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参考答案
1.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P10
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P217
①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③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④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从国外获取利润
⑤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P228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金融全球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P233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P237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P246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化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P247
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③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P282
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P295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P311
①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②从城市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③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27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P29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30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三层含义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P3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3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P3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P3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P4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7.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P44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P45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P4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P57P6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P75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P8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P8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P86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P86
①价值的主体性
②价值的客观性
③价值的多维性
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P88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在价值评价活动中,主题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课题,因此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P88
①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P97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P10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方式P108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P111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③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4.P1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P114
①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⑤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P11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P124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P131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P133
①一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会朝着两个方面转化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二是矛盾地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而原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P145科技革命的作用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代替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化重日益提高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P148
①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P150
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P166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P167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P16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P170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193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20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第四,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P215
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些新特点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