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基础过关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商君书》日“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土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秦汉时期,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这些举措()A.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B.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C.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D.瓦解了血缘宗法社会.据汉简可知,汉朝外出者必须向官府申请通关文牒“过所”当乡啬夫审查无异后,具“请过所牒”呈报郡县;郡县受理核实拟“过所文”,郡太守、县令丞签发铃印“正过所”,发给行人随身携带,另存“副过所”以备查据此可知汉朝()A.乡啬夫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B.乡啬夫与郡守、县令丞相互牵制C.地方基层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D.郡县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自唐朝以来,一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银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D.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官僚收入购得十余顷田地首创“义庄”,将收获的租米用来赡养宗族,规定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口粮等生活物资,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奴婢及其儿女亦可按规定领取义庄族产受到朝廷的保护此类现象()A.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矛盾.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实现家族内部身份平等D.扩大了理学影响范围.如图为清咸丰元年的一份户籍凭证这份“凭证”()该户人家曾祖、祖、父母、叔祖、伯祖、伯父、叔叔、子、媳、女、兄、嫂、弟、弟注意事项举行保甲,专为稽查奸无,凡钱粮词讼及别项事件不在其内,如有不肖生监及地棍藉端扰诈良民者,立即严孥究辨媳、孙、孙媳侄、侄媳、仆、奴、雇工、店伙……A.兼具户籍管理性质和维护社会治安需要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加强D.详列户籍人口,有利于政府征收人头税
9.2002年里耶古城发掘出37000多枚竹木简,使尘封千年的秦朝历史,第一次全面以文字形式复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土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里耶秦简・户籍簿》及释文材料二春秋始,君主及各级封主均以社为单位来封赐,此时户口仍为私家性质……秦献公十年“为户(户口)籍(籍贯)相伍(五家为一伍)”,将户籍编制与人户伍的行政编制统一起来——摘编自张金光《秦制研究》材料三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一向军《里耶寻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成”“土五”的含义指出“夫”在家庭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户籍管理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一户籍管理方式的确立有何意义
(3)除户籍信息外,还可以从《户籍簿》中确证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谈谈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及利用要点二能力提升.明朝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修建库房,用于存放户籍册“黄册”并派官员专门管理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A.夏朝B.战国时期C.西汉D.明朝.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A.清查全国人口B.完善户籍制度C.加强人身控制D.保证赋役来源.中国古代户籍的书写载体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战国后期以简册取代木牍,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二是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古代户籍书写载体演变反映了()A.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目的B.地方户籍管理权限逐渐上移C.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善D.技术进步推动中央集权加强.明朝法律典籍如《大明律》《大诰》等从各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了缜密的规制其中,《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每个人的户籍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动,对脱户、漏口、合户附籍等罪作了严厉惩处这一现象()A.推动了法家思想的深化实践B.促进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体现了户籍管理制度的严苛.有学者指出,自秦以后的历代王朝都热衷于进行分区控制,最基本的分区往往被称为“里”“保”,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这一举措()A.防止了地方叛乱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基层治理D.禁锢了人们思想.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D.维护社会安定.《逸周书・文传篇》记载“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墨子•兼爱》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日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至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这反映出()A.古代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B.仓縻建设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首位C.中国古代救济思想历史渊源颇深D.社会救济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点.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其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A.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B.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C.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D.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1908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议事会议员由选民公选而城董事会董事则由城议事会议员在本城的选民中选任,以2年为期期满改选,再由现行政长官或转呈省行政长官核准任用,组成行政决策机构据此可知,清政府地方自治改革A.具有近代民主色彩B.导致清政府统治崩溃C.体现分权制衡原则D.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力.嘉善同善会是明末清初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规定“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禁止施济”这一规定A.有利于理学逐步确立其统治地位B.弥补了政府救济的不足之处C.一定程度上具有教化乡里的作用D.经政府默许具有法律约束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材料二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1根据材料
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BBBCCCBA
9.1含义“东成”里名;“士五”无爵或免爵者地位户主2方式户籍相伍以户为单位,把户籍和籍贯相结合意义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为后世历代所沿用3信息郡县制的推行;秦朝的爵制军功制;隶书的使用史料价值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利用要点行二重证据法,将其与文献史料相印证;孤证存疑孤证不立
二、能力提升BDDCCACBAC1变化在户籍法律上出现敕律并行;户籍向职业身份制转化,主、客户之划分以及客户入籍、专业户出现;户籍赋税功能分化原因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对法律领域有所要求;门阀土族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的崛起;唐宋以来,土地私有制发展迅猛,失去土地的民户逐渐增多;两税法的实行以及宋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结构出现变动2功能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克服自然经济造成的地方离心力,维持国家统一;封建国家通过基层组织编制户籍,并据之征发赋役维持统治结构运转,户籍制度成为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手段;封建国家对各类民户所从属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划分与维持,便利政府调节利益结构和激励机制;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们自由迁徙和职业变更,实现对社会的集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