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安徽省酒县第一中学王家山
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本单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建设成就,有助于在中外古今宏大的历史视野下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感悟和现实认知,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我国现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刻理解,并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涉及法律、德治、法治、教化等多个基本概念,徜徉在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发展演变情境之中,理解这些概念,是学生学好本单元内容的必要前提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本课以时间为序,从法治与教化发展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治理的基本发展历程、成就、特征及影响其中,先秦时期成文法的出现及德治、法治思想之争,内容相对繁杂本课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关联密切,选用了图片、文字等原始史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的认识,进而为更好地理解与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学生在初中及高一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为本课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日常生活中的法治节目和普法活动以及公益广告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有效资源0另一方面,由于本课涉及的概念较多,需要辨别各概念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原有碎片化知识的深层理解、整合及运用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一区间也正是本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为呼应大单元教学主题,本课以期达成以下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发展演变与国家社会兴衰的内在联系及启示时空观念能够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梳理、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及其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教学过程中引用、展示不同史料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发展相关的史实、结论,开展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甄别、运用史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认知和能力历史解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和课堂情景剧等形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发展演变与国家兴衰的学习、分析深化学生对中华法系的认知,培养其对中国及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2、教学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
六、教学策略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结合学情的情况下,本课的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1、教法以大单元教学主题为依托,整合优化教材,提前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和诱导,环环相扣,在情境互动中展开教学
2、学法课前,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前置性自主学习;在课堂中通过研读史料、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等方式在情境互动中获取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课后完成“思考题”深化对本课所涉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生动地展示带有《三字经》的戒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戒尺本身及《三字经》的象征意义切入本课主题设计意图以实物及“表演”创设情境,“热身”以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引起学生兴趣,轻松自然地导入本课主题【教学过渡】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中,统治者也非常重视惩戒和教育引导这两种治理手段和方式,那就是法律和教化,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活动】播放将着图片及解说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法”的起源并挖掘何为“法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出“德治”、“教化”的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思考、作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利用问题设计,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明辨本课所涉及的“法律”、“法治”、“德治”、“教化”等重要概念,为本课乃至本单元的顺利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体会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
一、西周礼治【教师讲授】相对于夏商而言,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也更加成熟,那西周时,统治者是采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实现有效统治的呢?(学生回答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问题设计】阅读教材第44页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1、西周时期的主要治国思想及特点是什么?
2、西周社会治理有没有成文的法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及历史解释能力【教学过渡】那古代中国成文法诞生于何时,它诞生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子产铸刑书)
二、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礼法争鸣【合作探究】
1、此前的奴隶主贵族为何不主张法律的公开?
2、为什么春秋时期又公开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引导出此时的礼法之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到礼法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反映【情境创设】组织学生按课前安排再现礼法争鸣历史情境【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深学生对礼法之争的认识和理解【问题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的结果及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中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渡】秦国正是在法家思想指导的改革之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那法家思想能让秦朝建立后走向持续的繁荣吗?就如秦始皇想象的那样“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学生回答没有)
三、秦朝——严刑峻法【问题设计】
1、秦的法律成就?
2、(播放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图片史料)追问,“云梦睡虎地秦简”能否作为秦朝律令研究的直接材料?【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研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3、就治国指导思想和理论而言,秦朝灭亡对我们有何启示?【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在唯物史观下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并承上启下【教学过渡】秦朝在贵族反抗和农民起义浪潮中轰然崩塌刘邦在群雄逐鹿中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新王朝这位“屠龙”的勇士是否会同样转变成新的“恶龙”呢?
四、汉——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问题设计】
1、汉朝的治国理论的变化?(教师播放多媒体材料引导作答)
2、治国理论发展变化有何表现?(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教师总结)
3、汉的做法就法律与教化的发展而言有何特点和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汉朝在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下,法治与教化并用,二者相辅相成的变化及影响【教学过渡】在此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指引下,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呈现出恢弘气势但在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社会矛盾激化,东汉王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的双重打击下分崩离析此后的魏晋时期,法治与教化的结合发展又会出现怎样的新变化呢?
五、魏晋——引礼入律【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信息,分析魏晋时期礼法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并归纳其影响,即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学生活动】研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归纳此阶段礼法结合的表现及影响【教学过渡】经过长期酝酿,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再次走向统一隋朝虽短命而亡,却为唐的强盛创造了条件,伴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六、唐礼法合一【教师活动】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相关内容,概括唐朝礼法结合的表现【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按先“礼”后“法”的顺序概括,作答【教师讲授】《唐律疏议》是中国法治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礼法结合完成【合作探究】教师呈现关于《唐律疏议》的三则材料,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归纳《唐律疏议》所体现的特点?
2、《唐律疏议》的影响及意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史料,提取、归纳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认识唐朝礼法合一的阶段特征并加深对中华法系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多媒体材料加以佐证、总结)【教师总结】唐朝礼法合一,法治呈现出“一准乎礼”的特点,礼法结合完成,标志中华法系完备《唐律疏议》成为此后历朝立法的蓝本【问题设计】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教师引导学生从治国思想着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下,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角度,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学过渡】历经五代十国的长期动荡和道德的崩坏,宋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道德伦理的重建以加强统治,自唐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也终于修成正果,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且理学也成为了官方哲学,这都为中华法系的进一步发展及礼法普及创造了条件
六、宋元至明清——礼法普及强化【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完成宋元至明清法律和教化的发展概况表格【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概括宋元至明清法律和教化的发展概况并举手作答【问题设计】结合表格内容分析作答
1、宋元明清时期法律编订有何新发展?
2、宋元至明清时期基层教化的发展变化有何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宋元明清时期法治与教化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师生互动】利用表格,师生互动,梳理本课主干知识【设计意图】在时空观念下加强学生总体上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发展脉络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教学过渡】教师边板书边总结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在礼法争鸣中古代中国的法律日益儒家化,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日益确立、发展并普及,并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发展甚至对中华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是,我要遗憾的告诉大家,当你们知道古代中华法系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存在了,旧的中华法系早在清末便已崩溃,那今天我们学习它的意义何在呢?【合作探究】中华法系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有何意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华法系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为第10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材料总结)【总结升华】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旧中华法系于清末修例和民国法律革新中崩溃,但随着时代进步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中华法系的崛起也势在必然,它将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的政治智慧,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追求,这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在歌曲<万疆》中结束本课)【课后探究】中华法系崩溃的原因及启示(提示法律本质、社会发展)【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补全旧的中华法系发展脉络,并进一步理解法治和教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板书设计】第8课中华法系钩沉——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礼法争鸣
二、礼法结合
三、法系钩沉【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乃基于大单元教学理论,欲通过合作探究、情境创设、课堂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并为本单元第9课和第10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加之本课时间跨度较大,本人对新教材不熟,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还不够优化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深感时间紧任务重,某些环节处理不够细致,本课教学设计仍需仔细打磨,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