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6页未读,继续阅读
本资源只提供10页预览,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文本内容:
2023年中山市教育“双融双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指南
二、微课类微课是指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讲授者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方式,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批注和讲解的视频提倡真人适时出镜的混合式精品微课系列型微课是指围绕某个主题(专题)教学,由多个微课(5个或以上)组成的专题系列中小学分学科教学、劳动、艺术等类别,中等职业教育组微课作品鼓励体现技能训练(包括训练模式)的教学
(一)制作要求L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包含微课标题、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2微课最佳时长建议控制在3-5分钟之间,最长不能超过8分钟视频格式为MP4(H.264编码格式),视频分辨率不得低于720p视频图像稳定、画面和声音清晰、过渡自然容量大小不宜超过500MBo.所借鉴、引用的图片或视频需要标注来源,确保安全4•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二)报送材料清单及要求L作品登记表打印盖章后扫描成PDF格式文件上传.微课上传后需要按学习节点进行碎片化处理.相关材料包括配套课件、学习基础(延伸)资料或建议(外链)、学(教)案等材料,RAR或ZIP压缩包格式以上作品报送材料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名称+第一作者+作品名称+材料类别(如某某学校张三《正方形》作品登记表)该项目的所有报送材料的总体容量大小不超1G
(三)评审指标微课、系列型微课评审指标
三、作品登记表作品登记表(课件、微课、系列型微课)基础教育组和中等职业教育组附件1-2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基础教育组)该项目主要面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和教育部门教师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组织实施教学和学生认知学习的工具,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具有明显成效、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案例
一、主题内容案例能够反映国家“双新”“双减”要求,充分展示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成果,彰显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征,建议采用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
二、报送材料清单及要求须提交作品登记表、教学视频节选、教学设计方案和相关材料,所有作品须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1200MBoL作品登记表打印盖章后扫描成PDF格式文件上传,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区域)名称+第一作者+作品名称+材料类别(如某某学校张三《正方形》作品登记表).教学视频节选(不少于1课时)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围绕一个教学专题的多节课堂教学实录剪辑而成的专题视频视频格式为MP4(H.264编码格式),视频分辨率不得低于720p每个视频文件大小控制在1G以内若视频为单节课堂实录形式,视频时长不少于30分钟,不超过50分钟;若视频为专题视频形式,视频数量不少于2个,每个视频不少于20分钟,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视频文件的片头时长5秒,包含案例名称、学段、学科、年级、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或文字提示视频图像稳定、画面和声音清晰、过渡自然.教学设计方案(N个课时)可参考大单元学历案参考模板填写,要求语言精炼、内容准确、图文并茂,附上表格、链接等材料文件以PDF或WORD格式上传.相关材料课程资源等如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同时提供空间访问说明文档(含空间网址)等文件打包成RAR或ZIP压缩包格式上传
三、评审指标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作品评审分为学科教学维度(70%)、技术赋能维度(20%)和特色创新维度(10%)
(一)学科教学维度(70%)
(二)技术赋能维度(20%)2023年2月
(三)特色创新维度(10%)
四、作品登记表格作品登记表(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五、大单元学历案参考模板**单元概览单元第1分课时学历案课时1名称.课时目标(因单元目标已经三维叙写了,故课时目标可以指标化.评价任务(标明在学习过程的何时运用;说明任务运用所需要收集的信息;需要明确依据所收集的信息可以选择的学习进阶预案).学习过程(每课时一般安排2-4个任务或环节,前面加上热身,后面加小结)热身任务/环节一……任务/环节二……任务/环节三……课堂小结(每节课的最后一定要留点时间小结所学或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单元第N分课时学历案课时N名称:课时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热身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课堂小结单元作业与检测(一个单元的课后作业及单元测试,需要精选拓展或提高类作业应有单独标识,供选做课前预习、课中练习随学习进度呈现)(可以附件的形式)单元学后反思.单元设计依据课标要求(就教材章或课或单元的大主题对标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业质量与内容标准,摘录下来)学情分析(明确期望学生去哪里,而学生现在在哪里).单元设计创意(围绕一致性、情境创设、任务分解、进阶理解、作业设计、反思设计等方面说说此设计的创意).教学实施建议(为新手教师或采用别人设计的学历案的教师提供建议).参考资料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该项目主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和教育部门教师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案例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实训教学、见习实习教学等多种类型,采用混合教学或在线教学模式鼓励思政课、教师教育类的信息化教学案例报送
一、报送材料清单及要求须提交作品登记表、教学活动录像和相关材料所有作品须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1200MBo.作品登记表打印盖章后扫描成PDF格式文件上传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区域)名称+第一作者+作品名称+材料类别(如某某学校张三《正方形》作品登记表).教学活动录像反映信息化课程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教学实录、多节课教学片段合集、专题介绍视频等视频格式为MP4(H.264编码格式),视频分辨率不得低于720p每个视频文件大小控制在1G以内,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
二、评审指标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中等职业教育)评审指标
