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上海市各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2023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①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
②绕黄河心悲异方乐
③,肠断陇头歌
④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⑤【注释】
①王褒出生于南朝世家大族,梁战败后被押送至长安从此羁留北方至死这首诗是他北渡黄河时所作
②亭障指北朝筑构的防御工事
③异方乐异域音乐
④陇头歌北朝乐府曲名,内容多写征人的艰辛
⑤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弯处.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B.《汉乐府》C.《唐宋近体诗选》D.《历代长短句》.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恬淡悠远C.雄伟壮阔.有人认为诗歌起首两句“起调甚高”,结合全诗【答案】
12.A
13.D
14.示例开头暗扣题目,表明所写之景为渡河所见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借景抒情,以秋风落叶,河水滔滔,表现自己漂泊零落、起伏不定的心理且“还似”一词由眼前的黄河自然地联想到江南故国的洞庭波涛(虚实结合也可),充满了思乡之情,去国之悲起首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气氛,接下来的所见、所闻都笼罩了悲凉之情,结尾的“失道”与开头的“还似”相呼应,进一步抒发了迷茫惆怅之情起首两句组蓄着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起调甚高”【解析】故选A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诗人一路颠沛,流寓邵阳,老态龙钟,不懂农桑,只能正襟危坐,表达观看骤雨风云的惊诧之情“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生发忧虑之思尽管云雨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r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寄寓不屈的情志尾联“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诗人胸中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体现出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壮志雄心,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之情在本诗中,这场暴雨犹如深重的国家灾难,正可以警醒世人,唤起大宋军民同仇敌忖的抗金意志,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的关心之情2023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唐)杜甫今夜鄢州
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烫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②,双照泪痕干圆月
③(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久未块
⑤空山静,高悬列宿
⑥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
①哪州今陕西省富县此诗作于天宝15年
(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亲属避乱在哪州
②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帐
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秋,杜甫流寓夔州
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未缺指圆月
⑥列宿众星.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A.五绝B.近体诗C.古体诗D.曲子词.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诗以月为题,以月色统摄全篇B.两诗音律和谐,篇章法度谨严C.两诗意境清冷,思亲之情真挚D.两诗语言平易,景物人物转换自然
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答案】
12.B
13.D
14.《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体裁的能力首先可以确定两首作品为诗歌,并非词,所以排除D从句数和押韵角度看,两首作品为近体诗,并非古体诗,排除C;“绝句”属于近体诗,但只有四句,可见两首作品均不是绝句,排除A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景物人物转换自然”错误,《圆月》中只有景物描写,尾联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这是设想未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照应首联的“独看”,“独看”是现实,不仅包含妻子“独看”邸州之月而“忆长安”,也包含诗人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韩州而“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诗人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的意思是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诗人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借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2023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桃花嫩,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根据诗歌的题目判断,本诗可以归类于()A.送别诗B.咏物诗C.酬和诗D.拜谒诗.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映、照B.愁、怨C.走、过D.入、归
(1)我的选择是()
(2)我的理由是【答案】
12.C^.
①口
②“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开始泛青的状态与题目中的“早春”相照应,又和后面的“嫩”“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花柳条新生的特点同时“归”“入”化静为动使画面充满生机,而“映”“照”没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生机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题FI是“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结合“酬”字分析可知,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首诗给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本诗是酬和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颈联写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诗句以乐景写哀情,这样美好的春景,“入”“归”二字,是化腐为新之法,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特点,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嫩”“新”引发诗人的伤春、伤老之感,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入”“归”二字,和题目中“早春”二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候刚刚入春,所以“桃花”“柳叶”刚刚长出来,“红”“青”两种颜色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词就是“入”“归”,从冬天刚转到春天,所以“红色”和“青色”似乎和人一般,也刚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照应了“嫩”和“新”同时富有动态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生机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伤A.“映”“照”虽然表明了“桃红柳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愁”“怨”虽然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且“愁”“怨”二字过于直白“走”“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故选Do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九月九日(唐)崔善为
