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郑伯克段于鄢》讲稿今天要讲的是《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大家都知道是孔子作的,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左氏传》这个“传”字,咱们大家看到这个“传”,很容易想到的是传记,但在这儿显然不是传记,而是“注释”的意思《春秋左氏传》意思就是,一个姓左的人对《春秋》所作的注释,解释《春秋》出来之后有为它做注释的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是三传之一,其他两传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据说是左丘明撰写的,但是不是左丘明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它文笔优美,文辞简练这部书所记事迹上起周宣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05年书中编年记事,是用鲁国公来作为次序纪年鲁国一共是十二位公,《左传》就是按照这十二位公的次序来编写历史事迹这部书止于鲁悼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64年,一共是259年《左传》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一共是三十卷,十九万余字,内容涉及了兼及西周时期部分史事和夏商以前的古史传说取材甚广,包括各国旧史口碑传说等等所以它是今天我们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左传》的通行本,有清阮元刻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比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欲与大叔”“欲”咱们都知道是想的意思,“与”在这是给予的意思,“欲与大叔”意思是如果庄公您,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太叔,如果是这样“臣请事之”这个“之”大家看是指谁呢?显然是指共叔段如果您把国家的国君之位,让给共叔段,那么我“请”就是请求“事之”,这个“事”在这是侍奉的意思,我就请求去侍奉他“若弗与”这个“弗”就是不的意思如果不想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则请除之”这个很明白,那就请除掉他“无生民心”,无生民心就是,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公曰无庸将自及”,这个郑庄公还是很有把握,他说无庸,“无庸”的意思就是用不着“庸”在这就是用的意思,用不着“将自及”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及”字,在甲骨文里边,是一只手抓另一只手的图形古人就用这个图形来表示抓住、达到的意思所以“将自及”就是自己达到将会自己达到,达到什么呢?咱们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在这,庄公指的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将会自己达到灭亡下面“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縻延”“又收贰”,“大叔”是共叔段,“又收贰以为己邑”,“贰”就是,指的上文的这个两属的这个地方本来是庄公的地方,这些地方在属于庄公的同时属于他(共叔段)现在又进一步,把那个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收贰以为己邑”就是把这两属的地方收过来变成完全自己控制的地方这个“邑”上次咱们讲了,就是人居住的地方这个甲骨文里边,这个“邑”的口字,咱们的楷书里边的口字,在这个甲骨文里边,它是表示一个地方,下面就是一个人,所以“邑”这个字,就是住人的地方“至于縻延”“至于”就是一直到的意思“縻延”这个书上有注释,就是郑国的一个地名,在现在河南省的延津北边“子封日”这个“子封”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这个公子吕,他很为庄公担忧,他很着急他因为看到共叔段的势力不断地发展,觉得庄公的权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他说“可矣厚将得众”说这个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可以了“厚将得众”这个“厚”在这指的是势力雄厚,”将得众”就是将会得到民心这个郑庄公还是很不着急“公日’不义不昵厚将崩’”他说“不义不昵”在这是没有正义,这个“昵”原来是亲昵的意思,在这引申为团结所以在这就是,意思是不义则不昵,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没有正义就不能够团结人因为刚才子封说,这个势力雄厚之后,他就会得到民心庄公认为,因为他没有正义,所以他不可能团结人,不可能得民心不但如此,庄公还指出“厚将崩”,他的势力雄厚之后,反而会分崩离析,民众反而会背叛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代表正义因为庄公是合法的这个王位继承人,而他弟弟不是他要夺权,所以正义就不在他这一方面这一段,给大家翻译一下不久,太叔,就是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两个小城市,同时听命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君王您到底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众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除掉他,他会自取灭亡的”太叔进而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地并且发展到縻延公子吕又说“现在可以下手了势力雄厚,将会得到民众拥护的”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势力雄厚反而会分崩离析的这一段就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兄弟两个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但是从这个地方看庄公完全不着急公子吕再三劝他,他一点都不着急,这是为什么?