一、活动目标
(一)背景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关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整体部署,建设数字化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赋能课堂教学创新,培养一批适应数字时代的“四有”好教师,探索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策略,根据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原“第二十七届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为推动我市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二)活动目标.遴选展示一批体现“双新”“双减”要求,彰显“双融双创”特色的数字化优秀教学案例和资源作品;.推动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培养一批具备较高学科素养和数字素养的骨干教师;.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形成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学校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推广模式和路径
三、作品登记表作品登记表(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该项目主要面向学校(区域)教育管理人员或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是指为破解学校(区域)教育发展的痛点问题,应用“互联网+,智能+,,思维,融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创新工作思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经实践检验,形成具有显著成效并可推广、可复制、且鲜明特色的典型案例
一、报送材料清单及要求须提交作品登记表、案例介绍文档、案例视频和相关材料,所有作品须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oL作品登记表打印盖章后扫描成PDF格式文件上传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区域)名称+第一作者+作品名称+材料类别(如某某学校张三《正方形》作品登记表)
2.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学校(区域)学校概况与面临问题、建设理念与工作思路、重大举措、主要成效、特色亮点、未来展望等内容,字数控制在6000-10000字3•案例视频单人或多人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直观、形象地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特色创新等,着眼于弥补文字材料的不足视频格式为MP4(H.264编码格式),视频分辨率不得低于720p每个视频文件大小控制在500MB以内,时长不超过10分钟
4.相关材料学校(区域)重大项目、获奖证明等
二、评审指标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评审指标
三、作品登记表作品登记表(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
四、案例介绍文档参考模板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参考)《xxxx»学校(区域)名称「负责人请围绕以下几点阐述相关的工作内容
一、学校(区域)概况与面临问题
二、建设理念与工作思路
三、重大举措
四、主要成效
五、特色亮点
六、未来展望(要求设计方案撰写时,语言精炼、内容准确,字数控制在6000-10000字,尽可能图文并茂,附上图片、表格、链接等材料)2021-2022年中山市智慧教育专项“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及优质资源中心校名单
二、活动参与
(一)活动项目及报送数量
(二)活动平台活动统一用百度云盘(分享链接)或电子邮件上交作品提交邮箱
(三)活动参与办法L常规创作类教师以个人名义或团队方式(不超过3人)参加活动并创作形成常规创作类作品;同1位教师同类项目限参与1件作品,不同类项目最多参加不超过2件
2.辐射推广类为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成果的辐射引领和区域、学校协调均衡发展,支持、鼓励地市间,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优质学校与普通农村学校之间参照“组团结对帮扶”的方式,结合“名师工作室”“实践共同体”“结对帮扶”、“三个课堂”、“教育乡村振兴”等活动项目,其中主邀方除自身创作形成“牵头作品”以外同时指导跨学校(区域)的受邀方教师团队,运用相关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形成另一件异课同构的“辐射作品”,以推广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并促进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队伍具体要求如下
(1)有条件的镇街、市直属学校可积极参加辐射活动,组建牵头教师团队,每个牵头团队可跨市(校)指导厂3个异课同构的“辐射推广”作品(按照省级活动指南要求,其中广东省内非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个地市的不少于1个)其他学校可参加辐射活动,与牵头团队形成1-3个异课同构的“辐射作品”“牵头作品”和异课同构的“辐射作品”须在上交作品时在作品登记表中注明,关联后将呈现“牵头作品”或“辐射作品”字样“牵头作品”和异课同构的“辐射作品”,分别按各自教师所在镇街和市直属学校,参加相应的遴选推送活动请镇街和市直属学校严格按照项目要求、数量报送作品并对上报作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2021-2022年中山市智慧教育专项“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及优质资源中心校(详见附件1-5)必须参加活动,充分利用已配发的设备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三、活动时间2022年12月-2023年6月30日,各单位指导教师完成作品创作,筛选,提交参加市作品评审2023年7月1日-2023年7月20日,完成市级评审,7月21日-2023年7月30日完成推省
四、参赛作品注意事项
(一)有明显政治原则性错误和科学常识性错误的作品取消该作品参评资格
(二)严格杜绝任何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直接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并通知各镇街及所在学校
(三)凡参加过往届活动或其它省级活动的作品不得参与本次活动,一经发现,取消评审资格
(四)不符合作品形态界定相关要求的作品,取消参评资格
五、本次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联系方式本次活动由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承办,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研究部联系人贾老师、周老师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附件1-1教学资源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1-2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1-3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1-4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1-52021-2022年智慧教育专项“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及优质资源中心校名单教学资源作品说明及报送要求该项目主要面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教育部门教师,征集课件和微课两种类型作品
