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瓜洲镇渔村记录片文案清晨五点,雾气渐渐从江面褪去,阳光穿越云层,洒下点点金辉此时,又到了瓜洲渔民最忙碌的季节,依水而居的人们,将收获来自母亲河的馈赠瓜洲,长江流域历史悠久的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盛,运河古道相伴千年,与长江水交汇于此,丰美的水产,催生了当地渔业的繁荣渔民以船为家,在百年的时光流转中,经世代渔人的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严格考究、精益求精的渔业传承体系村书记采访解放初期各个地方的渔民沿水路集中到瓜洲这段江面上捕捞当时叫“渔业大队二1968年开始在周边陆上定居至U85年之后又开始陆续购置渔船,进行长江捕捞(瓜洲段)2001年体制改革,渔业乡的6个渔业村拆分到属地管理我们这边就属于邢江区瓜洲镇目前现有人口568人,89户有专业捕捞证,真正从事渔业捕捞的在230人左右在瓜洲,不同的捕捞方式,渔民们常用捕捞工具也是多种多样螃蟹网,由聚乙烯制成,60-70年代使用麻衣网捕蟹;一条船装备11-12张网,捕捞时用竹子穿过网,顺势放入水中作业,拉起收网一般一次捕捞需8张网,2-3张网备用;螃蟹网网眼较大约有5公分,过滤掉小鱼小虾的同时,螃蟹就留了下来蒯鱼钩,属第二类大型钩,捕的鱼最大在15公斤左右因尼龙线较滑,需将三股细线打成一根主线,钩子由中间穿入,依次按序绑制熟手一天可做1000张钩,新手一天可做400-500张钩一盘钩长则可用一个月左右,使用时需搭配配重一同使用旋网,做法较难,由网身、底脚、牵绳三部分组成,网身尖圆锥形,底口大,上中下网孔数量不一,每个网孔约2公分;一张旋网加工费500-600元,熟手做也需2个月左右旋网便于携带,所在水域有什么鱼就能捕什么鱼,最高可捕20几斤,但是使用旋网是一项非常高超的技能,现在能用这种网的渔民已经不多了刀鱼网,根据刀鱼体现特点定制,网密丝细,有小眼130大眼8个,30个浮子;小眼有1000头,长约4公分(小眼数量不明确),每船可用8条网,10个浮子配一块砖;刀鱼必须用细丝才捕到,因此渔网忌摔容易坏,一条网1-2个人即可操作;5-6个人扎网需一小时左右鲍鱼、刀鱼、蒯鱼、河豚四大长江著名水产,承载着“鱼米之乡”的盛誉而刀鱼因其“出水即死、保存不易”的特性,独树一帜,难怪宋代著名美食家、诗人苏东坡对其捕捞充满“恣看收网出银刀”的期待刀鱼体长甚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它是泪流物种,每年春天从大海逆水洞流长江产卵,体态丰腴,肉质愈发鲜嫩是为“春倍妙物二刀鱼的捕捞是自然法则与顺时而为的完美结合一次捕捞需要两条船配合,开始捕捞前两条船先合并在一起,做好撒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接着将网拉开,两条船也由此分开持续撒网,船向下游行进等待刀鱼入网收网时两条船同时进行,直到两船再度合并在一起这种作业方式叫打落水鱼或者叫牵网在刀鱼捕捞季节,渔民们往往夜以继日轮番捕捞,夜晚的江面比起白天静了许多,两艘渔船不仅支起了照明灯,渔民们也戴上了头灯方便作业,在灯光的照射下,拉网、撒网、船行下游、收网,重复着白天捕捞流程,期盼也在重复劳作中交织,这样的期盼,如今在长沙水域污染日益严重,刀鱼数量急剧减少,全面禁捕现实面前变得很无奈……曾经时令家常菜,如今能有几回尝,让渔猎与食鱼两相难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对于瓜洲的渔民来说,开捕江蟹的日子也到了长江从上游奔腾至此流速放缓,沿途支流在这里交汇,这是渔人眼中的“黄金水域”,也是整个长江流域最适合捕捞的水域之一不过捕捞野生中华绒螯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渔民们装好渔网、鱼钩,陆续驶船出门阳光明媚,水下的含氧量提高,蟹群的密度会很大在低温中,蟹群聚集不动,便于定位捕捞渔民们深谙这一点,忙碌的身影,打破了长江渐入冬季的萧瑟渔民们沿用祖辈手口相传的传统捕蟹法,选择长江平潮(回潮)时间段,将捕蟹船开到固定位置,然后调转船头90°将船横过来捕蟹时,一共要用8张网,9个水帐先放6张网在上游;然后在下游位置,放3-4个水帐,接着放剩下的2张网,最后再将剩下的水帐放完阳光和江水映照着渔民古铜色的面庞,苍劲有力的手臂随着铿锵的节奏上下摆动,渔网掀起水花,在眼眸中飞舞跳荡,定格成劳作者的生动景象从“世业洲”下网顺流而下到“六珏”上口绞网,不多不少,一共12公里,这是历代渔民