①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
②辞早寒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箫条边兴阑[:注]
①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
②萸房这里指茱萸.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体诗选粹》B.《乐府诗集》C.《唐宋格律诗选》D.《唐人绝句选》.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雅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D.深沉低婉.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答案】
12.C
13.D
14.“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颔联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之情);颈联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全诗多种情感交织,复杂而深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作者崔善为是唐代诗人,此诗共八句,颔联和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押“an”韵,据此可推断可选入《唐宋格律诗选》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亳无喜庆的兴致因此全诗呈现出深沉低婉的风格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诗多种情感交织,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首联和颔联“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由此看出,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颈联“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霜浓雄鹰难以飞远,雾重鸿雁难以飞翔由此看出,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非常凄清悲凉,亳无喜庆的兴致由此看出,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202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月[唐]方千
①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海上风云摇皓影,空中露气温流光斜临户牖通宵烛,回照阶墀到晓霜庾亮
②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注】
①方干唐宪宗时举进士,因貌陋不得重用,隐居会稽
②庾疹东晋名臣,曾登武昌南楼咏月传为佳话
12.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写之“月”属同一季节的一项是()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B.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C.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瑰奇明丽B.质朴自然C.沉郁哀怨D.清雅淡远.诗题《月》,却未见一个“月”字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答案】
12.B
13.D.答案示例本诗看似没有“月”字,却句句写月“桂轮”点出月之形,“皓影”写出月之色,“巢鹊惊飞”突显月之静(月之皎洁)“斜临户牖”到“回照阶堀”,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的月色变化,最后借庾亮咏月之典,写出了自己的才情之高,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句含义及意境的能力本诗中,“秋半”指秋季过半之时,故应是秋天A.根据“梨花”“柳絮”可知,应是暮春时节B.根据“落木”“澄江”可知,应是秋季C.根据“梅花”可知,应是冬季D.根据“惊鹊”“鸣蝉”可知,应是夏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描写月,并未使用华丽的语言,而是以“桂轮”“皓影”“露气”“流光”等清新的用词来展现秋夜月下之景,清新自然,意境悠远因此,本诗风格应是清雅淡远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与构思的能力本诗首联第一句中,“桂轮”是月的别称,其中“轮”字形象地展现了月圆之形态;而第二句“巢鹊惊飞夜未央”看似很热闹,但远处的诗人能听见“巢鹊惊飞”的声音,其实足可见月夜之静诗歌颔联中,“皓影”指洁白、明亮的影子,“流光”也暗含了对月光的描写,因此,此处展现了月之色诗歌颈联中,“斜临户牖”发生在“通宵”,而到“回照阶墀”时,已经是“晓霜”时分了,因此,这一句动态地展现了随着时间推移的月色变化而在尾联中,作者之所以要提及庾亮,是用庾壳登南楼赏月事以切咏月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庾亮和他随行人员一起去南楼上赏月色,而恰巧的是当时南楼上还有其他人在,他们看到庾亮等人上来,便急忙回避庾亮十分享受这美妙的月夜,月亮高高挂在空中,这样的场景让庾亮不自觉就愉悦起来庾亮一夜没有睡觉,他和友人谈论的兴致勃勃于是庾亮登楼便成了一个典故,表示才华横、身居高位、志得意满的状态而此时,作者同样拥有“方闻墨翰己成章”的才华,却无法拥有像庾亮一样的境遇,因此作者在这里借月之典写出了自己的才情之高,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喟由此可见,本诗虽无一个“月”字,却处处不是在展现与月有关的一切2023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听泉》二首〔明〕袁中道其一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独立瞠岩间,侧耳听泉响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忽然发大声,天地皆箫爽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其二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A.律诗B.绝句C.乐府D.古诗.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古朴典雅C.含蓄深沉D.质朴苍劲.两诗都善于调动感官体验多角度描写,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对此加以贪析【答案】
12.D
13.A
14.第一首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前四句先以松写月,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然后由远及近地描写泉声的变化,意在突出泉水清爽天地、洗濯肺腑的陶冶功能第二首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前六句写月光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犹如凝结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
七、八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一视一听,一静一动相互烘托,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绝句是四句,排除;从押韵和对仗看两首诗都不符合律诗标准,排除;从内容看,乐府诗一般反映现实如反映徭役的痛苦、反映战争的痛苦、反映贫困、人民的劳动生活等现实主义题材,本诗写景抒情,不属乐府诗的题材应为古诗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A.“月在寒松”,“树影写石上”“石冷”“山白”等语言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是谓清新自然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描写技巧的能力第一首前四句,“月在寒松”,先以松写月,接着描摹月下美景,两山如昼,树影在石,以上都是视觉描写,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后面诗句以听觉描写泉声,立岩听泉,由远及近,微语而至长涛,又大声发出,清爽肺肝、涤荡心魂……描写泉声的变化,突出泉水的陶冶功能故此诗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第二首前六句从视觉角度,写月光照耀在山上、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融入到水纹里,犹如凝结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