一、课件类课件是指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过程、方法与评价进行设计、制作完成的应用软件,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高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主题内容L一个课件可以包含单个或多个知识点、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可以基于PC终端和移动终端2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
3.课件中需提供课堂应用及效果说明
(二)制作要求L课件封面页要有作品名称、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2音视频等素材采用常见文件格式,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上运行
3.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不能在常用软件上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运行环境
4.针对课件的安装、使用方法,提供操作说明文档和录屏解说视频5所借鉴、引用的图片或视频需要标注来源,确保安全
(三)报送材料清单及要求L作品登记表打印盖章后扫描成PDF格式文件上传2课件RAR或ZIP压缩包格式(须提供作品源文件)
3.相关材料分类保存在〃相关材料〃压缩包(RAR或ZIP格式)以上作品报送材料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名称+第一作者+作品名称+材料类别(如某某学校张三《正方形》作品登记表)该项目所有报送材料的总体容量大小不超700Mo
(四)评审指标课件评审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描述教学设计(15分)教学目标(5分)对标学科核心素养,符合“双新”“双减”要求,体现学生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学习与教师差异化教学的要求教学内容(5分)选取学习重点难点(或技能点)为主要教学内容,与当前教材版本匹配,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结构(5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线、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有序、主线清晰,教学结构完整、逻辑性强教学行为(20分)科学性(5分)符合学科特点与学习需求,准确无误可控性(5分)学与教过程可控,反馈及时准确,操作可撤销体验性(5分)表现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学与教过程体验性好个性化(5分)满足不同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与信息服务的需求教学效果(15分)学习效果(5分)达成教学目标,解决学与教的重点难点等学习效率(5分)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与速度学习成本(5分)减轻学生学习和信息获取的成本与负担技术运用(30分)碎片化(10分)精准标注知识内容节点,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教学实施结构化(10分)微课的主体(视频或软件)、学习基础资源、学习延伸资源、可视化学习路径、配套课件等完整齐全可视化(5分)生动形象展现学习内容,通过还原、模拟现实情境等方式,深刻认识事物内在属性,实现抽象原理具体化、过程呈现形象化、知识与技能建构可视化规范性(5分)格式通用,传输快捷;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字幕准确、界面美观;声音清楚,音画同步;语言有节奏感,富有感染力创新应用(10分)创新性(5分)形式新颖,趣味性和启发性强实用性(5分)方便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教学应用效果明显辐射推广(10分)辐射效果(10分)建立强-弱校学习共同体辐射实践,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为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相对标准和稳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作品名称作品名称请勿使用书名号《》学科年级¥MB项目□课件□微课□系列型微课□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辐射推广信息是否为“辐射推广”类作品□是□否(填“是”的填写以下信息)□牵头作品□辐射作品“辐射作品”信息.牵头作品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1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2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3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异课同构”情况(简要说明牵头作品与辐射作品的具体“同构”内容及实施效果,如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等,200字左右)作者信息姓名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系息联信姓名手机固定电话电子邮箱作品简介(简要介绍教学设计思路等内容,300字以内)拟解决的教学问题(200字以内)教学目标(200字以内)应用情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讲解□课后能力拓展□其他(请注明)教学实践及应用效果(200字以内)特色亮点(200字以内)共享说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推荐给“省活动平台”()□是□否版明出说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统一制成结集出版?口同意□不同意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参赛作品中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对本人参赛作品的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1.