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公司社会责任制度与规范解构1关键词消极义务;积极义务;授权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内容提要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在营利目标之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可区分为消极社会责任与积极社会责任,二者是构建公司各项社会责任制度的柱石前者通常表现为强制性法律规范,后者除了依法纳税、防止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之外,应当采取授权性任意法律规范,属于公司经营者自由裁量责任消极社会责任是法律对公司的最低要求,积极社会责任则是倡导公司践行高标准的、法律化的道德或者伦理责任我国《公司法》第五条,《合伙企业法》第七第,《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十七条均已明文规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理念已经被我国企业立法全面的接受然而,目前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只是宣示性的,至于,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通过有效法律法律制度安排才干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需要哪些法律规范作为构建制度的素材?这一切在我国立法层面并未解决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通过那些性质的法律规范和立法技术,才干完成具有可行性的公司社会的品性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效率目标下,追求公平、正义的法理基础公司是营利为目的的商事企业,按照“意思自治原则”形成任意法律规范许可、鼓励公司自主经营,但是,公司决策权和经营活动并非不受约束这里因为第一,公司在实现其营利目的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负外部性的问题例如,公司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这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由公司、社会和政府合理地分担责任第二,由于巨额资本集中和积累,公司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具备了影响政府和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的强大力量对公司从经济人的本性出发所产生的事实权力扩张,如果不加以社会责任强制规范的约束,就可能浮现伤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此,利用公法的手段进行国家干预,推行社会责任是势之所趋[11]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引导、鼓励又要有效地约束,因此,需要相应的任意性、许可性、授权性法律规范与限制性、禁止性等强制法律规范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才干建立起功能齐全的公司社会责任制度
三、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体系
(一)公司社会责任公司性质、功能与能力的塑造公司在本质上是经济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统一体它的运行同时受经济法则和社会法则的支配前者要求公司优化配置资源,在市场竞争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为实现经营目标不计社会后果及非经济后果,不择手段,并且公司经济利益实现的程度彻底取决于公众看法之外的自我评价经济法则是公司自然属性的客观反映后者则要求公司必须遵守法律制度、规则,遵守商业道德和伦理准则在认可和尊重公司经济法则的前提下,它不可避免地会否定或者限定经济法则的某些方面它在为公司营造适宜的法律和人文环境,促进公司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同时,要求消除或者制约公司“外部不经济”行为,特别禁止公司为谋取自身利益而伤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公司的性质决定公司功能,而公司功能的改变,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功能在公司运行中的权重和比例变化,同样会使公司变质“如果企业的社会经济功能主要以经济功能为主,社会、政治功能为辅,那末,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品质和特质就突出一些;如果经济、社会、政治功能鼎足而存,甚至其政治功能十分突出,那末就可以肯定地说该企业不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至多是政府或者某个党派的附属物”
[12]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正是因担负着繁重的社会责任,而使其失去了作为企业的自然属性,经济功能极度萎缩,沦为缺乏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政府附属物由此可见,法律在塑造公司主体人格的过程必须必须正确界定公司的性质,协调好公司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平衡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法律如何对公司进行目标定位,协调公司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对此学者提出了多种学说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关照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视角提出了公司再也不是股东单纯营利的工具,其设立和存续的目的不仅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也必须顾及与公司存在密切联系的员工、债权人、客户、消费者、社区和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的合法权益这实际上是对公司的社会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公司是集合各种社会利益的载体,它不仅具有经济人的品格而且也具有社会人的品格“按照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解释,公司社会责任所关注的重点,虽然在社会利益上,但它并不否认公司对利润的追求;并且,在公司对利润的追求与对社会利益的追求上,任何一种追求的最大化,都应受到另一个追求的制约,两方面的追求应当在相互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其各自的最大化,以便达成一种均衡状态”口3]为了重塑公司的社会角色,“二元论”者认为,公司属于私法领域的主体,不同于政府为公法主体,因此,公司董事及重要职员固然负有“为股东谋取最大利益”的受任人义务但是,公司也必须对公司利益相关人负有某些义务一元论者认为,公司表面上因公益承担社会责任,而实质上此种行为有助于公司长期谋取最大利益否则,股东即可轻易以“浪费”挑战其行为的合法性适度理想主义认为,公司经营者应使公司遵守法令,即使不遵守法令会使公司“净现在价值增加”也就是说,当违法成本小于守法成本时,公司也应当承担遵守法律的社会责任高度理想主义者认为,除了外部法律所加于公司的义务外,公司营利之外的目标应涵盖股东之外较宽广的利益关系人在内因此,公司的基本目的,不