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第20课从“战时接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R【课堂讲解】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1政治与军事上
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余粮收集制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核心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热点以及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
1.知识结构背景苏做面临产皎形势余修收集制一工业国有化内容《本泊自由贸易告遇义务劳动评价背景苏泯的经济困世和政治能机粮食税代替余然收集制j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内容Y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评价背景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斯大株模式”{交或单一公育制和计划经济I.评价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
(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例题1】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1).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是1918-1921年内战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正确;从内战的时间可排除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排除ABD项所以答案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2、概况(时间、目的)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拓展】“新经济政策不是在搞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核心讲解】如何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答案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积极方面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消极方面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例题2】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罗斯福新政D.公私大合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斯大林模式不具备材料中所述的特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新经济政策而非罗斯福新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私大合营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拓展】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异同相同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战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评价]不同新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拓展】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2、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拓展】斯大林模式“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3、斯大林模式的内容1内容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拓展】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2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3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核心讲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答案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例题3】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纪德受邀到莫斯科旅行后,罗曼•罗兰认为“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纪德则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可见两人共同担忧的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A.出现特权阶层B.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C.民众思维僵化D.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世纪30年代……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共同担忧的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当时苏联民众思想被同化,思维僵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出现特权阶层,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故D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影响
4、特点所有制一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5^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2弊端: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例题4]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B.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D.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题中材料“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体现当时苏联高度集中体制下自满心态所以应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例题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一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D.苏联工业化建设逐步展开【答案】D【解析】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初即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此现象发生的背景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受到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不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蓬勃发展,故选D项1928年苏联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项;1936年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建立,故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例题6】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的是老俄共(布)党员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些政策是不支持的,这就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在推行中遇到了阻力,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看出;B选项错误,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只是经营方式改变;D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课堂小结】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构建本课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