年月日单位意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盖章)年月日维度指标评价要点描述参考分值等级理念与目标(20分)教学理念(6分)能够体现国家“双新”“双减”教育改革要求,彰显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征,回应育人育才时代诉求,深化核心素养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课堂教学A(5-6分)B(3-4分)C(1-2分)教学目标(8分)能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生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科教学和综合素质培育,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A(6-8分)B(3-5分)C(1-2分)课程思政(6分)能够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历史性成就与变革,国家重大工程等转化为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之中A(5-6分)B(3-4分)C(1-2分)内容与方法(25分)教学内容(10分)能够以关键概念为核心,建构教学内容结构,使用“大单元-任务群-问题链”的方式组织具体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A(7-10分)B(3-6分)C(1-2分)教学环境(5分)能够利用新型教学空间,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激发师生的灵感和智普,有效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达成教学目标A(4-5分)B(2-3分)C(0-1分)教学资源(5分)能够选用符合“双新”“双减”等文件要求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国家中小学智慈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动态调整所选用教学资源的形式和样态A(4-5分)B(2-3分)C(0-1分)教学方法(5分)能够根据学生学情,结合既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任务群”,综合所选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个性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多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小组探究学习教学方法应运用合理,科学恰当A(4-5分)B(2-3分)C(0-1分)过程与实施(25分)流程设计(5分)能够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双减”对课内教学减负提质增效的实际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组织各阶段教学活动A(4-5分)B(2-3分)C(0-1分)组织实施(10分)能够按照流程设计实施教学,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围绕“问题链”开展个性A(7-10分)B(3-6分)自主、多元合作、小组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行为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活动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C(1-2分)师生交互(5分)能够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实现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互动交流立体、高效、持续,课堂氛围生动活泼A(4-5分)B(2-3分)C(0-1分)教学素养(5分)能够展现新时代中小学(中等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数字素养教学体态展现得体,教学语言精炼清晰,教学情感表达饱满,具有课堂教学艺术A(4-5分)B(2-3分)C(0-1分)成效与评价(30分)学生体睑(6分)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专注思考、探究和解决学习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学习任务中,享受学习的快乐A(5-6分)B(3-4分)C(1-2分)学生发展(6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必备品格和坚实的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其实现个性、全面、有质量的创新发展A(5-6分)B(3-4分)C(1-2分)评价反馈(12分)能够以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为导向,树立“教-学-评一改”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围绕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A(9-12分)B(5-8分)C(1-4分)教学反思(6分)能够以课堂实际教学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问题捕捉准确,针对性强A(5-6分)B(3-4分)C(1-2分)维度评价要点描述参考分值等级教学目标人技融合(10分)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智能错题本、作业分析工具、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等),长期收集和分析学生学情数据,将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相结合,共同评估学生现有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发展需求,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A(7T0分)B(3-6分)C(1-2分)教学内容人技融合(20分)能够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课程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或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选用合适教育资源,同时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知识图谱、智能助手、作业分析工具、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教育APP等),长期收集和分析教学内容及应用情况,将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相结合,共同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特征、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关键概念,以“大单元-任务群-问题链”的方式结构化重构教学内容A(14-20分)B(7-13分)C(1-6分)教学活动人技融合(35分)人机协同教学交互(10分)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问卷工具、互动教学系统、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教育机器人或教学助手、教育APP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人机协同教学交互活动,改变教师单纯知识讲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自适应学习、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迁移,提升教学质量和师生信息素养A(7T0分)B(3-6分)C(1-2分)改变课堂教学结构(15分)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网络学习空间、移动终端、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等),助力学情诊断、资源推送、学习支持等过程,改变教师预设推进为主、学生反馈诊改为辅的线性演进课堂结构,赋能学生具身认知,促进精准和有效教学A(11-15分)B(6T0分)C(1-5分)动态采取教学措施(10分)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问卷工具、互动教学系统、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教育APP等),实时或延迟分析学生的行为状态、知识接受、情感态度等方面情况,根据学生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