仅在于创造利润,而且也须促进公司决策者认为适合的社会利益,以便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止匕外,实用主义者则认为,政府各单位应充分利用营利性公司以执行公共政策而且,营利性公司也应在营利的基础下设计、创造及掌握机会以履行公共服务之责任[14]以上诸学说在处理公司营利性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上,均坚持公司的营利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二元论者将公司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向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义务相提并论,明显强化了公司的社会性色采但是,将对立的二元责任目标的并列,如何解决股东利润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冲突,并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将成为棘手的难题一元论者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必须有利于公司长远利润最大化,非但极大地限制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空间,而且也会给公司留下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借口适度理想主义者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仅仅局限于遵守、执行现行法律,无须承担积极增益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实用主义则解释了公司参预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对公共利益的贡献相比之下,高度理想主义较为合理,首先它强调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适当地承担社会责任;其次,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不限于消极责任而且包括公司积极参预公共政策的创设和执行,增进社会福利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营利性公司,根据其性质,笔者认为法律应当确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的基本目标,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为派生目标公司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公司法是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塑造公司“经济人”品性的为此,公司设置了大量的禁止性、限制性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强制公司规范地运作因此,如果违拗公司的本质属性,强加于公司广泛的社会责任将公司塑造成为非营利组织必然导致公司异化这非但与民商法以个人为本位的方法论所建立的制度体系难以兼容,而且会增加公司运营成为,降低经济效益,使公司缺乏动力和活力[15]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通过强制性规则改变传统股东权益至上的原则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16]正如波斯纳所言,在竞争场中,长期为了利润之外的任何其他目标而经营将导致企业萎缩,甚至有可能破产如果公司将这部份支出彻底由利润支付,则会导致企业的产量和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土地、技术等稀缺资源的所有者无法取得的满意的收益这样公司经营会因得不到稀缺资源所有者的支持而难以为继所以试图以最低成本为市场生产而又改良社会的经理最终可能将一事无成[17]即便为了公共利益考虑,一个社会彻底有必要开展大量非盈利性活动但是,尽管这些所有活动开展的本身没有任何经济利润,可它们却必须从经济活动的其它分支领域的利润中获得回报;否则,整体经济就会萎缩盈利性无非是经济合理性的一种说法
[18]“人们对于利润的最持久、最尖锐的批评是为了反对把利润作为社会的经济原则其实就是反对市场制度”
[19]公司承担社会责任除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公司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公益组织,那末,它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吗?它在哪些领域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仅就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伤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消极义务而言,那末,任何公司无论大小、财力强弱均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能力;然而,就公司承担增进社会公益的积极社会责任而言,一个公司要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必须有足够的财力,一个连年经营亏损,濒临破产,无法实现投资者回报,甚至拖欠职工工资的公司,是不可能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的即便是公司有财力去积极地实现相应的社会责任,公司立法也必须授予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权利能力这非但对公司制定目的条款具有引导意义,而且,当公司经营者作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却不利于股东收益增长的决策时,赋予法官能够判定其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依据使之能够避免当公司利用其财产去做有益于公益之事时,绝对否认其行为的效力,或者动辄受到股东的质疑,甚至使公司、经营者陷入诉讼的困境之中美国法学研究会在1984年4月提供了一份关于《公司管理原则分析与建议》的报告,其中第2-01条关于“公司的目的与行动”的规定,扩大了公司的目的,使公司不仅追求公司、股东利益的经济目标,而且还要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并对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了宣示性、建议性规定商业公司从事商业行为,应当以增进公司的利润和股东的收益为目的但是,可以为了公共福祉、人道事业、教育、慈悲的目的,而贡献数目合理的资源此时,则可以不以增进公司的利润和股东收益目的而行为该条除确立了商事公司及其经营者的普通行为准则,并为制定更加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范提供依据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明确了商事公司有权进行非以追求‘经济上回报最大化为目的的行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有48个州通过法案“明确地支持公司可以不通过特殊章程条款来资助慈悲事业”公司承担何种类型的社会责任,在何种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笔者认为,首先,公司不得伤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消极的社会责任,毫无疑问公司有能力承担其次,在公司财力许可的条件下,而且不违背经济合理原则的前提下,公司同样有能力承担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责任但是,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公司不可能取代政府、非营利组织和个人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公司只能承担有限的社会责任那种像1968年纽约市长约翰・林赛主张“确保每一所收容院里都有一位负责人,是那些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在内的大企业的责任”
