤骨肉之爱”的句式结构相同,所以在“法”和“爱”之后停顿,排除B项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理解有误,其中“吏”是官员身份的泛称C“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可知,张洞建议“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和处理宗说的案件上,英宗说“卿知大体”但在建议“宗室人员应受约束”上,只是“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只是遭到“宗室”的怨恨,而皇帝没有怪罪他,这件事上没有显示“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九
(1)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该判处死刑
(2)案件了结,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参考译文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自幼聪明,卓越出众张惟简对此很诧异,就抱着他去见乡中占卜者占卜者说“公子长相不一般,必定能出仕,将来应当以文学政事显扬”张洞开始读书后,每天读数千字,写文章(文思)非常敏捷不到二十岁,已经大有声名,自认为大有作为随后考中进士,再调任颍州推官有一个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其弟刘柳鞭打他的妻子,(刘柳)后来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刘柳再打,结果妇人被无辜打死官吏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准备听从张洞说“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该判处死刑”众人不听,不得已报朝廷评议,(判罚)果然如张洞所言,欧阳修很器重他宰相陈执中将下葬,张洞和同僚为其拟谥号为荣灵,陈执中的孙子向朝廷申诉,皇上下诏命人重议,改谥号为恭,张洞驳斥道“陈执中身为宰相,无功德而罪恶多,活着时不能依法罢免他,死后也应正名以示斥责”但朝廷最后还是采用了孙芥等人的意见当时天下久安,官僚士大夫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有德,于事无所补益,张洞认为这不是朝廷的福气又说“谏官靠进谏来震慑皇帝,用不了几年就位进显职,为何会这样?应加重他们的责任而减缓他们升迁的速度,使端正优秀的人才渐渐显露,而让浮躁的人断绝念想”祁国公宗说倚仗是皇帝近亲,骄横不法案件了结,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罪在不恕,虽然如此,但是陛下要惩办他,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仅将他坑杀数位无辜之人一事依法判罪就可以了”英宗高兴的说“你可谓识大体张洞借机进言“唐代宗室中出了许多贤能的宰相和名上,大概因为他们知晓学问才会这样,现在皇室本支人多,不顾关系远近都予以丰厚供养,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难,婢妾声伎,多少都没有限制,以致于灭绝礼义,极其嗜欲宽纵则扰乱法律,惩处则有伤亲戚的感情,应按品级职位立制度,挑选老成之臣教导他们”宗室因此怨恨张洞,皇上没有责怪他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奏明朝廷予以免除淮南土地不宜种麦子,百姓难以缴送(麦子),张洞又命百姓交钱,由官府代为买进麦子,还不到期限就交足了张洞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