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马原总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哲,马政经,科学社会主义广义马克思及其继承人的探索列宁等苏联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p6-7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16a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b.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c.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整理.马克思的物质及理论意义21-23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26-27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确定一定的目的,制订详细或粗略的计划目的是人们行动之前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要达到的结果计划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目的的具体方案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意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不断创造的过程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的人的意识不仅能够通过感觉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人体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意识活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情感又能对人体的生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心胸开朗、情绪乐观有益于身体健康,心胸狭窄,心情郁闷有害于身体健康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反映客观世界,根据需要和可能形成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28-29)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本原问题马克斯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质量互变原理(40-42)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8.否定之否定原理(40-42)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是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3、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在否定阶段的事物任然具有片面性,还要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历经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充分估计其困难,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9.矛盾分析法(p44-45)
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性),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以说普特关系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接,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每一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实践的概念,本质,特点56-58a.实践的概念: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b.实践的本质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现实活动,一方面它作为现实的感性活动具有明显的物质能量和客观制约性,另一方面又是体现人的主观意志、理想追求的自主性活动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构成矛盾系统,人与外部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对立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实践过程正是这一矛盾的解决过程,即由对立走向内在统一的过程c.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61-63实践是认识的基砒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本质63-
6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67-69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76-
79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价值的基本特点与价值关系86-88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最好是回归课本理解细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10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150-151a.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162-163a.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商品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66-
167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84-186剩余价值的实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不发生价值增殖
2.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实现了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rrT=m/v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这是一种版本)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预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用V表示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由可变资本带来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剥削程度应由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之比,而不是由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95-302)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2.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希望(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