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动讲义复习目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识点社会大变革
1.诸侯争霸与上层建筑变革
2.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加强⑴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⑵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经济发展与各国的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2变法运动
①目的富国强兵
②成效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③典型秦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4.官员选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⑵举荐和军功授爵制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知识点思想大解放
1.孔子和老子
2.百家争鸣⑴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土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⑵重要派别⑶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学术情境一一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历史现象说明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提示是诸侯国卿大夫夺权运动的高潮,是一场社会转型运动.史学新论一一“华夏”观念有利于国家认同华夏民族在秦以前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仍被继承下来,并且在民族交融与同化中,一方面不断扩大华夏民族队伍,使它成为当今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另一方面东亚大陆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华夏民族先进文化,又不断吸附许多新的民族,形成新的多元一体化民族格局——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微点拨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多元一体的转化中发展壮大.学术情境一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叶行昆在《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一文中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提示创新推广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学习情境一一列国纷争《荀子•议兵》记载“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土”材料记载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现象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极强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史学新论一一春秋战国时期从家臣制到官僚制春秋时代,卿大夫的家内盛行着家臣制到了春秋末年前后,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渐变革,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官吏性质的家臣制,就逐渐发展为封建的官吏制度——徐喜辰等《中国通史》(上古时代)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与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政治体制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一时刻政治革新的核心以君主集权为旨归.概念阐释一一“仁”和“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影响.归纳概括一一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一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L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8.概念阐释一一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传统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成为士的标准也从政治、经济的地位转变为个人的才能和人格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内容“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交”“战国七雄”实质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奴隶制趋于瓦解,国家趋于统一影响
①造成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迁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农业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商业中心城市,不少商人富比王侯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评价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哲学核心观念是“仁”“道”是天地万物本原、天人合
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教育文化“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录在《论语》中《老子》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nizj墨豕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韭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