七、八两句“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视听结合,静动相衬,直想一生听泉,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可见本诗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湘夫人祠
①杜甫肃肃湘妃庙,空堵碧水春虫书玉佩辞,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
②借渚演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③【注】
①湘夫人祠传说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
②馨香
③筠竹.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A.《五言古诗选》B.《五言律诗选》C.《五言排律选》D.《五言绝句选》.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诗歌体裁知识的能力本诗共8句,每句5个字,但不是五言律诗,因为该诗的写作时间是南北朝,而近体诗指的是隋唐以后的律诗和绝句,不是汉乐府诗,也不是词,因此本诗属F五言古诗,可以收录在《古诗源》中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诗的首二句写眼前秋景仿佛洞庭之畔,流露出思乡之情;次二句一转至现实的北方黄河之景;
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心悲”“肠断”的内在感受最后二句以薄暮失道来描写诗人迷茫怅惘、恍惚痛苦的情形全诗层层深入,写情真切,笼罩着慷慨悲凉的气氛,颇具苍劲、雄健的风格故选D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二句从眼前所见的秋风吹起,木叶纷落于黄河波上,暗暗照应诗歌标题,表明诗人所见是河北之景结合注释“羁留北方至死”可知,此时诗人北渡黄河,翱留他乡,眼见落叶飘飞,河水滔滔,更加引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下句由实入虚,由眼前秋风木叶,即刻联想到有似昔日的南国风景,就径直领出旧土之思的发端,并且暗用屈子《楚辞・九歌•湘夫人》姨姨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平添出一层烟雾般轻蒙柔曼的忧郁情味来,使之拥载了更丰厚的涵纳,更给人无限悲凉之感诗歌次二句一转至现实的北方黄河之景;
五、六两句进一步写“心悲”“肠断”的内在感受一一听到北方的音乐,令人心伤,听到陇头的歌曲,令人肠断最后二句以薄暮失道来描写诗人内心迷茫怅惘、恍惚痛苦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诗歌的开头两句就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可谓“起调甚高”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剑客(唐)齐己拔剑绕残樽,歌终使出门西风满大雪,何处报人恩“碧水春”一景,不仅映衬湘妃庙的四壁萧条,更含蓄道出诗人天地无情的感喟“虫书”与“燕舞”写实,“玉佩群”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演”是一种香草,第六句“借洛渊”有馨香,继承了“香草美人”的书写传统D.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转而叙晚泊凭吊,
七、八两句复从庙中咏叹,得开阖之美
14.诗歌首句“肃肃”与《蜀相》次句“森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答案】
12.B
13.B
14.“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盛繁密的特点,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冷肃森严之意,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乂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对湘夫人和诸葛亮的敬仰【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绝句、律诗、排律这些讲求格律的诗体是近体诗,除此外的占风、乐府诗等均属于古体诗近体诗一般是五言和七言,而古体诗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本诗讲究对偶、平仄、对仗等,不是古体诗,排除A.绝句是四句,本诗有八句,排除D排律指长篇的律诗,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此诗只有八句,是典型的五言律诗,排除C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玉佩薛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说法错误,“玉佩薛”“翠帷尘”写实,自成对比,凸显湘妃庙的颓败与荒凉故选B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炼字技巧的能力“肃肃”与“森森”都借助叠词渲染环境,“肃肃”表现J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渲染了冷肃森严的气氛;“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盛繁密的特点,渲染了i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肃肃湘妃庙”,开篇摄人心魄,借湘夫人祠的萧条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结合作者身世,也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肃肃”又可以理解为肃穆,包含对湘夫人的敬仰之情同样“森森”体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点,包含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之情柏“森森”的安谧、肃穆的气氛,也表现了后人对诸葛亮的冷落,作者忧伤后世冷落先贤,同时也自伤受冷落的际遇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短歌行赠王郎
①司直王郎学财拔剑祈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像棒也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呼移展?住客樗头春色深,寸.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
①王郎曾为司直,今不得志,欲西上成都谒当事,求一职王郎别公往成都,公于其临行时,作此以劝之
②豫樟豫、樟两种高大的乔木名.以下古诗选集中,最有可能收录本诗一首是()A.《古诗源》B.《古诗菁华》C.《随园诗选》D.《近体诗集》.对诗歌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酒酣”这里借助“酒酣”,写出了王郎意气奋发,拔剑起舞,唱出慷慨悲歌“跋珠履”古有穿珠履见赵使,此处告诫王郎不要为了“眼珠履”而奔走权贵之门“仲宣楼”语出王粲《登楼赋》所登之楼为“仲宣楼”,以此点明送别之时,之地“青眼”晋阮籍待贤者以青眼,借此希望王郎能够遇到知己来施展自己的奇才.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情感【答案】
12.B
13.A
14.诗人送别王郎,寄寓深沉诗中写王郎拔剑起舞,斫地悲歌的不得志之意,诗人用“我能拔尔”对他表示了劝慰之情;又用夸张的笔墨写王郎奇才,认为他一定能“得诸侯”“跋珠履”,表现了对友人的赞赏、肯定和鼓励;送别之处春色盎然,反衬出离别的愁绪;最后在对友人的厚望中,又表现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悲哀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历代诗歌选集本首诗的作者是杜甫,属于唐代诗人故《古诗源》不可能收录该诗C.《随园诗选》是选编的袁枚的诗歌,不可能出现杜甫的诗歌,故《随园诗选》不可能收录该诗D.《近体诗集》所选的应是近体诗,而本诗属于歌行体,属于古风范畴,故《近体诗集》不可能收录该诗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能力A.“这里借助‘酒酣,写出了王郎意气奋发”分析错误从诗中“歌莫哀”可知,此处王郎的情绪是悲愤的,并非意气奋发故选A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乂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钦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乂表现自己年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悲哀之情2023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呕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次韵子瞻祈雨(宋)苏辙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乂有不同,请加以分析【答案】