[20]这种不切实际的泛公司社会责任观,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只能是一种激情满怀的空泛议论而已此外,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在不同性质的公司客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有公司其设立目的决定了它必须承担相应的政府职能,如安排就业、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本条件等;特别是那些不以营利为最高目标的企业,如公用企业、军工企业、残疾人福利企业、罪犯改造企业等,承担的社会功能大于其经济功能;而私营公司必须以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此前提下,国家鼓励其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但是,法律却不能强制性地规定它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财产去从事某项公益事业因为这样的立法是对公司财产的强制再分配,是对公司“合法的掠夺”
(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制度法律规定的公司社会义务是指公司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法律规则的指示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的应当性它作为一种关于行为的要求,实际上是由社会和国家向公司提出的公司社会义务具有不可抛弃性,如果公司不履行法律所规定的社会义务就会承担相当的法律责任尽管法律义务有时与权利人的权利对应,这时,法律义务在实践中是由权利人的要求而履行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一定要权利人提出要求,才有法律义务义务主体往往在法律的引导和激励下主动践行其义务因此,公司立法除了赋予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权利能力外,还必须有配套的激励制度,才干鼓励和促进公司积极、主动地去实施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例如,对公司进行慈悲捐助赋予税收抵扣待遇是各国通行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措施美国《国内税收法典》,明确规定公司慈善、科学、教育等方而的捐赠可予扣减所得税扣减数最高可达公司应税收入的10%并且,其余的部份可以在以后的5年内进行抵扣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份,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惟独把公司“当为”与公司“愿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干形成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佳模式此外,制定公司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和奖励制度,以及社会责任披露制度,促进、鼓励公司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根据一个调查,在1993年到XX年间,全球财富250强中自愿提交CSR报告的比例从35%上升到45%并发展到附有独立审计在日本,100强企业中发表CSR报告的已达到72%;这一比例在英国和美国分别达到了49%和36%o
[21]XX年12月31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XX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上交所公司管理板块公司、金融类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统计显示,XX年沪市有29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有32家主动披露,这表明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重视和关注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社会责任指引中率先进行探索,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每股社会贡献值”,这使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够量化到股东头上,有助于激发股东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支持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股东会决议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公司正在抓紧研制并计划于年中发布的上证社会责任指数,这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有效的社会责任投资基准,为基金公司推出基于该指数的基金产品提供较好的标的,从而推动中国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上市公司更加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即将删除)责任制度的建构
一、公司社会责任含义的多重透视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国内外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释义大多数学者公司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诠释公司社会责任自从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Shelton首次提出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术语美国学者就从保护股东之外的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讨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1927年至1932年之间,多德
