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豌通义》(跳,ch6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B.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减弱C.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D.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瞿(惧)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A.考据、求真B.求真、鉴戒C.鉴戒、陶冶D.陶冶、考据.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子产临终时对后继者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舍宽取猛的态度()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说明当时青铜鼎已广泛使用.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提出以君主一人之机谋使“天下”安定;墨子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主张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B.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C.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D.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工据此可知A.百家争鸣导致了官僚政治建立B.东周时期主流思想已基本确立C.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D.各学派在此阶段呈现协调发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材料主张A.按现实需要进行变法革新B.君主应维护广大平民利益C.统治者实行“仁”和“礼”D.推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先秦时期某思想流派提出了“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的主张下列言论与该思想流派相对应的是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C.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该观点也得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赞同,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A.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特征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核心价值追求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世界的相通性.古人认为彗星代表不详,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齐景公准备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实行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些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晏婴的观点A.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彻底批判B.反对君权神授观念C.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D.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之完成为一中国,当远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这一说法的依据是该时期A.小农经济的出现B.郡县制度的推广C.儒家思想的产生D.华夏认同观的形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B.是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次变法C.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D.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历史上,孔子的面孔曾被涂来抹去,一会儿是红脸圣人,一会儿是白脸奸人,有时候还成了花脸让人琢磨不透,有时候又成了鼻子上点了白点的丑角叫人觉得滑稽像先秦的古书里,孔子是个道德思想家,他的话既亲切又有学问,像个老教授;可汉代神秘主义兴起之时,孔子就有些玄乎了,在谶纬书里,他好像一个浑身充满了巫师气味的预言家;唐、宋以后,孔子恢复了正派人的身份,地位越来越高,好像是拯救灵魂的神祇,他那些平常的话也变得玄乎起来,好像充满了哲学、心理学知识;可是到了“五四”时代,他又仿佛成了阎罗殿中的总头领,把“吃人的礼教”当锁链拴着人的手脚脖子往死路上领现在可好,孔子又成了中国文化的总代表,越捧越高,曲阜衍圣公府大兴土木,阙里宾馆富丽堂皇,又是祭孔,又是观礼,外带演剧拍电视,好像孔圣人荣归故里又复生于世了——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问题1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2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怎样看待20世纪以来孔子“形象”的变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人”至U“重天”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土”的解放;“土”四处奔走,在流动中,除少数人是追求某种理想外,多数则企求步入仕途;各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材料二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有似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但又不同于春秋战国相同的是国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同的是国外还有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土”族,有着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所想,无不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很少关注个人的名利得失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他们都全力以赴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接受和探索新的文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又有帝国主义压迫,所以涌现了很多有识之士立志报国民国时期高校教师流动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在高校内部纵向的职称晋升和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流动;第二,教师在高校系统和社会上其他系统(主要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前一种情况可视为是系统内的流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跨系统的流动抗战爆发后,还出现了从北方向南方(西南)的区域流动——摘编自李强华《民国时期教育及人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⑵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异同参考答案B2A
3.D
4.B
5.A
6.C
7.C
8.C
9.A
10.Cll.C
12.C
13.D
14.D
15.D
16.D1仁、礼、义或具体回答其内涵也可2先秦品德高尚的先生智人;两汉巫师气味的预言家半神;唐宋以后世间“圣人“;五四时期反动势力总头领首恶;今天中国文化的总代表符号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关注20世纪以来儒学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互动辩证关系20世纪是中国深入探索和选择近代化道路、实现转型的时代孔子形象和地位的变迁,折射着转型中的中国所发生的裂变,从中可以窥见国人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的变化水平2仅从一个视角论述,未能阐述两者之间的互动辩证仅强调20世纪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击,或孔子形象演变与国内局势变迁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民国初年时局的变化与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与中西文化论战;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水平3没有使用材料中信息和史实评分项三论述水平1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并进行深刻、辩证论述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论述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水平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1原因
①政治上出现的空隙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
②重人事、尚才德是人才流动的思想基础;
③崛起的“士”阶层是人才流动的主体;
④跻入仕途、求取俸禄是人才流动的驱动力;
⑤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流动的社会机遇2相似
①人才流动的方向相似既有横向流动、也有纵向流动;
②背景相似社会大动荡、新旧文化交替;不同
①人才流动方向的内涵不同前者是国别之间横向和阶层之间的纵向;后者是高校学校之间或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横向和高校内部职称晋升的纵向,之外,还有地区之间区域流动;
②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侧重于个人名利,后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③历史背景不同前者是诸侯争霸,后者是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