这在下一段,就能够看到这个原因“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非常简略,大家看在这书上只有两行字,但是这两行字,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刚才说到,太叔已经把两属的地方,完全变成他自己控制的地方,现在要进一步“大叔完聚”这个“完”它的本意是完整,“聚”是聚集的意思,在这,这个“完”是使动用法使之完整,使什么完整呢?就是使他的城墙,所以这个可以理解为,翻译为修固城墙“聚”在这是囤积粮食的意思,聚集粮食“缮甲兵”“缮”就是制造的意思,“缮”在现代汉语里边,一般是指修缮、修理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里边,在这个地方,指的是制造“具卒乘”,“卒”在这就是指士兵,“将袭郑”这个比较好懂,他将袭击郑国就是他哥哥的领地“夫人将启之”,这个夫人是指姜氏也就是这兄弟俩的母亲“将启之”就是指打开城门,为共叔段做内应下边这几个字,“公闻其期,日可矣’大家不要小看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其实就是回答了刚才咱们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庄公他看到弟弟势力一再发展,而毫不惊慌“公闻其期”用今天的词来说,庄公在共叔段的内部有卧底,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共叔段的情况,了如指掌共叔段什么时候要动手,发展到了什么情况他完全清楚,所以他开始根本不慌张到这个时候他说,可以就是听说了他要攻打,来偷袭的日子,前面是“袭”,现在是“闻其期”,“袭”本来这个词,就是表示偷袭的意思就是不让对方知道但是恰恰,他哥哥,完全了解这情况所以“公闻其期”听说了他要攻打、偷袭的日子,“日可以”他说可以动手了“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子封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这个公子吕命令他“帅车”,这个“车”当然是战车,“二百乘”“以伐京”就是以此,用这个二百乘来伐京“京叛大数段”,果然“京”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也不是说紧跟着太叔段,而是背叛了他这个也完全在庄公的预料之中所以从这篇课文来看,这个庄公确实是老谋深算“段入于鄢”,这个共叔段就逃到了“鄢”这个地方“鄢”这个地方也是郑的地名,在今河南的鄢陵县境内“公伐诸鄢”这个“公”是庄公,“伐诸鄢”这个“诸”呢相当于汉代汉语里的“之于”两个字所以我们又管它叫兼词,兼有之和于的意思这个“之”当然指他的弟弟,这个庄公讨伐共叔段在鄢这个地方,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这个“奔”是逃跑的意思,出逃到“共”这个地方,所以他后来被人称作共叔段也是因为他到“共”这个地方这段,给大家翻译一下太叔修建城郭,聚集粮食整修装备和武器充实步兵和战车准备袭击郑国的都城姜氏将要做内应为他开城门郑庄公打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就说“可以行动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京城的人反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郑庄公又追到鄢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出逃到共国,这一节咱们就讲到这太叔攻打他的哥哥庄公,和结果,失败逃到“共”这个地方大家看这一段很短,就是从“大叔完聚”到“大叔出奔共”,只有两行字但是,整个这个过程,都在这两行字之中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左传》它的文字非常简洁这段咱们翻译成现代汉语,字数要多一倍还不止所以,第一次课我就讲到如果你希望你的文笔优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古汉语下边继续看课文“《书》日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也很短,这段的意思是在解释,为什么《春秋经》会这样记载这个“《书》日”,指的就是《春秋经》咱们上次课说了,《春秋经》是孔子作的,然后左丘明为它的作传,作注释,所以叫《左传》《左传》的内容,比《春秋经》要丰富得多,它补充了很多历史事实也加了一些评论这个地方它就是“《书》日”就是《春秋经》里边,原来怎么记载的呢?《春秋经》里记载这段事情,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下面它就解释为什么《春秋经》这么记载“段不弟,故不言弟”这个“段”是弟弟,但是,他不像兄弟,不像弟弟,不遵守做弟弟的礼仪所以《春秋经》里边,孔子不把他称作“弟”,而称他为“段”“如二君,故日‘克”郑伯和段本来是兄弟俩但是,由于权力之争,他们之间的关系,像两个不同国家的国君一样所以在这用“克”这个字称郑伯’,讥失教也”对哥哥也不称“哥哥”,而称他为“郑伯”,郑伯是很正式的称呼在这个地方就是表明《左传》就解释,《春秋经》这样写就表明孔子是在讥讽他没有对弟弟进行教诲没有尽到做哥哥的责任所以,在这就是《春秋经》的每一个字,《左传》认为,都是有特定的含义的下边“谓之郑志”,“郑志”这个“志”,就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想法或者说是本意“谓之郑志”指攻克段,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不言出奔,难之也”就是史官对此难于下笔因为这个事情确实哥哥把弟弟打跑了,弟弟仓皇出逃,这种事情很不合常规所以史官没有(记载),就是孔子没有记载了他出奔这个地方呢就是后世所称的所谓“春秋笔法二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就是他的《春秋经》,孔子作的《春秋经》,每一个字都含着褒贬“郑伯克段于鄢”这么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但是里面包含了孔子对这两个人的谴责,对这件事情的谴责下面