动态采取教学措施,并在课堂教学中弹性调适,促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大规模因材施教A(7T0分)B(3-6分)C(1-2分)教学评价人技融合(20分)学业质量(12分)能够根据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反映核心素养要求,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问卷工具、互动教学系统、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教育机器人或教学助手、教育APP等),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时产生和积累的学业数据、言语数据、行为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和融合分析•,结合教师价值判断,综合评价学生学业水平A(9-12分)B(5-8分)C(1-4分)育人成效(8分)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例如问卷工具、互动教学系统、多数据融合可视化分析工具、教育机器人或教学助手、教育APP等),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情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认同等情况,协同教师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助力提升育人成效A(6-8分)B(3-5分)C(1-2分)教师数字素养(15分)数智融合意识(5分)了解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具备将机器数据智能与教师教学智慧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意识A(4-5分)B(2-3分)C(0-1分)人机协同思维(5分)具备人机协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思维与方法,能够将知以传授交由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完成,凸显自身育人价值及功能属性A(4-5分)B(2-3分)C(0-1分)数字应用能力(5分)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合理选用并二次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具备综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变革的能力A(4-5分)B(2-3分)C(0-1分)类别内容维度指标评价要点描述参考分值等级特色案例(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大单元的内容重构与具体课时(60分)大单元的主题确定与课时划分(60分)单元主题(30分)能够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实际需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导向确定单元主题单元主题至少需要指向一个核心素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A(21-30分)B(11-20分)C(1-10分)课时划分(30分)能够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在单元主题的统领下划分具体课时单元课时的重组归并需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A(21-30分)B(11-20分)C(1-10分)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60分)项目设计(20分)项目主题(6分)能够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根据真实情境或问题确定项目主题,项目主题能够科学、准确、客观概括项目的主要内容A(5-6分)B(3-4分)C(1-2分)项目目标(6分)能够准确表述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成果,在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升项忖成果是指能够反映教学实施结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海报、模型、报告、朗诵等A(5-6分)B(3-4分)C(1-2分)项目问题(8分)能够从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开放性、挑战性、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另需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细化分解,明确问题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合适资源工具找到问题解决方案A(6-8分)B(3-5分)C(1-2分)项目实施(20分)情境创设(10分)能够合理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真实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A(7-10分)B(3-6分)C(1-2分)活动探究(10分)能够鼓励学生搭建协作学习共同体,围绕驱动性问题开展个性自主、多元合作、小组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完成相应的项目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在活动探究过程中,需向学生明确项目学习产出,引领项目学习实施,且应提供多维丰富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建构A(7-10分)B(3-6分)C(1-2分)项目评价(20分)成果评价(20分)能够对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的项目参与协作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如制定计划、收集资源、小组合作等另需围绕项目成果(包括但不限「海报、模型、报告、朗诵等)对学生能力素质进行综合性评价A(14-20分)B(7-13分)C(1-6分)跨学科的主题设计、融合实施与创新评价(60分)跨学科设计(20分)主题设计(5分)能够以真实问题为基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问题应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并能产生实际作用效果主题需关联不同学科的知识,能体现综合性、研究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A(4-5分)B(2-3分)C(0-1分)目标设计(5分)能够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体现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重点突出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A(4-5分)B(2-3分)C(0-1分)内容设计(5分)能够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概念或知识,设计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不同学科知识内容A(4-5分)B(2-3分)C(0-1分)支架设计(5分)能够给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参考支架(如操作流程图、项目完成指引等),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探索或协作学习A(4-5分)B(2-3分)C(0-1分)跨