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史传论赞之人物短评教案【学科素养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学习“人物短评的写法”,提升表达能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并且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经历,领略传主坚贞的民族气节,完善自我人格【学习目标】.学习理解“太史公曰”写法.借鉴这种写法,尝试写一则人物短评[单元任务群
3.1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日”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看法,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重点学写人物短评教学难点人物短评的写法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不仅是典范的史学著作,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叙事写人的艺术,直接影响后世的史传文学从表达方式上看二者有什么不同?不同点传主不同,作者不同,表达方式《屈原列传》夹叙夹议、《苏武传》记叙为主所以,从结构上发现两篇文章的最大不同在哪里?明确《屈原》有太史公曰,《苏武传》没有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二是篇后赞论三是篇中夹叙夹议,《屈原列传》是后边两种都有
二、“太史公日”,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创新,是对《左传》“君子日”的新发展,作为《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史公日〃虽依附于正文而存在,却多为点睛之笔,其中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专注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像“太史公日”这样对人物或故事进行评价的手法叫“论赞”,是著者发表的关于史事的思想、主张、见解也就是史评、史论司马迁可以说是也为后代史家树立了典范看看这种史评、史论有很多不同标识、名目《左传》称为“君子日”,《史记》称为“太史公日”,《汉书》、《后汉书》、《明史》称为“赞日”,《三国志》称为“评日”,《旧唐书》称为“史臣日”,《宋史》、《清史稿》称为“论日”,《资治通鉴》称为“臣光日”等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名著《史通》中曾列举过许多此类名目,并统名之日“论赞”甚至可以从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日”名称上看出蒲松龄以“太史公日”为参照的影子那么这个短评该怎么写呢?
三、阅读例子,发现人物短评的写法(-)阅读下边四个例子,发现“太史公日”的特点.太太史公日”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II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惨惨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土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诚恳被士大夫们的信任!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是难事,而怎样对待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bi)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太史公说商君(商鞅),他的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凭借着虚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资质再说凭靠着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被任用,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昂,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君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但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遹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瞻仰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二)学生针对特点发言明确
①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但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或是复述,或是节录
②观点明确,选好角度,集中评论可供评论的方面很多,因为小短文的篇幅限制,不能面面俱到加以评论,最好只选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进行评论选择的论题尽可能集中,所选角度要尽可能小点这样才能把观点写清楚,才能真正联系相关情节,最重要的是才能别人看出你读过书了
③观点和材料的结合既有作者的观点,又有作品中得来的材料;分析和评论结合,既有对作品内容或形式的分析,又有作者的理性判断
④条理清楚就是首先要点明自己说的是谁,接着表明写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总写人物特征,然后是联系相关事件来展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最后可以加一句简单的话(表达赞美、敬佩之情)来结束全文一般结构明观点一一联事件一一评精神(品质)一一表态度短评,重在一个“评”字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前提把握了书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要有概括情节,根据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的能力;最后是有条理得表达观点的能力一般结构明观点一一联事件一一评精神(品质)一表态度(提示文章应史(人物事迹经历)论(议论评价)结合,观点鲜明,如果能对现代社会具有启发意义更好)
四、为苏武写人物短评
1.回忆苏武的经历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3)拔剑自刎,舍生明志4)卫律逼降,苏武不屈5)幽禁大窖,饮雪吞毡,6)流放北海,杖节牧羊7)李陵劝降,忠贞不改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发白归汉,名垂青史
2.写人物短评