11.苏轼
12.C
13.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枇等,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解析】[H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子瞻”是苏轼的字,所以《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作者应该是苏轼【12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三年”错误第一首颔联将月光比喻为霜雪,将泉水声比喻为“琴筑”,突出的是夜的静谧和诗人的难眠据此无法推知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还是秋天的第三个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首联写诗人从繁忙中的公务脱身;颔联动静结合写寺中环境的静谧;颈联写自己一生曲折,历经世事艰难,逐渐年迈;尾联“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写出诗人因年华渐渐逝去,仕途隙忧,但始终有忧民之心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首联是以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对比,颔联是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对比,颈联是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枇对比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以“忧心未已”、“试燃炉香”以求雨来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2023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凤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
13.“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
12.C
13.示例“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上卜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己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颗零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错误第一首诗押韵的字是五个,分别是“愁”“流”“舟”“游”“头”;但第二首诗押韵的字是四个,分别是“流”“秋”“舟”“游”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错误从“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可知,第二首诗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而从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和诗句“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可知,第一首诗是诗人夜宿桐庐江上时,怀念扬州旧友而作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错误第二首诗并没有采用“视听觉结合”的手法,“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是转述李主簿在占渡II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首先,考生要分析阐述叶与树”作为意象的特征和区别“树”与“叶”不同,“树”有整体性具有高大、挺立的特点,树木构成森林更给人以庞大辽阔的感觉;而“叶”则是一个个零散的轻薄的个体,聚集起来又具有繁密、飘摇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的语境进一步分析,如“风鸣两岸叶”,是说“晚风吹来,两岸树叶萧萧”,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此处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此处诗人的孤寂感,就被叶间凄厉的风声触动得厉害了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这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门前树已秋”,是说“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对应前文“窗里人将老”,表达了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的感慨叹息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朋,人何以堪?“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含蓄地传达出更为复杂的人生境况和感触,读来更加发人深思,耐人寻味2023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宋)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4.上阕“云叶开时冰吐鉴”写仰视所见之圆月,“浪花深处玉沉钩”写俯瞰所及之缺月按常理,月的圆缺本有渐变过程,不应同时出现,作者却用变换视角的方法,使上下圆缺的画面同时出现,对比鲜明,触发人事无常的思考卜.阕所写又由圆缺的月形聚焦到月中丹桂,联系起嫦娥的传说,视角丰富且切换自然,使人生聚散无常之思更显深沉、悠远【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这是一首“词”“词余”指的是“曲”;“古诗”指的是“诗”;“中调”是指59字到90字,而这首词是54字,属于“小令”;“长短句”是词的别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标题”与词的内容有关考生可根据学过的带有选项涉及的词牌名的诗词来判断这首词的词牌名“望江南”代表作有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I而本词与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一致,由此可知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望江南”再看内容,“冰吐鉴”描写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玉沉钩”描写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圆缺”指月圆月缺;“丹桂”指月中桂树;“素娥”指月中嫦娥由此可见,这首词与“月”有关“桂魄”,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故为月的别称“赤乌”,又称“金乌”,指太阳“冰鉴”“玉钩”都指月亮综合以上分析,此词词牌和标题应是“望江南・桂魄”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视角多变”,鉴赏时结合内容和视角变换来分析上阕三四句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意思是说,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其中“云落开时冰吐鉴”是仰视天空;而“浪花深处玉沉钩”是俯视江水,这是俯仰的变化月亮圆缺变化应当经过一段时间,但本词这两句一仰一俯,浓缩了时间,使得上下圆缺的画面同时出现,对比鲜明,从而引出“圆缺几时休”,触发人事无常的思考下阕“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这两句是说,月中丹桂四时不谢,它不会因为秋天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由月亮圆缺想到了人的相聚离散,自然地联想到了月中的丹桂和嫦娥,视角丰富且切换自然”天上共悠悠”是说,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而人未圆而黯然神伤,这样就使人生聚散无常之思更显深沉、悠远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利剑(唐)韩愈利剑光耿耿