①odd与伯利Berle之间环绕股东利益之外,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展开论战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在其合著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进一步认为公司的经营并非主要是为了股东利益,可能还有其他集团和个人如雇员、消费者等的利益同样需要赋予适当考虑1929年至1933年美国浮现的经济大萧条则进一步促使人们对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理论进行反思,认识到不能仅仅把营利作为公司追求的唯一目标在上个世纪1950年代和1990年代分别在世界更大的范围内掀起了两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均提出让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非股东承担新的义务以使其对更广泛的社会承担责任,而不仅仅是对股东承担责任国内多数学者也多大追随美国学者,认为企业除了营利和为所有者赚取利润外,还应该对厉害关系人负责“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们营利或者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1]公司社会责任从广义角度讲,是指公司应对股东这一利益群体以外的与公司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一定的责任,即维护公司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当地住民的利益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环保利益等
[2]其它相关论述基本雷同
[3]利益相关者的公司社会责任观,以平衡股东与其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为目的,要求改变或者限制公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惟一的经营目标,对公司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这是该学说的共识,但是,分歧在于是否应把公司对股东的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份多数学者在定义利益相关者时,将股东排除在利益相关者的外延之外,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应当包括股东,并建议把公司对股东的责任作为其社会责任的一部份
[4]o笔者支持少数学者的意见,公司利益相关者包含股东,公司社会责任蕴含着对股东的责任理由是其一,利益相关者是以公司为中心,环绕与公司发生厉害关系的人或者团体来界定的一个集合概念股东在这个集合体中,对公司享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承认股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成员,势必造成逻辑概念外延的不周延其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股东中心主义的修正,它反对的是以股东为本位的股东利益至上的公司目标定位,不赞成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运行的惟一目标它通过引入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以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理论依据,对公司存续的宗旨进行重新界定即公司除了为股东的利益从事经营外,同时也必须顾及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利益相关者理论便自然而然地把公司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实现股东利益为重心,拓展到了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管理被转化成为“包括高级管理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5]其三,股东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普通反映,利益相关者群体中任何一类主体作为个体来考察其利益都会毫无例外地与社会利益不一致例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同样会产生矛盾最后,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没有股东就没有公司,若将股东排除在利益相关者之外,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模式将会因失去根基,无法建构公司将成为其他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私利出发竞相掠夺的对象,最终成为人人有权利实际上人人无权利的无序状态,导致公司的社会责任最终沦陷为一种空想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自行裁量之伦理责任台湾学者刘连煜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者,乃指营利性公司,于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希翼者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抛却营利之意图,以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之期望申言之,公司社会责任,除了必须遵守法律责任外,亦必须实践“公司之伦理责任”及所谓之“自行裁量责任”
[6]o我国还有学者尝试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明确公司责任概念主张事实上公司社会责任有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之别应把关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称为道德化社会责任因此,主要关涉与公司相关的个人利益,即公司与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的关系,又可称为广义的社会责任;把只关涉公共利益的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称为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它主要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层面,包括公司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以及政府代表的税收利益、环保利益等之间的关系,又可称为狭义的社会责任对于狭义社会责任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公司在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中负有的维护社会利益的法律义务,以及侵害社会利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社会公共利益来界定公司的社会责任,把其限定于狭义的法律化责任范畴,而非广义的道德化社会责任,不仅源于公共利益对于个人利益的优先性,更能防范国家借道德之名来恣意干预公司的独立经营