咱们翻译一下这段《春秋经》记载着郑伯在鄢击败段,段不像兄弟,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兄弟相争,如同两个国君,所以称之为“克”把庄公称为“郑伯”,是批评他有失教诲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说出奔,是由于史官难于下笔《左传》在这里解释了《春秋经》的每一个用字的含义下边又接着记述,这篇课文,最有意思的也就在下边这一句话,和下边这比较长的一段本来这个事情,好像已经完了,但是后面又起了新的波澜,咱们一块看,先看这一小段“遂(置)真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大家看这个句子,从头到尾,都没有主语,但是从上文咱们读到这里一看,很显然这个主语就是郑庄公“遂”于是(的意思),这个“真”就是安置的“置”的异体字,这个不是通假字,这是异体字这个安置,这个“真”字,在这里还包含有放逐的意思,“城颖”也是一个城邑的名字在现在河南临颖县西北就是,由于他的母亲姜氏,在他的弟弟背叛他,攻打他的这个事情中,也起了很坏的作用,想作为内应,所以他把他的母亲也流放,放逐到城颖这个地方,不但如此,“而誓之日”而且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及黄泉”,就是,不到死,因为古人认为人死了之后都到地下去了,死了之后还有可能相见所以他这意思,“无相见也”就是,不要再见了,就是他活着的时候,再也不想见到他母亲了,发了一个毒誓但是这写,他毕竟是母子关系,所以下边“既而悔之”就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这件事情后悔了对他这么发誓,后悔了但是已经发了誓了,古人对誓言是很重视的,这个发了誓,不能反悔所以他虽然后悔了这个发誓,但是好像也不能再见他母亲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这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心理活动中国的古书就有这个特点,从来不记心理活动咱们看外国小说,经常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现代的小说里的心理活动,也是从这个古汉语的小说学来的但是古时候不管是小说还是(其他体裁)小说也很少,直接地叙述心理活动史书里边就更少了但是你从它的上下文,从这个人的表现,你可以推想他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样这个母子之间,因为这件事情就等于彻底闹翻了用今天的词来说等于是断绝了母子关系,但是庄公又为这个事,很后悔觉得毕竟是他的母亲所以这才有下一段“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日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日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这段也很简略,但是它就叙述了,由于一个人的出现,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使庄公母子二人,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这个人,就是颍考叔颍考叔是颍谷封人,颍考叔是郑国的大夫颍谷是郑国,比较边远的一个地方,在现在河南登封县的西南“封人”这个“封”,“封人”是官名,是掌管边疆事务的这个官吏“闻之”这个“之”,就是听说了郑庄公有后悔的意思,当然它也包括了听说了,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有献于公”,就是有东西献给庄公这个“于”就是“给”的意思“公赐之食”,这很好懂,就是赐给他饭食,“食舍肉”,他在吃饭的时候“舍肉”,这个“舍”是放置的意思,就是放在一边的意思他吃饭的时候把肉,饭里边的肉都挑出来放在一边,《左传》记述的这个事情,离现在有两千多年所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很低,所以肉是比较宝贵的他吃的时候,但是,本来赐给他的,一般人可能对这个肉很感兴趣,但是他偏偏把这个肉挑出来所以这个庄公看了之后,也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公问之”“对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小人有母”这很好懂“皆尝小人之食矣”我做的饭她都吃过了,都尝过了,“未尝君之羹”没有尝过您的这个“羹在这不是汤的意思还是熟肉的意思,后世这个“羹”才变成,产生出汤的意思“请以遗之”,这个“遗”(yi)在这念wei这是赠与的意思这个在古汉语里边,也经常这么用就是这个“遗”字当赠送,它发音是wei这个“之”显然是代颍考叔的母亲“公日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郑庄公看到这个(情形)就发感慨了,他说“你有母亲可送”,“繁”在这是语气词“我独无”就是,我却偏偏没有所以这个语气是很强调的,很强的语气所以前边有一个语气词“繁二这个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成,“唉,我却偏偏没有”“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其实看到这个地方,咱们大家就可以明白了,颍考叔他听说了这个事情的原委之后,才来的,而且前面这个对话,显然就是他故意这么安排的,就是要引起庄公的这个心事但是他这还装作不知道“敢问何谓也?”就是你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怎么你会没有母亲啊?人人都有母亲呀?这个“敢由于他是在跟君王说话,所以他是用了一个谦词就相当于咱们现代汉语里边,我斗胆地问您,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公语之故”这个“语”字在这是第四声,它的意思是告诉这个“语”当告诉讲的时候,就是第四声“公语之故”就是公告诉他,庄公告诉颍考叔,为什么我说,我单偏偏没有母亲的原因“且告之悔”而且告诉他,我现在为这个事非常后悔“对日”这个颍考叔是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庄公说这些事情所以他说“君何患焉?