①,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
②剑锋折决云
③中断开青天,嚏!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注]
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
②心腐痛心
③决云冲破云层偶书(唐)刘叉
①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注]
①刘又,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慕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答案】
12.A
13.B
14.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宝剑不能击杀坏人让诗人无比痛心;定要冲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那时,诗人甘愿功成身退刘诗写遇到不平之事心中愤怒却又无奈,把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以此表现胸中的义愤,不平之气呼之欲出【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一楚辞一汉赋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窕平仄对仗绝句为4句,律诗是4联8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利剑》是唐朝韩愈写的,不属于唐以前的诗歌,也不讲究平仄对仗,属于古体诗,是一首杂言古诗,不是乐府诗,排除BCD《偶书》共4句,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符合近体诗的特点,是七言绝句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意思是要隐藏地卜.等待时机复仇”说法错误,诗人的意思是甘愿功成身退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持用赠我比知音”,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可是宝剑不能击杀奸邪小人,诗人无比痛心;“决云中断开青天”,下定决心要冲向云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诗人甘愿功成身退,在所不惜“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刘诗写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翻”嫌易水
②上
②轻仇不足论
③细碎动离魂
④勇死寻常事【注释】
①翻表反而
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渐离击筑以表离别之情A.
①B.
④②①③C.
②D.
①②④③.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无砸的一项是()A.景物烘托人物B.风格直率奔放C.对比凸显人物D.咏史寄托缅怀.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答案】
12.B
13.D
14.参考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观点前四句通过典型的连贯的动作行为的刻画以及独特的风雪背景烘托映衬,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把剑客的英勇神态、轻仇报恩的心事表露无遗充分地体现了绝句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后四句中对剑客“勇死”“轻仇”的议论以及意在以荆轲对比凸显剑客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前四句的意蕴之外,同时表达也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蕴藉参考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观点诗歌后四句以“勇死”“轻仇”的议论,深化了剑客有胆有识、意气风发的形象同时,以荆轲刺秦离别之时细腻缠绵的悲情与剑客对比,使剑客形象更进一层与前四句刻画的典型形象相得益彰,体现了律诗在情感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流转变化特点如果改为简短绝句,则会把作者逐步深化的意脉隔断,不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杳学生把握律诗写作规则及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律诗必须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这首诗的韵脚“门、恩”,由此可知“轻仇不足论”“细碎动离魂”应是颈联或尾联的下句律诗颈联必须要对仗,只有“勇死寻常事”与“轻仇不足论”是对仗的,应是颈联,强调了剑客有胆有识、襟怀开阔的特点“翻嫌易水上”与“细碎动离魂”共同赞扬了此剑客的英勇高于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因此顺序是
④@
①③故选B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诗人心中愤怒却又无奈,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诗人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咏史寄托缅怀”有误,诗歌涉及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但也是为了突出诗中剑客的英勇无畏,并没有“咏史寄托缅怀”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灵活,如果认同题干观点,前四句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拔剑绕残樽”“便出门”等展现出连贯的动作,表达出剑客的英勇无畏;“西风满天雪”是诗歌的背景,“何处报人恩”表达了剑客轻仇报恩的心态动作与背景一起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这四句符合绝句言简意咳的特点,内容表述完整,富有艺术特色后四句主要是对剑客“勇死”“轻仇”的议论,最后一句用典,通过荆轲来凸显剑客的英勇,表意与前四句无异,表述直白,并未超越前四句的意境如果不认同题干观点前面四句是描写,刻画了剑客的英勇无畏、轻仇报恩的形象;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议论,引用荆轲的典故,“翻嫌易水上”,诗人还嫌弃荆轲刺秦王前易水离别的细碎缠绵,将其与剑客进行了对比,更一步凸显剑客形象后四句与前四句衔接得当,符合律诗情感结构的起承转合、流转变化若去掉后四句,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也不符合诗人情感渐进的表述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贺新郎・九日(南宋)刘克庄泄灌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
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箫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久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释】
①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喻人生短暂之悲
②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这里指当时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A.《短歌行》(曹操)B.《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D.《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湛湛长空黑”一句如奇峰突起,营造了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浇筑出作者胸中块垒“白发书生神州泪”几句表明作者不仅因为神州残破沉沦而落泪,也因人生短暂而落泪“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一句,作者不直说借酒消愁,而是说怕被菊花所笑,曲折委婉“鸿北去,日西匿”两句描写天际广漠之常见景物,以此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刘克庄在《有感》中曾写道“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在本词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忧时”情感的?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答案】
