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论语》十二章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
2.下列各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B.质胜文则野故木受绳则直C.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能容于远近D.人而不仁死而后已3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A.
②⑤B.
②④C.
①③D.
①④.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A.
①⑤/
②③⑦/
④⑥B.
①②/
③④⑦/
⑤/
⑥C.
①⑥/
②⑤/
③④/
⑦D.
①④⑤/
②/
③/
⑥⑦.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D.土,在春秋时期,土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
(1)子路日“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2)子日“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遂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注】
①史鱼,遽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遽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根据第
(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精神.请根据第
(2)则材料r评价孔子的出仕观.材料
(1)中,子路的义利观与课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强调的是否一致.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可谓好学也已B.知者不惑C.君子生非异也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朴实B.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C.譬如平地平地平整的土地D.请事斯语矣斯这
1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小人喻于利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小子何莫学夫《诗》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请事斯语矣B.见贤思齐焉••C.朝闻道,夕死可矣D.就有道而正焉•••
16.下列句中加点的“焉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A.就有道而正焉B.杀鸡焉用宰牛刀••C.天下归仁焉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仁以为己任B.止,吾止也C.可谓好学也已D.克己复礼为仁.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B.《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编纂而成C.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D.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周武王之弟一一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⑴在《〈论语》十二章》中,孔于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⑵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⑶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⑺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原因是“:⑼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簧是因为“,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泰伯》中的“,”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2《礼记•中庸》说“知I、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军》中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3《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4《论语•阳货》中孔子用“四句话概括了《诗》这部书的四种作用答案以及解析L答案B解析敏勤勉.答案B解析A.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则连词,表承接,就C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答案D解析A.
①敏勤勉B.
②野粗野、鄙俗C
①喻知晓,明白.答案B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答案C解析
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
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
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C解析
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
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
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
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
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
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答案B解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答案C解析C项,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等类似意思均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现孔子的出仕戏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材料
(1)中,子路认为君子出仕为官即为行义,否则“不仕无义”;
②课文中这句话,孔子意在强调重文而轻利的价值观取向,同时指出“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解析
1.本题考查对信息筛选并整合从文中“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可知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行其义”;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而“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则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孔子看来,史鱼、遽伯玉都是贤臣,但遽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道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注意抓住材料
(1)和课文中关于“义”的论述,分析其语境中的含义并加以阐述12解析选D“已”同“矣二句末语气词,不译;“知”同“智”,智慧;“生”同“性工资质、禀赋13解析选C平地填平洼地14解析选D小人古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今义,品行不好的人文质彬彬古义,文采与朴实两者兼备;今义,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人15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内在内心朝、夕在早上,在晚上A项,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践B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D项,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16解析选BB项与例句均为代词,怎么、哪里A项,代词,自己;C项,语气助词,不译;D项,兼词,于此17解析选AA项为省略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18解析选B不是“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编纂”,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19答案
(1)人而不仁如礼何
(2)人而不仁如乐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8)任重而道远
(9)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0)吾止也吾往也
20.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