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个“焉”在这就是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这个“阙”,通咱们提手的那个挖掘的“掘”jue“若阙地及泉”,又是“及”,这个“及”还是到达的意思就是挖地,挖到了泉水“隧而相见”,这个“隧”本来是隧道,名词在这活用为动词,就是挖成隧道,挖出隧道“隧而相见”,挖成隧道,而让你们在隧道里面相见“其谁日不较容易懂的注本是当代人杨伯峻先生注的,叫《春秋左传注》,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咱们学习《左传》最重要的参考书,就可以选择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今天咱们要学的《左传》的篇章,题目是《郑伯克段于鄢》这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也就是《左传》最开始的一段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的,因为编年体史书里是没有标题的这篇记述了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两个人争夺君位的情况,它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矛盾的加剧这篇文章也刻画出郑庄公的伪善的面貌和阴险的手段下边开始看正文,我先给大家念一下第一段这个就是第一段下面咱们逐字逐句的分析第一部分第一段“初”就是当初的意思这是《左传》追记往事的习惯用法,在这儿是指郑伯克段于鄢之前的事情郑武公姬姓,名掘突,他是公元前770—前744年在位庄公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是前743—前701年在位,郑庄公是伯爵所以称郑伯,他是春秋初年势力强大的诸侯这个“共”字在这念gong共叔段,“共”当时是一个国的名字,在现在河南的辉县“叔”表示弟辈的排行,“段”是真正的他的名字因为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所以后人就把他叫作共叔段“叔”就是咱们古代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就是伯仲叔季比然?”这个“不然”,就是不是,不对的意思这个“其”在这是加强语气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谁会说这样做不对呢?“公从之”,庄公听从了他出的这个主意这个地方大家看又非常省略,中间怎么挖隧道什么的这些都没有记述,而出现的是,“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就是这个隧道挖好了之后,庄公进到这个隧道的时候,他的心情和表现,他“公入”,就是进入了这个隧道“而赋”,“赋”就是作诗的意思,在这他到这个隧道之后由于他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作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非常高兴“姜出而赋”他的母亲,本来被放逐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现在由于颍考叔出了这个主意,他的儿子庄公又和她和好所以她心情是更加的高兴,她从这个隧道出来的时候也作诗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于是他们两个就像,当初的母子关系一样就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下边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颍考叔,还有这一句就是“遂真姜氏于城颍”,于是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而且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就不要相见了,不久庄公又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管土地的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机会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赐他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把肉都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小人的食物她都尝过,却没有尝过君王的肉食,我请求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唉,我却偏偏没有颍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啊?”庄公就对他说明原因,而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颍考叔立刻说“君王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然后挖成隧道,让你们母子在那里相见,那还有谁会说不对呀?”庄公听从了他的话,隧道挖成之后,庄公进去时作诗说,“身在大隧中,乐如水乳融”姜氏走出隧道时作诗说,“身出大隧外,顿觉心欢快”于是他们又恢复了母子关系,同以前一样了下边是最后一小段“君子日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日考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君子日”,这个是《左传》的作者,借此来发表自己对史事的评论假托君子“君子日”,这个是《左传》习惯用的评论方式后来《二十四史》中大部分都有所谓“论”“赞二就是在一卷传记或者是本记的一卷之后,加一个论,加一个赞这种追其根源就是从《左传》的这个“君子日”开始的,就是说《左传》这个“君子日”这种体例开创了史书中加以评论的这种方式“颍考叔,纯孝也”这个“纯”是,“纯孝”是大孝的意思,就是颍考叔实在是个大孝子“爱其母,施及庄公”“爱其母”这很好懂,“施及庄公”这个“施(shi)在这是发yi的音就是延及,影响到的意思这个咱们在中学的时候,学的这个《叶公好龙》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叫“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就是把脑袋伸在窗户那,从窗户那伸进去,然后把,因为是龙嘛,把尾巴拖到大堂之上,这个“施”,和在这的“施”意思是相仿就是他对他自己母亲的爱,延及到庄公“《诗》曰,这指的是《诗经・大雅・既醉》篇“孝子不匮”,这个“匮”就是咱们今天说的这个匮乏的“匮”的意思,就是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锡尔类”,这个“锡”又是,刚才说的通假字,是赐予的意思,永远赐予你的同类“其是之谓乎”这个大家看,不是正常的词序“是之谓”三个字,它的正常词序应该是“谓是”这个“是”就代表前面这个事情,“是”是这的意思那说的就是这件事吗?