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银川市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建设,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需要,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基[2021)8号)和自治区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宁教规发〔2022〕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人才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激发县中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健全县中保障机制,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和创新发展引领市贡献教育力量
(二)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以上县中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薄弱县中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大班额问题不出现反弹;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录取更加完善,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教师补充激励机制基本健全,县中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县中托管帮扶取得积极成效,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能力显著增强,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办学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县中整体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主要措施
(一)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根据自治区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指南要求,规划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强生活用房和运动场地(馆)建设,加强学科教室、心理训练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实验设备与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确保满足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严格学校建设经费管理,严禁超标建设豪华学校各县(市)要建立校舍安全保障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补充更新长效机制,“一校一案”制订本地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2025年基本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二)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工程印发《银川市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工作方案》,按照“政策引导、双向选择”的原则,组织市属4所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帮扶5所县中托管帮扶高中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得收取“品牌费”帮扶双方要通过教学研讨、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教育数字化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市教育局将对县中托管帮扶情况进行跟踪评价〈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
(三)提升县中数字教育应用能力优化县中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校校通”接入带宽水平,500M以上带宽入校比例达到100%1G以上带宽入校比例达到95%实现5G环境下的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提升支持“三个课堂”模式的硬件支撑能力;增加智慧教室建设数量,探索推进5G环境下AR/VR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应用发挥标杆示范校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校园、宁教云APP普及应用落实《银川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实施方案》,鼓励各县(市)探索区域内资源整合模式,按需搭建适合本地县中应用的“三个课堂”模式,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大本土本地资源的上线供给,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本土资源库〈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网信局〉
(四)严格控制校额班额巩固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工作成果,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因素合理分配招生计划,坚持阳光均衡编班,坚决杜绝产生新的大班额对现有大规模学校,各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规模压减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化解大规模学校,并随着办学规模调整,优化校舍资源配置和功能结构,有效改善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防止出现新的大规模学校普通高中新入学年级班额不得超过55人新建普通高中学校规模不得超过3000人〈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五)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全面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推进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银川市中考招生录取平台,加强招生计划、录取程序和录取信息管理压减市属(含自治区属)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计划,到2024年全部实现市辖区范围内招生加强招生监督管理,严禁未经批准跨区域招生,坚决杜绝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争抢生源,进一步规范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管理,防止县中生源流失〈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
(六)健全县中教师补充机制各县(市)要严格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相关规定,针对教师缺编县中制定教师补充计划,深入推进“市(县)管校聘”改革,在本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科学合理核定县中编制,及时补充县中教师,优化教师配备,严禁挤占县中教职工编制或长期借用县中教师,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国家公费师范生充实县中教师队伍,着力解决县中教师不足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确保满足高考综合改革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岗位管理有关政策,动态调整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适当向县中倾斜合理核定普通高中绩效工资总量,单独核增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纳入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七)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县中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施县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逐步扩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健全县中校长培养体系,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采取名校挂职、跟岗锻炼、集中培训等形式,提升县中校长政策理论和办学治校能力制定县中教师培训计划,确保高质量完成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培养80名教学名师、名班主任和骨干教师,搭建正高级教师、教学名师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配齐配强普通高中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落实教研员“五包”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片教研和网络教研活动,加强对县中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指导,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提供有力支撑与服务〈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八)推动县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围绕科技、人文、体育、美育等领域,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引导具备条件的县中积极申报自治区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推动县中多样化发展大力支持县中以特色高中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有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依据县中自身文化底蕴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工矿企业资源等,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九)开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印发《银川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推进县中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按照学校自评、县级审核、市级全面评价、自治区统筹评价的程序,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确保每5年覆盖所有县中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信息分析,坚持以评促建,有效发挥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将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县(市)及学校奖惩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十)完善县中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大县中经费投入力度,落实普通高中学费标准,确保县中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到校继续实施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顺利完成学业〈责任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实施“十四五”县中发展提升行动的重要意义,把县中发展提升工作作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区、市工作部署,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推动解决县中发展提升面临的突出问题树立正确政绩观,不得给县中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高考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校长、教师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为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提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人才保障
(二)强化协同推进教育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沟通,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好各项任务举措,加强对县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各有关部门把县中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支持开展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发改部门要支持普通高中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健全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县中及时补充教师,完善县中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自然资源部门要合理保障县中学校建设用地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修订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支持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
(三)强化督导考核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县中发展提升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强化招生管理、教师配备、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化解大班额等方面的督导,并对督导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强化问责
(四)强化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两微一端”等形式,加大对县中发展提升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严禁炒作高考升学率和高考状元,及时总结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县中发展提升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