严格遵守的红线一个渔民采访(讲述捕蟹技巧)下网的技术要点一是看准水流,回潮的时间2是放网的技巧,先放尾梢网,2个再放,后腰网2个,头网2个,最后前腰网2个绳子长度不一样,要让网在江底完全展开距离江蟹收网还有几个小时,渔民张大宝一家开始准备午饭这顿饭中,鱼是绝对的主角儿老张的夫人是远近闻名的大厨,做得一手好菜约莫四五分钟的光景,鱼香便在船舱四溢开来家常的杂鱼,经渔家之手,融入了阳光的味道,风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长江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是滋味,更是情怀,才下舌尖,又上心间下午,到了收网的时间网在上游,水帐在下游,渔船顺流而下,水流的力量带着船往下游拉网水流的速度影响着拉网的速度,而拉网速度又决定着产量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才懂得,在机动船只普遍的今天,两种速度的平衡已无关乎技巧,而在于心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靠”字便是渔村千年不衰的秘密伴随着水浪的起伏,蟹网被拖上了渔船蟹农辛苦一天,终于换来不错的回报渔民老张采访每网产量在5公斤左右(讲述螃蟹的大概产量、个头特点和主要销路)几个小时后,夕阳西下,到了另一批捕捞者的作业时间在乱石聚集、暗流涌动的水域,渔人在岸边固定一个点,小心翼翼地往下游慢慢顺着放鲍I鱼钩按照不同鱼的喜好,挂上蚯蚓、面包虫、蚂蝗等饵料饵料挂好后,渔人将5到6张钩子中间放一个配重,慢慢沉入江里,一直放至江中间,配重的份量与江水的流量比例恰到好处,这是渔民多年摸索的经验放完鱼钩,再用大配重放到江底去做好标记蒯鱼钩渔民采访(讲述自己捕捞的经历)我的父母就是渔民,我从小就在渔船上生活17岁那年,我就开始跟船,25正式从事捕鱼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年轻的时候,长江里没什么大船航行有的就是渔船那时候长江不光水质好,鱼也多一条渔船出去,光是刀鱼一天就能收获一两百斤凌晨时分,又出发了渔民将船停靠江边,固定鱼筋,布成各种迂回曲折的阵式,鱼箭,俗称迷魂阵诱入网内的涧游鱼类,不久将出现在鱼市,成为抢手货小镇的早晨,在鱼市的吆喝声中醒来,逛鱼市成为小镇人每天的必修课在漫长的岁月里,有鱼市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有滋有味第二天一早,长江刚刚涨潮,渔民大鹏已开始收蒯鱼钩驶船来到江中间放标记的地方,用钩子把配重拉上来,然后顺着绳子往岸边收鱼,慢慢往上拉拉钩是个体力活,对于体型有些瘦小的大鹏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蒯鱼钩渔民同期声收鲍I鱼钩时的同期声鱼群随着水流一路迁徙,有一群渔民则轻装上路,只凭双手,寻找地笼地笼,规格略小于鱼筋,可以用锚固定,任何地方都可放置一个简单的地笼就可以捕获不少小鱼小虾,这样的方法一度促进了渔业的快速发展阳光慢慢贴近地平线,老王与同伴一起配合向下游趟网,两条船配合,将网拉开,向下游顶,到下游再合起来收网,前后一个小时他们相信,总有未被发现的鱼类隐藏在河流的角落之中另一群人则十分淡定,他们使用的是大钩,外形与蒯鱼钩相似却不挂鱼饵,依靠水流将鱼往钩上冲,颇有姜太公愿者上钩的意味聪明的渔人对这些工具的运用早已得心应手先在岸边放置好竹子,再将绳子的一头系在竹子上,然后顺着水流往中间放放完,用配重将钩压到江底,用浮标做标记这种看似原始的方式,对捕捞技法有着严格的要求钩和吊坠的配比很重要,7厘米左右一个钩,每个钩上有浮标,4-5个浮标放一个配重放钩的时候,双手配合,船也要配合,慢慢往后退朝阳渐渐升起,江面上泛起红晕,渔民开始收大钩,先用工具将江中鱼钩的一端捞起,然后顺着绳子往岸边收鱼,慢慢往上拉手感最重要,掌握不好鱼容易脱钩十月中旬,天气突变,渔民要赶在降雨前,赶到江边放置虾笼虾笼分两种,大的叫坐笼,小的叫方笼,虾笼里放入饵料,用竹子固定在岸边浅水区域对瓜洲镇的渔民们来说,端午节才是捕虾的旺季而现在,只要过段时间去照看一下虾笼就好丝网每条长数十米,虽然很轻,但是想把它架设在水里,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在架网之前,渔民要先将网眼调整到一定的尺寸以此捕获大鱼,放生小鱼,自然的馈赠就在这取之有度中得以循环往复,而明年,鱼群又会结队而来,生生不息人类活动促成了鱼类的相聚、离别,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