这个“其”在这是副词,大概、可能的意思所以这段可以这么翻译君子说,颍考叔真是大孝子啊,爱他的母亲,并把爱扩大到庄公身上《诗经》上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赐给你的同类,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如孔子就是孔仲尼,所以文化大革命管他叫孔老二,因为他是伯仲叔季是仲,这个叔呢应该是老三这个以排行为名字的习惯,其实以前在中国还是比较多的,像咱们很熟悉的《水浒》里面的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他们都是以排行为自己的名字现在在中国好像这种习惯,用排行作名字的倒不是很多见倒是日本很多见,比如著名的演员叫寅次郎寅次郎的故事就是日本电影的名字还有一个动画片叫龙子太郎,还有更早的姿三四郎,这些名字里面它都是用排行,但是中国古代它一般不用一二三四,而是用伯仲叔季第二部分第二段及耗公即位及至!1即位就位,登上君王的位置为之请制姜氏向庄公为共叔段请求给予制作为封邑制地名为(w6i)介词,替给公日”制,岩邑也岩(yWn)邑:险要的城邑邑,城邑本义指人口聚居处,不论大小或人口多少面积大、人口多的城邑为大城邑,较小的为中等城邑,更小的为小城邑本篇“制岩邑也”,“佗邑唯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句中的“邑”字都是指大小不一的城邑敝邑是谦称自己的国家虢(gu6)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叔,又称虢公,季历(周文王之父)第三子,文王之弟虢叔号日“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和虢仲都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国为周代诸侯国),其中一个被封在雍地,称作西虢,另外一个被封在制地,被称作东虢后东虢被郑国灭亡因为“制”原来是东虢国的领土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制”就成了郑地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于是佗邑唯命佗“他”的异体字“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唯”是语气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句意其他的城邑惟命是从,即只听您的命令请京,使居之京,地名离国都约四十公里郑武公去世后,姜氏马上提出要求将制邑封给共叔段的请求,郑庄公虽没有答应母亲的这一要求,却给了母亲一个台阶,除去制以外城邑都可以封给弟弟郑武公与郑庄公对待姜氏提出的要求,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与一个是夫妻关系,一个是母子关系有相当大的关系郑庄公既要考虑不得罪母亲,又要竭力维护自己的政权他不愿把制邑封给弟弟的真实原因何在?庄公正式登基后,武姜要给小儿子共叔段争取到发展势力的根据地请求将共叔段分封到制邑去庄公婉转拒绝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应允庄公以虢叔的死为理由拒绝了将“制邑”分封给弟弟,看似对弟弟的关心,实则是有其政治目的据考证,“制”即为现在河南的荥阳市是通往关中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落入他人之手就会危及到自己的政权如把制邑分封给他,无异是纵虎归山,自己鞭长莫及,无法对其控制而“京邑”离国都只有四十里,便于安插卧底时刻监视共叔段的行踪谓之京城大匕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通“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第三段祭仲日祭仲为郑国大夫大da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土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大dai夫fu指医生都城过百雉zhi都邑的城墙超过了300丈雉计算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者B本义是大邑次于国都,等级高于一般邑的城市但大小也不一用作动词,则指建都如“都于洛阳”汉代以后,凡大的城市都可以称“都”,京城称“首都”、“京都”城,本义是城墙如本课用作动词,指修建城墙如《小雅・出车》“城彼朔方”是说在那朔方筑城“城”、“郭”二字虽然都指城墙,但有分别,里城叫“城”,外城叫“郭”引申为城市国之害也国家的祸害为何城墙的大小会引起祭仲的警惕呢?因为城墙大,就意味着城邑大,人多势众春秋时代,受封的人在自己的封邑里拥有独立的赋税和军队,俨然一个独立小王国难怪祭仲要为国君担心先王之制先王,前代君王大都大城市的城墙不过参国之一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三国,周代国指诸侯国领地上古“国”又指国都先秦“国人”,一般也并非全国之人,而是指国都的人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五分国之一”的省略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九分国之一”的省略周代城市城墙大小的规定周天子国都的城墙最大,540雉;诸侯国都的城墙为900丈,也就是300雉;大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就是300丈即100雉;中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也就是180丈即60雉;小都