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容:
勾股定理教学反思原广州市萝岗区镇龙中学温锐斌内容提要本文提及的《勾股定理》是人教版初二数学第十八章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已经在实际的教学中实施,本文就是借原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过程分析对本课进行深刻的课后反思并且通过本课的反思对本课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改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字勾股定理、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总结《勾股定理》是人教版初二数学第十八章的内容“勾股定理”这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一种关系定理它是建立在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初三儿何中解直角三角形及圆中有关计算的必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纵观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架起了代数和几何间的桥梁勾股定理是几何中i颗美丽的奇葩,可谓家喻户晓它在数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勾股定理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后续数学学习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故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了解勾股定理证明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课后的分析与思考
(一)、本课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败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它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效果乂总是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检验
①学生是不是越学越爱学,即是否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求知欲;
②学生是不是越学越会学,即是否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和习惯,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和素质对于本课而言,从学生完成学习卷的情况分析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太理想中等层次的同学也很少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大部分同学都不能做C组题,似乎没有较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A组题以基础为主,要求全体同学必须掌握B组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全班60%左右的同学能基本完成C组题是思维能力题,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觉完成)这次备课、上课后,再仔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发现本课的教学存在以下的不足
1、本课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段,一开始就让学生画三角形,应考虑创设情景,使学生更投入学习,学习兴趣更浓郁;
2、勾股定理的小故事,原本的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感觉学生反应还是平平的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景更合适?
3、探究问题的设计,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在数格子,猜想定理的时候,我真的讲得太多这部分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5分钟,再分组提问,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提问,“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把想法说出来?”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在接受被动式的学习,并没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这样处理教材增强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不能在一堂课上消化这些内容,学起来感觉很吃力所以,我根据现在学生的情况,认为这节课主要任务应该先通过数格子,猜想勾股定理再通过几何画板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然后通过相关的基础练习掌握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指导”作用“主导”和“指导”,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根本变化“主导”以师为主,生为辅;师是演员,生是观众“指导”则师是导演,生是演员;教师应当好称职的导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灵活多变的学习活动中在本课的教学实施中,我起到的完全是“主导”作用,课堂的每个学习环节都是由我具体按排,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课堂中缺少了让学生充分表述自我观点、意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机会没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对本课课堂实施过程的深刻反思,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以下修改
1、在环节一中增加小组讨论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勾股定理与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自主地发现、归纳出“勾股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相关知识点
2、改变环节
三、四的教学,让学生先试做练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进行组间交流组内进行练习题的纠错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纠正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怀着一种尝试的心态,我利用下午的课再次上了这节课这届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也比较懒,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把这节课主要任务定为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猜想,再通过数格子,猜想勾股定理,然后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最后通过相关的基础练习掌握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格子,猜想定理的时候,我尽量不讲得太多让学生自己思考5分钟,再分组提问,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尝试提问,“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把想法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果然有提高,虽然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不太完善,但是比起早上的课活跃多了,最起码开口发言的同学也多了有了早上的课做基础,大部分同学可以做到A组题的第3题,感觉教学效果比早上的课要好通过对本课的最先实施、课后的分析与反思、教学的改进和再次实施的这一过程,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真的需要不同的教材处理方法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能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写下了这篇教学反思,希望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林少杰,《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M]o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o[4]王建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现代教育学》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6]初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