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酒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讲授新课】第1课时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选官制度走向衰落,新式选官制度逐步建立的重要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考试科目,显然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晚清统治者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被迫进行改革.初步尝试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其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其如何分场命题考试,一切详细章程,该部即妥议具奏——《上谕》(1898年6月23日),陈元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内容
①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②戊戌变法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改试策论的上谕,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7月,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3)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逐步形成
(1)背景1901年,清政府意识到之前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求自强、振兴之道,清政府实行“新政”
(2)内容:
①传统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1905年12月,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至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②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1901年,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③部分更新选官制度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学堂选官的基本精神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的举人、进士再进行考试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此时的学堂选官只是作为科举选官的补充及鼓励兴办学堂的措施1903年,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详细规定留学生归来后的待遇和地位.变化革新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成为正式选官途径,直至清王朝覆灭
(1)科举制度的废除1902年起,清政府改革文科,并废止武科,还规定不准使用八股文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2学堂选官制度确立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实行癸卯学制《章程》参考了西方特别是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以及近代以来中国新式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各学堂奖励章程》对国内各类学堂毕业生的出生和奖励做了详细的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1905年,学部学务处拟定清末第一个归国考试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得以确立思考1: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学堂出身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的待遇,还可以享受优先进入仕途的待遇,这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学堂选官深刻的影响了读书人的命运,还表现在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成立后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包括文官制度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民主共和制成为新政权借鉴模仿的对象当时中国又面临着科举制废除后产生的严重人事行政危机,引入已在西方各国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当务之急2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之流弊,中国向来校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的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孙中山在吸收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文官考试思想,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影响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尽管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1)建立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任用法草案》等法案,设置了主持考试事务的机构,规定了文官考试的相关程序,建立起有关文官甄别、任用、惩戒的制度规程
(2)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①考试选官制《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铿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行过数届
②甄别制文官考试尚未实施前,大多数官员的资历、学历都很难达到法律所规定的的任职标准,北洋政府建立甄别与甄用制度,作为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甄用指不经过文官考试,而以保荐的方法任用官吏3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一.
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
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
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
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
五、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国民政府公报》第232号(1929年8月2日)
(1)内容
①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考试院负责考选、锭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
③颁布相关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这是文官考试的基本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规定具体的操作事宜,由此初步形成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④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3)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具有党派性,政治色彩浓厚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思考2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发展:
(1)设置考试院负责考选、铿叙事宜;
(2)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1993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
(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3)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2课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1)最初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根据地经过20多年的实践,这一制度已初步形成规范,如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以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培养方法等这些规范对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建设根据地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新中国成立后干部管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沿用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初创并受苏联干部制度影响而建立的国家干部制度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发展为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成为总干部,干部的选拔录用不需要考试
(3)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4)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之后,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李如海主编《公务员制度》
(1)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全面改革干部管理制度,以考试手段录用公务员,开始为党和政府所重视1987年,中共十三大决定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配套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结束了“统包统配”的用人方式,国家公务员“凡进必考”的选用制度初步建立,以考试的形式控制了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干部队伍呈现开放性、法制化,更有利于社会公平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是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规,它借鉴了国外公务员制度的成功经验,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人事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改革的新经验上升为法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的一项干部管理基本原则,也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一项公务员法的政治原则我国公务员法把党管干部原则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原则来加以规定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各地普遍推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机制已初步形成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公务员队伍的结构得以优化,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问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第四章录用第二十三条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的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思考3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白钢《政治制度史》一方面,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因为法制化是现代人事制度的基本特点,各国都在总结本国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本国人事制度体系,并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实行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对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课后作业课后反思课题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理解建设一个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历史解释通过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史料实证通过梳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继承与借鉴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家国情怀理解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的发展重难点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式、阅读归纳法课前预习阅读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初步认识近代以后,随着传统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面临的巨大变革,中国尝试建立文官制度开始重难点突破【情境创设】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属总理事务衙门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陆续开设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课程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