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也就是100丈约30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一个城邑,若是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即300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而现在共叔段居住的京这个城邑的城墙超过100雉,规模已经超过了定制,不符合制度所规定的了,您以后将很难受今京不度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君符不堪不堪,受不了堪,能忍受,能支持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焉辟害,哪里能逃避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辟,“避”的古字“焉”字的基本用法
①兼词兼“于”加“此”的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例如虢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如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愚公移山》
③语气词如南方有鸟焉荀子《劝学》封曰姜氏何厌之有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可以把宾语提前,然后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从而构成一个固定的宾语前置的格式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再看两个例句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厌,现代义指憎恶、讨厌;古代义指满足,也有憎恶、讨厌义不如早为之所给他安排个地方,双宾语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这里指发展自己的势力“无”通“毋”不要蔓,it圈也图,图谋,谋划,这里指想办法对付蔓草彳酋不可除,况君之SI弟乎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尊贵的弟弟呢?犹,副词,尚且,还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做不义的事,必定自己垮台毙,上古义是倒下去《左传》用毙23次,大多与死无关有几次“毙”后的人还会说话,可见没死汉以后才有“死”义用于抽象义,则有垮台或失败的意思子姑待之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之,代词,指共叔段自毙之事这段主要表现兄弟冲突,显庄公伪善同学们,刚才咱们讲了《郑伯克段于鄢》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给大家讲了重点的字词,现在,我把这两段翻译一下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取妻名叫武姜,她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难产,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寤生”这个“寤生”,其实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难产于是讨厌他,武姜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关口,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唯命是听姜氏请求“京”,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因此,共叔段被人们称为京城太叔这是第一部分的译文,第二部分译文祭仲对庄公说,凡是城市的城墙周长超过三百丈的,就是国都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合法,不合规定,这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君王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到哪里去逃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有满足呢?不如及早处置她,不要让她的势力发展如果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掉,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己摔跤的,您姑且等着瞧吧从这两段咱们可以看到,在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力,连亲兄弟之间,也是像仇敌一样,互相矛盾很深做弟弟的,想和哥哥夺权,做哥哥的,看着弟弟,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还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就是冷眼旁观他的弟弟,越来越犯错误第三部分第四段“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这是古汉语里边,很常见的一个固定搭配,意思就是不久“大叔”就是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这个“鄙咱们大家都知道是偏远地区的意思就是遥远的边邑,遥远的小城市咱们以前学的,在中学的时候学过《为学》,《为学》里面有“蜀之鄙有二僧”这个“鄙”的意思,就是蜀地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所以这个“鄙”,是偏远之地的意思“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于己”的意思就是指,原来属于庄公管辖的边邑,同时臣属于共叔段自己这个“贰”就是两属,臣属于两个主,既属于庄公又属于共叔段“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