12.C
13.B
14.答案示例本词中“神州泪”表明词人为国破家亡而悲痛;“常恨世人”三句中词人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不恤国事,表达出词人对文坛的担忧“FI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饱含词人的无奈与悲怆这些均表明词人自觉地将对时事的担忧融入词作之中【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本词是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词词人通过对重阳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与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以及词人对英雄末路与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其中“看浩荡、千崖秋色”写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意境开阔雄浑,情感豪迈悲凉,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及国土不再的愤慨A.《短歌行》表达曹操求贤若渴、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壮志其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借明月抒发自己对贤才的渴望,意境深沉而雄健B.《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时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中对神仙境界的描写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D.《望海潮•东南形胜》主要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意境富丽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意境是颇为相似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也因人生短暂而落泪”错“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而“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说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及写作手法的能力注意找出词中“忧时”的具体内容“白发书生神州泪”意思是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土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土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亳无现实意义,表达出词人对文坛的担忧“鸿北去,日西匿”意思是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饱含词人的无奈与悲怆这些内容均表明词人自觉地将对时事的担忧融入词作之中2023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⑴苏轼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口风别宛丘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啖禹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⑵注[1]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苏辙随后携苏轼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齐安黄州古称[2]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国去,黄发相看万事休”【乙】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苏辙惭愧江淮南北风,扃舟千里得相从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请推断甲诗首联口处应为()A.东B.南C.西D.北.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巧妙运用地名,暗示人生的漂泊与离合B.苏轼诗颈联对仗工整,表达对兄弟重逢的期待C.苏辙诗颔联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风浪的阻隔D.两首诗中的“万事”相互呼应,苏轼更显愤懑
14.请对乙诗尾联合理想象,设计一段兄弟“风雨对床”时的对话苏轼惊问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苏辙苏轼【答案】
12.A
13.B
14.
①.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
②.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依据诗题“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可知苏轼是在春节过后离开的,故选“东”,“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达对兄弟重逢的期待”错误,表达了在萍聚萍散不能自主的人生境遇中,聚少离多的无奈之情故选B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依据乙诗的“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可知苏辙在梦里都想与苏轼早日得见,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明;依据题目的“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并根据“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苏辙回答应该是和兄弟来倾诉无奈悲苦之情的,故可填写“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之类的话语;依据“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和苏轼豁达、通透和释然的人格精神特征,推断苏轼的答复是“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之类意思的话语入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观雨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D.柳永《望海潮》.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A.雄沉慷慨B.含蓄内敛C.高雅明丽D.沉郁哀婉.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观雨”所寄寓的情志【答案】
12.C
13.A
14.示例诗人一路颠沛,流寓邵阳,老态龙钟,不懂农桑,只能正襟危坐,表达观看骤雨风云的惊诧之情;千山万壑之间风雨际会,既描写环境,又暗喻时局动荡,生发忧虑之思;但暴雨下的景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不是黑暗一片,寄寓不屈的情志;尾联,作者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龙送风雨,清洗兵甲,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之情;诗歌题为“观雨”,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的关心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一汉赋一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绝句为4句,律诗是4联8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体裁上,本诗属于七言律诗A.属于汉乐府B.属于七言古体诗C.属于七言律诗,与本诗相同,可以编辑在一起D.属于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阴晴”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抒发同仇敌忖、报效国家的慷慨之志所以“雄沉慷慨”是比较贴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