学科实施(20分)问题驱动(8分)能够将核心问题分解为众多小问题,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抛锚式教学核心问题应具有现实性、复杂性和开放性,能够统领学生学习过程A(6-8分)B(3-5分)C(1-2分)协作探究(6分)能够引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组建学习共同体,采用协作的方式开展体验、观察、记录、设计、创造、动手制作、完成作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A(5-6分)B(3-4分)C(1-2分)实践体验(6分)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系列实践性活动,活动注重与学生自身经历相联系,以促进基于实践体验的认知建构A(5-6分)B(3-4分)C(1-2分)跨学科成效(20分)知识掌握(10分)能够对照学业质量标准,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不同学科要求的知识目标,准确可视化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A(7-10分)B(3-6分)C(1-2分)能力素养(10分)能够综合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问题解决、任务A(7-10分)完成、实验报告、作品呈现、模型建立、创意设计、方案制订等全面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协作创新等能力上的发展提升B(3-6分)C(1-2分)学式教模教学结构模式创新(20分)能够归纳总结或创新相关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A(14-20分)B(7-13分)C(1-6分)射广辐推示范辐射推广应用(20分)建立强-弱校学习共同体辐射实践,能够具有•定程度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为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相对标准和稳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A(14-20分)B(7-13分)C(1-6分)作品名称此次名称不包括年级、教材等信息,请勿使用《》,不超过20字学段口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类别口大单元口项目式口跨学科口其他所属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口混合学习□智慧学习环境口其他学习空间教学设备口投影□一体机口交互式白板口笔记本□平板电脑口录播口其他学生设备口人手一台□小组一台□同桌一台□没有设备桌椅模式□单人单桌矩阵□双人同桌矩阵□小组式圆桌矩阵相关学科年级作品大小MB所在省市广东省市区(县)辐射推广信息是否为“辐射推广类”作品口是□否(*填“是”的填写以下信息)口牵头作品□辐射作品“辐射作品”信息.牵头作品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1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幅射作品2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3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异课同构”情况(简要说明牵头作品与辐射作品的具体“同构”内容及实施效果,如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等,200字左右)作者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联系信息姓名(限填第一作者)手机固定电话电子邮箱@作品简介(简要介绍作品,可以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设施、教学应用情况、教学成效、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300字以内)特色亮点(简要说明作品的亮点特色,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200字以内)推广方法与经验(简要说明作品的推广方法策略与经验总结,200字以内)共享声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推荐给“省活动平台”()□是□否出版说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统一制成结集出版?□同意□不同意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参赛作品中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对本人参赛作品的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1.年月日单位意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盖章)年月日单元名称学校学科/年级/设计者教材对应章/课时/
一、你敢挑战吗?(创设一个所学知识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大任务或大问题,以激发学生想学习的动力)
二、你将学哪些知识?(画一张内容纲要图,包括各课时主题及其关系)
三、期望你学会什么?(3-5条,主语是学生,三维续写,可测量可评价,看得见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子)
四、给你支招(一是为何学?二如何学?三是除教材外还有哪些重要资源,在哪里可得到?)推荐指标推荐要素分值课程建设信息化软硬件符合教育教学需求,有特色;课程建设、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课程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运用恰当20教学实施教学活动过程记录完整,材料齐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30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深度参与,活跃度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能力提升明显;学生、教师、学校评价好30特色创新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等方面有特色;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10辐射推广建立强-弱校学习共同体辐射实践,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为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相对标准和稳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10作品名称此次名称不包括年级、教材等信息,请勿使用《》,不超过20字所在省市广东省市区(县)射广息辐推信是否为“辐射推广”类作品□是口否(填“是的填写以下信息)□牵头作品□辐射作品“辐射作品”信息.牵头作品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1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2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辐射作品3名称、第一作者姓名、单位“异课同构”情况(简要说明牵头作品与辐射作品的具体“同构”内容及实施效果,如1教学理念或课程设计等,200字左右)作者信息(限填三位)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联系信息姓名(限填第一作者)手机固定电话电子邮箱教学环境设施建设情况(200字以内)课程建设情况(200字以内)课程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200字以内)教学成效、获奖情况、推广情况(200字以内)其他说明(特色亮点、方法与经验总结等,200字以内)共享声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推荐给“省活动平台”()□是□否出版说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统一制成结集出版?