五、学生展示例子1: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縻食不至,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臣下之寒凉,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亦甘乐之此心可悯例子2赞日武大漠惶惶,牧羊已生,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孔子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例子3固曰苏武,真乃大丈夫!留匈奴十九载,始终不泯爱国心他不为富贵所动,当卫律马畜弥山,当李陵干金封候,他无动于衷,默默坚守那颗对大汉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他不受威逼所迫,当卫律举剑恐吓,当张胜屈服投降,他不屑一顾,紧握汉节选择对大汉执着而圣洁的守望;他不怕恶劣环境,当饥寒交迫成为生活的常态,当孤独寂寞时刻相伴,他选择卧窑啮雪,毡毛并咽,杖节牧羊,直至须发皆白,节施尽落苏武的骨头是最硬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十九载不改初衷,不辱使命,青史将永远镌刻你的名字例子4十九年如一日,苏武牧羊与大漠孤独与寂寞陪伴着他,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投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无限的、永恒的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失败没有征服他的忠诚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用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的后世人持一只施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牧一群公羊,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和执着书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悲歌示例5:苏武被俘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十九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
五、作业.从下面三个人物(烛之武,秦始皇,袁隆平)中选择一个写一段人物点评,不少于150字.如果你是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时,你的部下张胜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将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关于气节的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一《论语・子罕》.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一一《论语•微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一一《论语•卫灵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一《北齐书•元景安列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一《孟子•滕文公下》(这句也是孟子提出的成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三大标准)
(一)你如何评价苏武守志不渝的民族气节?有人说苏武的忠诚是愚忠,你是否同意?而李陵临阵降敌,后又接受了单于的封赏,生活在匈奴之中,在二十余年后病死,未能再踏上中原一步有人认为他于国于君都不忠,而历来也被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选择的?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参考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苏武的那番话表明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李陵档案是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将领李广的后代,李陵步入仕途之后,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家世的熏陶,李陵不仅擅长射骑,而且谦让真诚,名誉远播武帝认为李陵最有李广遗风,曾命他率八百骑过居延,深入匈奴之地两千里查看地形,归来后拜为骑都尉,教酒泉,张掖的士卒学习射骑,防备匈奴侵扰李陵独率五千精选步兵孤军深入,出关以后在大漠行军一个月,扎营浚稽山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前队是长戟盾牌,后队是弓箭、强弩先是和匈奴近战相搏,然后千弩俱发,把匈奴打退,还追杀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再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特种部队也扛不住了边打一边南撤一路血战,在山谷、树林、山下等各种地形都曾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有时一天要打几十仗,总是死伤众多单于眼见大军连这点人都打不过,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军候管敢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粮矢且尽以及李陵的部队旗帜等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他是降了,但总在寻找机会为汉廷效力,可事态却不由他意愿李陵兵败后的第二年,武帝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派出援军,致使李陵军全军覆灭,于是遣因纤将军公孙敖率军出塞,准备迎回李陵,不料公孙熬无攻而返,却向武帝上书言“据捕获的匈奴俘虏供认,李陵正在为匈奴训练士兵,以防备汉军”这一错误的消息再次激起了武帝的愤怒,命令将李陵全家抄斩至此,这一陇西世代名将之家彻底败落而实际上为匈奴训练士兵的是汉军边塞都尉李绪,降于匈奴之后得到单于礼遇,地位在李陵之上李陵痛恨李全家因李绪被诛派人将其刺杀后单于钦佩李陵的英勇,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其为右校王从此李陵就生活在匈奴之中,在二十余年后病死,未能再踏上中原一步在汉匈战争史中,李陵是一位最有争议的人物陈述一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他坚贞不屈,誓死不降,终于返回汉朝作为民族英雄,苏武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苏武刚被扣后,匈奴单于曾派李陵去劝降,被苏武断然拒绝等苏武苦熬19年胜利归汉时,李陵很羡慕,曾置酒相送,〃泣下数行〃,更是情由心生,可见李陵的苦闷心情在司马迁笔下,除了投降一事外,李陵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人司马迁说自己与李陵同在宫中为官,相互间关系一般,志趣也不同,更没有酒桌上的交情但观其人,讲孝道、守信义,为国家不计生死正因为李陵不是那种〃坏透了〃的叛徒,因此,他虽然背负千古骂名,但作为异族人,他生活在匈奴一直到死,他心里的苦楚也就成了后代一些文人的着墨点于是,他们杜撰了诗文,托名李陵,抒发思国怀乡之情,因此,李陵也博得后世不少人的同情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李陵的一生同样值得人们了解陈述二苏武与李陵苏武为汉使,出使匈奴被扣,坚贞不降,被驱往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后返汉李陵为汉将,与匈奴作战被俘投降,终身羁留在胡地因为是同时代人,所以历史上常被人一扬一抑,拿来作为忠君爱国正反两面的教材两个人没有可比性,彼此的遭遇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职务的关系,苏武虽然被扣但是可以免死,这是古例也是惯例,十九年的等待虽然艰苦卓绝,但是,只要有信念还是有希望,苏武深知这漫长等待最终的意义作为战将,李陵被俘,不降必死战场上他英勇顽强,以寡敌众,以死相拼血战到最后因重伤而被虏,匈奴对他以礼遇,这时候,投降,对李陵来说是一个很自然很人性的选择武帝闻讯之后残酷地杀害了他的全家,君臣之间恩断义绝李陵再也不可能回归故国,那么在他下剩的岁月里,他的等待与否都是毫无意义的无论等待与否,无论等待的结果与否,对于那个时代的这两个人来说,一样都是悲剧,封建帝王之下为人臣者的命运的悲剧,关于这一点,苏武和李陵倒是一样的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阅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参考观点一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像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摘自www.zaobao.com论坛精华)参考观点二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