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最新教师学论语心得感悟经典优质范文4篇教师学论语心得感悟1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耍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这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风是《论语》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对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更是一种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选择了宽容,便选择了财富!读懂了《论语》,便读懂了人生!教师学论语心得感悟3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二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J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教师学论语心得感悟4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传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应该经常考虑“人为什么活着?”,然后明白“人是为追求幸福活着”如果此生注定不幸,而又有一种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会拒绝出生笔者认为,《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段话就讲什么是幸福而且对于教师的幸福观启示尤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有三种幸福学习的幸福,朋友讲习的幸福,心胸开阔的幸福在这三种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学习的幸福,因为它在生命成长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笔者读论语的第一句话,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学习始J“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的第一句话《论语》第一句话就讲学习,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儒家对学习型人生的向往,告诉我们学习是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生命成长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造物主给了我们什么,二是我们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谓命运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互动的结果先天条件是不能选择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们要尊重它,因为它是后天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决定着我们可以往哪些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认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日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知命”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尊重事实,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给自己的发展科学定位这是科学发展观“知命”才会“安命”,“安命”的人会把人生的宝贵精力从怨天尤人中解放出来,从而专心致志谋发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气定神闲,所以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桑兰坐在轮椅上笑对人生安命之后,一个人才能积极从现有起点出发,创造自己的未来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担今天所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是生命状态中不仅包括不能改变的现实,还包括可以改变的元素对于这些元素,应尽到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感谢造物主,他只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给了人类自己因此,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要忘了造物主还给了我们一半的生命自主权,因此一个人永远都不可消沉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也别忘了,人不可能无所不能,人是有命管着的,必须量力而为所谓成长,专指对于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发展而充分发展唯一手段就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汉语中学习这个词的词源这句话首先告诉我们学习是“学而时习之”,然后告诉我们学习是是快乐的事情可是今天很多中国的学习者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这跟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误读关系极大长期以来,语文老师把它翻译成“学习完了之后及时温习、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这么翻译的那时感到很奇怪学习完了及时温习、复习有什么可乐的?问同桌“你学完了及时温习、复习,很快乐吗?”他说“我从来不复习”,我笑了,难怪他学习不好!如果学完了及时温习、复习是很快乐的事情,那么中国还会有学不好的学生吗?尤其是还会有厌学的学生吗?因此,那时觉得孔子很浅,说的话不符合人之常情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孔子被现代人误读了我们怎么能把“学而时习之”中那个“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呢!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羽”,下面是“日”,习的本意是小鸟学飞,小鸟学飞得一遍一遍地练,因此习的本意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这样一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吗学完了之后就时不时地把自己学到的用于生活、用于工作,那么学习到的都是有益于生活、工作的事情,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原来《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包含着我们中国哲学的一个伟大的命题“知行合这句话可以破解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很多难题一一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赢在起跑线上输在终点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人格萎缩?因为我们的教育与生活、社会实践严重地脱节学习应是学而时习之,结果成了学而不习,成了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只备考试之需,学习者意识不到考试之外它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学起来索然寡味,学习就成了只有硬着头皮才能坚持下去的事情!学习不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只是为了考试,因此,在考试之前还有动力,考试之后,动力全无学习与生命成长脱节,这正是中国人感觉到学习是苦差事,而外国人不以学习为苦的原因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国很多的教师都不喜欢学习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课程和培训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殆,没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学生很多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书一概不看,几年不读一本正经书,看书看的都是《女友》、《故事会》、市井小说一类的东西学生课代表给老师往办公室里抱作业,总是看到老师在打无聊的网络游戏“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如此,学生怎么能在学习方面欢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样,有其师,必有其学生老师怎么能给学生发挥这种教师影响呢!因此,老师不学习就是误人子弟笔者因为在河南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教学效果好的缘故,因此,经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小学校、教师进修校邀请,给中小学教师讲学,深感中小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很多中小学教师不学习为什么?学习观不端正把学习仅仅与狭窄的功利目的联系起来,只要不考试,就不学习把学习仅仅理解为学,而不把学到的东西想办法用于生活、工作,结果生活、工作无起色,也就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今天学《论语》,目的就是重树正确的学习观《论语》中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我学习,我快乐;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该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人生快乐、幸福的源泉;学习使我们青春常在因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要对亲爱的同行们谈谈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想当一个好老师,尤其是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J(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J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想当一个拥有快乐心情从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师,此生必须与学习相半在古代,秀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不仅如此“书中还有不老药,让我们将来免得老年痴呆症;书中自有金钥匙,让我们一生更理性;书中自有好朋友,让我们一生不感孤寂;书中自有好气质,让我们超群绝俗”教师只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不管他长得是否漂亮帅气,站在讲台上,就会光彩照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站在讲台上就显得比一般人更美丽的人!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成功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先生认为《论语》是根据《周易》编排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很有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
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讨论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楚,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教师学论语心得感悟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交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该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断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J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孔子日“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别人的攻讦也好,吹捧也罢,全不必当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厉害了,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过是利用他的学说,用以禁锢民众思想,作为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罢To所以做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一定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认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弹赞也好,贬也罢,嘴巴是生在别人身上的,谁都有说话的权利,岂是谁能左右得了的?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J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