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统编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简介《竹石》这首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题画诗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语文要素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体会人物品质《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炼、高度浓缩、含蓄委婉等特点,再加上时代变迁诗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等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我将诗人的生平与他的诗作引进课内感悟诗的内涵,学习诗人咏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文整的认知域,这样才能完成学生的自我建构,让学生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份迩之事义,远之事君的经典,怎么不值得我们去探索呢?我记得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曾为《诗馨篇》一书所写的序中说所言“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岁月浑如石,耐磨放成镜一棵挺立于岩石里的竹子,一场凛冽于朝夕里的风雨,一位傲然于血脉里的诗人,让我与学生再现了诗歌“厚人伦、美教化、遗风俗”的精髓这是诗歌的文字传递的,是诗人的风骨传承的,也是诗歌的文化渲染的.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高尚的人格和刚正的气节.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高尚的人格和刚正的气节教学难点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全诗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通过马认识了壮志未酬的李贺;借石灰感受了磊落淡然的于谦,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三首咏物诗《竹石》.板书课题,读题.解题本诗要咏叹的对象是一一扎根在石头中的竹子.出示作者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谈对“竹”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把每个音读准确课件出示一一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关注注释,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插图、资料、注释……).借助方法,和同桌交流诗句字面意思.交流学生不懂的地方.指名分享诗句的意思【设计意图郑燮的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予以点拨指导,给予学生的问题,才能真正以生为本】
三、再读诗歌,感知坚劲.再读全诗在诗中找一找竹子生长在什么地方?他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1)预设所处的环境立根破岩
(2)预设遇到的困难千磨万击.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接说明了竹子生存的态度谁找到了一一预设坚劲(坚韧刚劲)
四、借助词句,体会坚劲.默读全诗,思考诗歌哪些地方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竹石的“坚劲”?圈画出来,和同桌交流预设1“咬”一一(有力,毫不松懈),通过换“长”“抓”等次,加深理解预设2“立”一一深深扎根,难以动摇,引导理解预设3“任”任凭相机引导并选择其中的一句,说一说当烈日炎炎时,竹石;当暴雨倾盆时,竹石;当寒霜凛冽时,竹石;当大雪纷飞时,竹石;.小结一次次经受磨难,一次次扎根生长面对这样的竹石,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带你的感受,再读全诗一一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设计意图以生为本,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竹子的“坚劲”,充分想象画面,让诗人笔下的竹石更有神,有魂】
五、借助资料,感悟诗人.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诗中的竹石的形象,说说你还读出了什么?1小组内交流;2指名汇报.师小结确实,郑板桥一生都是这样,爱竹、画竹、写竹出示竹子图处处表达着他对竹子的喜爱,也借竹子来表达了自己对竹子品格的追求和向往.拓展《墨竹图题诗》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这首诗中你有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燮?这样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叫托物言志【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才能真正悟出诗的意境诗都是诗人内心的独白,通过诗人资料的搜集和分享,理解托物言志诗,竹石中体现的精神就是诗人一生的境遇和品行的外化诗人不仅仅是写竹,也是在写他自己这样设计,不仅能够理解诗所言之志,也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之志】
六、课时整合,理解托物言志.关联前两首诗,引导学生发现一一托物言志.出示三位诗人生平资料,看看这三位诗人托什么物?抒发他们怎样的志向?预设第一首《马诗》,李贺通过马,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志向;第二首《石灰吟》,于谦通过石灰,抒发自己清廉正直的志向;还有我们今天的《石灰吟》,作者借竹石,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和铮铮铁骨.总结“托物言志”的写法,并拓展积累.生分享咏物诗.师小结、升华【设计意图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举例,再让学生充分回忆,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连接点,找准言“志物】