[7]笔者认为包括股东在的内公司利益相关者是一个集合概念,利益相关者并非指某一特定的主体,如公司某一特定债权人或者某一购买公司产品的消费者,他们与公司之间已有的合同法律关系,已经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的个人利益已经有所保障,没有必要再借助公司社会责任这一范畴及制度,另行加以保护此外,将与公司相关涉的个人利益保护称之为公司的社会责任,非但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混为一谈,而且在法律制度的建构方面毫无意义因为,以往民商法律就是以保护个人利益为本位的立法,在这一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早已齐备因此,从普通意义而言,与公司有厉害关系,不特定的多数利益相关人实质上代表的就是社会共同体,他们普遍的、共同的需求就是社会公共利益由此可见,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诉求必然是以社会为本位,其实质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公司社会责任观与公共利益的公司社会责任观,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无非前者从当事人与公司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厉害关系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人范围,可能缩小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因为在时空上不可能与公司产生利害者,则不属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至于公司社会责任到底是道德还是法律要求决定于产生这一责任的规范渊源由于任何社会都离不开道德和法律两大规范的调整,因此,公司社会责任即可以是道德义务也可以是法律义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法律所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不是纯粹的道德义务的重述,而是法律化的道德义务或者法律强制性义务法律化的公司社会责任从是否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可划分为必须遵守法律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规定的责任与自由裁量责任前者包括所有法律中关于禁止或者限制公司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本身体现的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家意志,因此,公司执行这些法律规定也就意味着承担了社会责任后者指根据自身的财力由公司决策机关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作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决定,适当地承担社会责任,如支持科学研究、教育、文化、慈悲事业等这种公司社会责任是法律化的道德责任,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已经再也不是仅仅依赖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实现的纯道德义务,因为它已经纳入公司法的规范体系,公司法律对它的决策程序、效力的确定,以及利益平衡作出了明确的可行性规定公司社会责任还可以区分为消极的社会责任和积极的社会责任前者指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时不得做出伤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消极社会责任具有强制性,公司违反该义务非但其行为无效,而且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后者则指公司利用自己的财产从事增益于社会的活动,这属于公司自由裁量责任的范畴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及其规范要求关于民事义务和责任二者是何种关系从古到今就有一体体主义和区分主义两种主张古罗马法上,未对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加以区别,至德国普通法时代,仍沿袭罗马法思想,不对义务和责任加以区别只是在日尔曼法上,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有明确的区别近现代大陆法系民法因受日尔曼法影响,乃对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作了明确的区分我国民法又因继受大陆法系民法思想,从而严格区分民事义务与民法责任两个概念英美法系民法,其与罗马法相同,亦未对义务与责任加以区别[8]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产生于美国,由于美国法律责任与义务不加区分,所以公司社会责任就是公司社会义务它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中民事责任的概念大陆法系将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严格区别开来1二者法律性质存在差异民事义务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当事人的合法意思表示而发生,当民事主体负担某种民事义务时,他并未处于民事违法者的地位而民事责任是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效果,民事主体是以违法者地位承担民事责任的2二者的法律拘束力不同义务为“当为”由义务人自觉履行,其法律的拘束力体现为民事主体受到法律潜在的强制和制裁责任为“必为”,责任作为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的强制和制裁则已经现实地落在了责任承担者的头上[9]3二者的主体范围不同任何民事主体都要依法承担一定的民事义务而民事责任,作为民事违法行为的民事法律后果,则不是任何民事主体都要承担的据此,我国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公司承担的社会义务[10]公司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在性质与普通民事义务明显不同它实现的不是单个交易相对人的私人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它体现的不是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统而言之,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公司社会责任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义务
(2)公司社会责任既可以是公法上的义务也可以是私法上的义务
(3)公司社会责任是对世义务,它不是对特定权利主体的义务,它的权利主体是不特定的由多数社会成员形成的群体;
(4)公司社会责任具有专属于性,其义务不可移转
(5)公司社会责任是一种普遍义务社会责任是社会和国家向所有成员提出的关于一些最基本的行为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要求它是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所有成员都要承担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义务
(6)公司社会责任设定的目的,不仅在于排除公司对他人和社会的侵害,而且,倡导企业采取积极的行动增进公益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决定着其法律规范的性质和类型,因此,法律规定公司社会规范必须与其性质相匹配,惟独与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和内容相适应规范类型才干建立合理、有效公司社会责任制度例如,需要强制履行公司社会责任,如果法律不适当将其规定为宣示性规范或者任意规范,那末公司社会责任必然落空社会道德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体现利他的人文关心,不得伤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是一项道德规范产生的社会责任固然法律也可以对此作出规定,将其上升法律规范,使其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公司法兼具公法、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