看准鱼类的活动轨迹,渔民王小刚开始旋网,这是一种依靠自己身体旋转的力道将网旋出去,然后立即拉上来的捕捞方式,更多关乎力气和运气“长江里的鱼是捕不完的“一一在长江渔业发展的“黄金岁月”里,每个渔民都坚信这一点,但进入21世纪后,渔民们渐渐发现,在长江里捕鱼越来越难了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往日起伏的江面仿佛被熨平,长江变得安静航行在这片蔚蓝之上,我们可以听到江水平缓的呼吸距离长江全面禁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瓜洲的捕鱼人,每天从日出到到日落,进行最后的渔猎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初步明确长江十年禁渔制度依据后续一系列文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靠水吃水”,几十年的从业,相对于一片水域的光阴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于一辈渔民来说,却足以酿出身深厚的情感在过去,这情感是一种让人持之以恒的动力,而今成为了巨大的阻力,想要在时代前进的社会大潮之中,找到“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这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为确保退捕工作顺利完成,瓜洲镇成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会议,稳步推进相关工作长江禁渔以来,为帮助退捕渔民转产,让渔民尽快适应居民生活领导小组快速行动起来,邀请人社、渔政等部门干部共同走进“甲板议事厅”,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完成所有渔船证照注销、船网回收工作,全面实现了禁捕退捕2020年xx月,最后一批渔船将被拆解临场而立,巨大的渔船像玩具般被吊起,而后被剪成三段,看着这一幕,每个人心中都意味难明,无论是被动或是主动,也无论是情愿或是不情愿,过了今天大家都必须要学着去接受和创造另一种新生活了离开,难免有些不舍,因为那里曾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地方;上岸,因为这里有比一江碧水,更美好的明天渔民同期声和这片水域打了那么多年交道,心里虽然很舍不得但我们也都明白禁渔是为了保护生态,是好事,也愿意支持在禁捕退捕的同时,瓜洲镇精准施策,温暖上岸渔民之心,摸排退捕渔民就业及社保情况,主动上门帮助退捕渔民办理社保参保手续按照“推荐就业一批、技能培训一批、支持创业一批、公益岗位托底一批”的思路开展帮扶,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字幕156户渔民全部建档立卡;已先后开展2场专场招聘会和2次创业培训班;xx人成功转产转业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今的瓜洲镇,拆除与新建每天都在发生,总计达15180平方米的安置房正处在紧张地建设之中,完全接受“另一种生活”,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依照“十年禁捕”相关要求,瓜洲镇全力做好渔民上岸后的禁捕巡查工作,通过公益性岗位从禁捕渔民中招聘了5名护渔员,45岁的“张仁礼”便是其中一名早上八点,张仁礼骑着电动车前往江边,穿上红色马甲,整理好手套,开始了日常的巡查工作曾经“烟波浩渺中,出没风波里”的捕捞生活,而今已成为了回忆,告别了渔船、网具的他,以全新姿态为“水上漂”的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期声(张仁礼)捕了半辈子的鱼,是长江养育了我,现在,可以继续在船上工作,保护长江生态,这样的工作很合我的心意回首百年,长江畔的生活,正悄然谢幕面向长江,感受风的来向,从长江水域千帆竞发,到如今的全面禁捕,渔民开始上岸过上新生活,昔日的瓜洲渔民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原始的淳朴,他们的子女,正渐渐从长江捕鱼人,转变成为长江水域的护鱼人,以另一种方式诠释“靠水吃水”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