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竹石》;.继续搜集并积累咏物诗板书设计:竹石(相机板书)~【设计意图本诗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的精神所以,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清晰地读懂古诗,相机板书的内容,也能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的地位也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之志】教学反思:正空山听雨,冬雪围炉只言一二,便能身临八九,这便是诗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当我们将其熔铸到生活的气息中,滋养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时,诗歌也会以其独有的气魄,锻铸了我们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情怀教学《竹石》一诗时,我便深有所感
一、字字珠矶,言之凿凿我们通常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这四个环节来完成古诗的教学在教学《竹石》一文时,学生充分讨论了诗题的意思后,便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诗句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二十八个字,处处彰显了郑燮的在文字上令人称赞的造诣然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遵循个人的教学环节,我始终在强调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因此,学生即使回答到了这首诗的精神内涵我并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肯定课后想来,这种剥离了诗歌文与魂的教学是多么苍白,这种抛弃了生本的教学环节多么不真实!幸好,学生在我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里,对我热捧的“字面意思”理解得确实很透彻然而,咏物诗的吟咏对象总是深刻的,学生要想准确深入地把握他们的特征,还需要在字词的深入推敲中对事物特性进行二次凝练和概括在《竹石》的教学中,我以“坚劲”一词作为本诗的中心话题,让学生再次走进诗词,咀嚼文本,品读诗歌隐藏的志趣学生从“咬”和“立”字,感知了竹子面临的困难之艰,生命力之顽强还有的同学从一个“任”字感受竹子的形象,任是一种洒脱,一种态度,学生感受这个字时有了比“咬”和“立”更深的体悟,抓住了事物最主要的特性,这为后续理解全诗作好了铺垫难怪郑燮被称为世人称为“怪才”,极其准确的表达,字字珠矶,令人回味;饱藏意蕴的讲述,言之凿凿,发人深思,就便是诗
二、物我相融,言意齐飞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正确引领学生找准“物”与“人”的内在关联,才能正确解构咏物诗的精神内涵鉴于此,我在课前然学生进行课充分的预习,并收集诗人郑燮的生平资料,对照板书中竹子“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韧刚劲”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资料充分讨论“郑燮与竹子有什么相同点”“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查阅、筛选并整合资料的能力,咏物诗中对事物特性的描摹最终指向的是生命个体,我们要找准“物”向“人”过渡的切入点,为学生体悟诗人的情志提供快速通道在充分讨论资料后,学生也从快速找到了郑燮与竹子的关联之处,比如由竹子“立根破岩”联系到郑燮自幼生活清苦,努力奋发的形象;由竹子的“千磨万击”想想郑燮仕途坎坷,遭遇的打击重重;由竹子的“坚劲”联想到郑燮的刚正不阿,铮铮铁骨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形成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认知聚焦具体事例,交流人物生平,这为最后“人”与“物”的交融作好了铺垫诗歌的精髓在人伦、在教化、在风俗而郑燮在康乾清和的时代,固然遭受着不公与不快,但他以竹子自喻将这种物我相融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洋洋洒洒,不着痕迹,却又处处彰显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文如此,意如此,人亦如此,这便是诗
三、见微知著,和而不同,至此围绕咏物诗的表达特质,学生逐渐从诗歌的文字走向了诗歌的文学,初步窥探到单首诗“物”与“人”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我们不能止步于此,《竹石》是本课的最后一首古诗,更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首古诗,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咏物诗的积累,我们需要进一步引领学生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表达艺术,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一类古诗的典型表达策略结合本课的课后习题,课堂上我先组织了同学们回顾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学生很快就能说明《马诗》和《石灰吟》中,诗人的志向学生在诵读品悟中一步步感知诗词中的意象表达,通过理解关注到了本课的三首咏物诗在描写和表达中的共同点,此时我顺势引出“托物言志”,深化了物我相融的表达艺术至此一首短短的竹石也能这样深刻地让我们在学生心中镌刻一种高山仰止的情怀然而,托物言志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小学阶段学生接触了很多,《竹石》作为全册的最后一首,也是肩负了其在小学阶段古诗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未来学习古诗的传承与创新古诗中如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罗隐的《蜂》、虞世南的《蝉》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篇目,课上的整合与比较,让他们对这些自然之物逐渐地心怀敬意,引发思索,这样他们才能善于发现诗歌中的独特魅力才能感受古代文人高雅的审美情趣,才能将这种高尚的文化习得刻入血脉中最后的拓展关联便可让单一的古诗教学成为学生学习一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