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治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治理技术模式比较单一,农村生态产业化水平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等难题,深入探讨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人类开始寻求更高级的需要,追求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高质量的食品、良好的环境、舒适的住所及健康的体质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既要大力发展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通过向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争取资金援助等方式拓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显性成本压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要对自己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对此,地方政府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对农民普遍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升农民的生态素养加强包括地方政府的机关文化、农村广场文化等在内的生态文化建设,使农民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下转变过去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看法,还可以通过向农民发放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小册子,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向农民宣传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途径,转变农民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并且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鼓励农民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能,促使农民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碳;以农业生产源头减量作为导向,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做到减量控害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可以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评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从而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制度,采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与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等方式拓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根据农村地区不同的经济、气候、地貌等情况,在资金安排上予以适当倾斜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管护、领导和骨干素质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加快提升基层环境治理能力此外,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构建公共数据库、网络服务系统、质量检测数据库,这样既可以降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本,还可以使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及时沟通交流,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四)创新生态产业化机制,打造生态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农村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民俗特色突出,民风淳朴和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推动农村绿色旅游、生态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条件,可以以县、乡为基本单位,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项目,增强乡村休闲旅游的生机与活力,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要;不断强化与周边项目的整合,切实把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特色康养旅游品牌,不断增强景区的核心吸引力例如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乡以双苗奇石、高山湿地而闻名,这里空气清新、春暖夏凉,是人们避暑旅游的胜地近年来,托溪乡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推动黄桅子、养蜂、四叶参等具有典型特征的产业发展,努力打造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优美的特色小镇
五、结语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守住生态底线、实现绿色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守护好绿水青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经济,也要解决损害公众健康、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们既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也真正感受到生态之美
(二)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XX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则是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到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和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对农村生态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代广大农村要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利用好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契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奏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乐章
(三)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XX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例如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乡小通村长期以来一直用柴火烧水做饭,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费时费力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如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免费沼气,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了人力物力广西壮族自治区莲花镇红岩村过去环境卫生脏乱差,近几年,当地政府采取举措积极治理,红岩村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事实证明,新时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安排,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十分有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命脉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全力保证粮食安全,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农村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水质、空气、土地等因素对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既要从事传统意义上粮食的种植和销售还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则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够为粮食安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二、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依据
(一)党中央的重视和支持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力量源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我们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党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和安排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遵循党中央不仅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财政上也积极支持,截至2020年,已累计安排14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问题,2019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0亿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在三峡库区等流域建设了100多个示范点,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国家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认真落实多种力量参与的方针,利用妇联、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在全国超过90%的乡镇和自然村,组织超过4亿人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物的清除活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生态美丽、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夯实了根基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7.0%;通过不懈地植树造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
3.45平方米提高到
14.8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在改善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功能,国家通过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给予自然保护区更大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公园、自然公园、森林公园等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优势“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258亿元,共完成
13.6万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覆盖了28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
2.46万个建制村,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浙江省人居环境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了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浦江县以前几乎每家都有水晶作坊,因为水晶打磨的粉末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排河道,严重污染了河水,生态环境治理在全省一直是倒数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浦江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如今河水变清了,摘掉了“全省最脏县”的黑帽子“千万工程”为浙江省广大农村地区找到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路河南省也积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效处理了
1.3万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
三、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需要进一步担负起治理责任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绝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但是一些地方还是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成为主导,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依赖于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推进,但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晰,缺乏积极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一些地方企业缺少先进的排污、治理污染的设备技术,随意排放废气、废渣,而部分乡镇、行政村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执法人员,加之经费和人力不足,对这些企业束手无策,错失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最佳时机虽然我国相关法律为环保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保障,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异军突起,在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开展项目上取得突出效果;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公募基金会加强品牌项目培育力度,活跃度不断增强;中国扶贫基金会等非环保类基金会积极实施环保项目,把环保公益作为新的业务领域等,但是非政府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它们大多是秉持社会责任感、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而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当中,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非政府组织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相关部门还要对其所开展的一系列业务进行监督,使得非政府组织没有独立性,从而削弱了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二)农民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环保意识不够强,觉得环境治理不是自己的事,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部分农民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乱丢垃圾,乱倒污水,随地吐痰,他们享受着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却不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一些农村生态治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实际操作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保障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地方政府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公园、广场等建设中,而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一些地方虽然购置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但是后期缺乏运营、管理、维护费用,也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操作,设备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评估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没有达到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满意程度;农村垃圾采用村、乡、县结合的处理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来说,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对于偏远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而言,这种垃圾处理方式的运输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在垃圾转运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农村生态产业化水平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较多、地域广阔,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工业基础相对较弱,生产力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的价值追求是获取短期的、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主要从事既能获取经济效益又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产品生产、销售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就不再对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创新,使得部分产业发展模式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以旅游产业为例,某地区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当获得经济效益后,周边地区也会跟着推出大同小异的旅游项目,导致生态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而各个旅游景区却很少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
(一)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坚持走产业发展之路,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以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体系,严格把好项目“绿色”关,对严重破坏环境的项目坚决叫停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执法,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排污行为,对不同的排污行为要采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地方企业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当中,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理念;鼓励地方企业使用清洁、环保的生产设备,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环保社会组织要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建立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