口同意□不同意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参赛作品中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对本人参赛作品的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1.年月日单位意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盖章)年月日推荐指标推荐分值问题意识导向能够以解决学校(区域)教育发展的痛点问题为突破口,进行顶层设计,明确规划实施问题表述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逻辑明确,对促进学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推动作用20解决问题思路与方法能够应用“互联网+”“智能+”思维,融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创新工作思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方法使用合理30建设成效建设成果经实践检验具有显著成效并可推广、可复制,能够积极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或区域教育优质均衡,能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30特色与创新形成的案例具有鲜明特色,能够聚焦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数字资源开发应用、智慧校园环境优化、多维可视评价诊改、教师研修虚实融合、数据驱动治理转型等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具有独特创新的做法和成效20作品名称此次名称不包括年级、教材等信息,请勿使用《》,不超过20字类别□学校口区域聚焦领域□智慧校园环境优化□数字资源开发应用□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教师研修虚实融合□多维可视评价诊改口数据驱动治理转型□其他所在省市广东省市区(县)者息限五,作信1填位姓名身份证号码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联系信息姓名(限填第一作者)手机固定电话电子邮箱作品简介(简要介绍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等内容,300字以内)特色亮点(简要说明作品的特色亮点,可以从建设理念、信息技术应用和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200字以内)推广方法与经验(简要说明本作品的推广方法策略与经验总结,200字以内)共享声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推荐给“省活动平台”()□是口否出版说明如果该作品获奖,是否同意统一制成结集出版?□同意□不同意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所取得的真实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参赛作品中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成果,对本人参赛作品的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1.年月日单位意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盖章)年月日序号学校名称项目1沙溪镇龙瑞小学2021年度智慧教育专项资金”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2西区烟洲小学3小榄镇裕民小学4横栏镇四沙小学5阜沙镇牛角小学6北区中学7浪网中学8东区雍景园小学9南头镇初级中学10黄圃镇培红小学11港口镇中心小学12南区北台小学13东区雍景园小学2021年优质资源中心校14小榄镇中心小学15东区竹苑小学2022年度智慧教育专项资金”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16西区广丰小学17西区昌平小学18小榄镇九洲基小学序号学校名称项目19小榄镇菊城中学2022年度智慧教育专项资金“多技术融合”智慧教育示范校20溪角初级中学21大涌镇岚田中心小学22三乡镇平岚小学23南头镇中心小学24南头镇民安小学25板芙镇湖洲小学26坦洲实验中学27牛角初级中学2022年优质资源中心校28古镇学校项目名称活动对象作品材料作者常规创作类辐射II隹广类镇街直属镇街直属教学资源课件教师(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中职、教育部门)作品登记表+课件+相关材料W3人5件2件3件2件微课教师(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中职、教育部门)作品登记表+微课+相关材料/3人6件3件3件2件系列型微课教师(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中职、教育部门)作品登记表+微课+相关材料《3人3件1件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基础教育)教师(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教育部门)作品登记表+教学视频节选+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材料W3人8件5件5件3件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含中职、教育部门)作品登记表+教学活动录像+相关材料W3人—20件—9件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案例学校、区域、实践共同体作品登记表+案例介绍文档+案例视频+相关材料W5人2件1件注牵头作品总分加5分全国活动其他项目中小学课例专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课例征集项目(ai.)“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应用课例征集项目”(n.cn)注“全国活动其他项目”,省市不作统一组织,由学校组织教师自行参力口,有关指南要求另见全国活动通知中等职业教育组专项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案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活页式)、职业教育数字教材(活页式)体例设计与样章推荐指标推荐要素分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对象明确,教学策略得当;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必要的交互;有清晰的文字介绍和帮助文档20内容呈现内容丰富、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选材适当,表现方式合理;语言简洁、生动,文字规范;素材选用恰当,生动直观、结构合理30技术运用运行流畅,操作简便、快捷,媒体播放可控;互动性强,导航准确,路径合理;新技术运用有效20创新与实用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推广价值20辐射推广建立强-弱校学习共同体辐射实践,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为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相对标准和稳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10。