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去年的树教学杂谈K在处理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关系上出现偏差,产生反文本现象不课标精神“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很明显,“语文课标〃提倡的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和多元阅读等主张,都是具体落实在对文本的态度之上的;它突出的一个根本精神是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和认识特征都参与到新意义的建构之中,因而这个新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式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和学生的阅读反响组织进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文本作深刻、丰富的理解和把握,使阅读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与鲜活的气象但也要看到当前出现的一种极端倾向,就是从对文本的开放态度走到割裂文体与解读的本质联系,并最终导致反文本、反语文、反教学其表现是
1、把多元理解误解成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2、把多元理解误解成可以没有核心的理解,或者说可以没有主要观点,甚至可以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曲解全篇;
3、在多元理解中教师可以没有主观意见,不能否认和质疑学生的理解这样的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理解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一位教师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只抓住“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一句,就判定人们破坏自然环境,从而把课文理解成要保护环境(作为一篇课文,它的主题一般是相对明朗的,?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就是诚信鸟儿信守承诺,去年容许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了火柴、已经化为了火苗这是课文的核心)K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辨证统一,但也应根据文本、课时实际,有所侧重』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开展,两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小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由于语言文学的特殊性,使得语文课程更亲缘于人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态度、价值等人文特性,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育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但如果就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节课而言,笔者认为又应该是有所侧重的教师在教学时,应侧重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这一层面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由于这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这样的教学更侧重于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