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多元一体.多元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形成了特征各异的文化,这些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二)奠基先秦时期.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概况:
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实质针对当时社会动荡,找到一条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面对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4)共同精神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
(5)现实价值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形成秦汉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官方化正统化神秘化;孔子教主化特点
1、八道、法和阴阳五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奠定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外儒内法,济之于道;
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仁政等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3、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强调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
4、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由批判时政到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繁盛魏晋隋唐1魏晋时期玄学盛行2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四繁荣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1、含义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形成以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同1主体内容
①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是儒家学派
②都主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③都强调伦理道德
④都强调主观意志力量,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2目的都为了维护专制统治3影响都扼杀人性,束缚思想
3、特点1注重个人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2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长期服务于统治3逐渐僵化,毒害思想4更加哲理化、思辨化,粗糙到精微5孟子地位上升,由周孔之道变成孔孟之道,回归原典6儒学更加普及化、世俗化五转折明清时期
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六衰落到复兴近代.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提供有利条件2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3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4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5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6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7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8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伦理观和政治观以人为本1伦理观
①人本含义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
②意义: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2政治观
①民本含义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②意义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内涵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2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意义以天下为己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贡献力量4•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义不断挑战自春追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处世观和而不同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和谐大同,命运共同
三、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凝聚性;多样性;包容性;连续性.价值1思想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它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政治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中国化L过程1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相融3完成本土化隋唐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4融合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1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二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思考】早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以传教士为主体;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以传教为主要目的;以科学技术为主;没有产生根本性变革;强调实学;适应性调整策略
2、影响1积极
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2局限性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2表现:
①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二
②“中体西用”1862年,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③维新思想
④民主革命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新式教育的特点
1、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近代化而起步;
2、建立在封建传统教育势力根深蒂固的基础上;
3、分布集中在沿海一线口岸城市;
4、创办者以清政府的重臣要员为主;
5、应对外交、国防建设的需要;
6、教育政策上除旧布新;
7、缺乏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自为政,难成系统
⑤民主科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B.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归纳】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历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1、
2、
3、
4、
5、6^小我助愿做M时强超脑病中神播代伍
三、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原因
8、人K聊试标人1®补捌爆酗椿阮系而历中国画辆绻专、
1、舔ft蛆喇麻3,班触SMX勘代入
4、帕7蹄外乳4和才冠,羯携册施空娘61就知讯方抽他囱认通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一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汉字1时间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2表现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儒学1时间公元3—5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概况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1时间大约4世纪以后2概况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制度.1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2日本7世纪,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3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其他:1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的影响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二中学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冲击封建社会,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一一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12T3世纪,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2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学派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②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
②人性论(人性本善);
③义利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气节)荀子
①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②人性论(人性本恶,用礼乐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君舟民水”民本思想)道家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
②人生态度(逍遥);
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加强君主集权;
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宜则备变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德刑并施”“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世界观理是本原心是本原哲学范畴主观唯心客观唯心穷理方式由内而外由外而内项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不同点作品《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读通鉴论》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作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相同点内容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社会责任,提倡工商皆本,反对空谈,注重实用影响
①实质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阶级•派别时间危机内容特点部郅缴艳报徐1世外悔rfT池洸琳WW耒画、浅显讲给徐1他纥6的H旭缁缉A即枕外患、停留在器物房面收的的缴|g5闰T滉4异的级左诒激化《魂政新繁产波植琳*刑级维弼僚髀出嶙6腑山汕羽麻H悭的耳此一次世经初甲午战后斜诩切判上5K到制像闵M蟒和一⑺2异所依团U加^除三%水啕撤出派田5耳-,脚后疏枷濒向制塔深入到思想自畲无多的绿一聪思五义不断可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